【房伟】白露:秋声远,相思长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3-09-09 17:10:13
标签:
房伟

作者简介:房伟,男,西元1984年生,山东曲阜人,历史学博士,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著有《孔子祭祀》《文庙释奠礼仪研究》《孔府文化研究》等。

白露:秋声远,相思长

作者:房伟(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孔子研究院礼乐文明中心副秘书长,山东孔子学会副秘书长)

来源:“孔子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七月廿四日己巳

          耶稣2023年9月8日

 

天高气爽总是在九月,心旷神怡正是那秋的爱意。秋风吹散了酷暑的炎热,留下明净的天空。大地之上,青霜白露,碧树黄花,缤纷璀璨。在这绝美秋色中,候鸟南飞,排云而去,它们岂能不带着深深的眷恋?

 

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9月初交节,标志着仲秋时节的开始。“白露”之名本源于自然现象,是指由于天气渐凉,白天与夜晚温差加大,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冷凝成细小的水滴,早晨太阳升起,便形成一片片闪着白光的秋露。《淮南子·天文训》言:“秋三月之内,太阳日中而至于西方,其光照于地而不及于水,故水土湿气凝而为露”。汉代时,“白露”已成为当时二十四节气体系的一部分。对于作为节气的“白露”,后人在解释时又融入了五行观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这是说,在五行系统中,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而名曰“白露”。

 

寒生露凝,秋意渐浓。到了白露节气,暑天的闷热基本结束,算是真正入秋了。“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这讲的正是白露之时昼暖夜凉的气候特点。秋风阵阵,夜色微凉,而且“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所以“白露身不露”,“白露不露,长衣长裤”,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暖,以免着凉感冒。这些流传已久的老话、俗语犹如母亲的叮咛,稍显啰唆但实用、朴素又温馨。吃饭穿衣,应时而作,随时序的交替、季节的轮转过着日常的生活,这才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金秋的风还带来了收获的讯息,“白露过秋分,农事忙纷纷”,白露前后正是各地抢收秋粮的农忙时节。华北、东北开始大面积收获谷子、大豆和高粱,同时在这一节气内,降雨渐少、光照充足,非常适合蔬菜类作物的生长。当然,天气是晴还是雨,也是农民们非常在意的事,“白露晴,有米无仓盛;白露雨,有谷无好米。”这是最鲜活的乡土经验、最生动的民间智慧。白露既是收获之时,也是播种的季节,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开始播种,华北的秋种也即将开始。

 

无论如何,白露还是一个优美且充满诗意的时节。万古人间,白露一身诗意,它淡雅怡然,悠远生动。可以说,浓厚的生命气息与浪漫的诗情画意,皆汇集于白露。以至于当我们说到白露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节气,而是《诗经·秦风·蒹葭》中的那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就是芦苇,晨光中的苇丛极目苍凉,而白露更是将整首诗歌带进了朦胧的意境之中,感伤与无奈跃然纸上。

 

白露的意象,空灵而纯粹,清幽且深邃,充满灵性。《蒹葭》之后,白露承载起了后世文人墨客笔下的种种忧愁和思念。在李白笔下,它是“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的孤寂;在杜甫眼中,它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念,在王勃心里,它又是“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的惆怅。

 

白露有三候。初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鸿,即大雁,玄鸟,即燕子。白露之际,大雁开始向南迁徙,燕子向南回飞,它们要到南方温暖的地方过冬。“羞”同“馐”,是美食的意思,众多其他鸟类也开始积存食物,准备过冬了。

 

岁月更迭,每个节气都有它独特的美。白露含秋,晶莹剔透,折射出无限的韵味。只有在褪去浮华、隐去躁动之后,在这秋水长天般的画卷里,才能真切感受到内心对于天地、人生的无限深情。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