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衢】毋我说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3-11-16 23:06:13
标签:
刘青衢

作者简介:刘青衢,字天之,号松塘,男,西元1983年生,贵州瓮安人,同济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先秦儒学,宋明理学。

毋我说

作者:刘青衢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自得之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十月初二日丙子

          耶稣2023年11月14日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斯乃圣人大圆境界,亦示学者以修己安人之无上心法,垂千万世,不能易其辞也。

 

意者,亿度也;必者,期必也;固者,执滞也;我者,私己也。“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故毋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故毋必。“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故毋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故毋我。

 

意妄于初,必陷于次,固执于中,我私于终。待人接物,所以病于意、必、固三者,其根在我之私心太甚。凡有我而无人者,多凭主观臆断而度他,亦随嗜欲之力而求必,尤执不化之策而方人。使去得一“我”字,何臆测而不徵实?何嗜欲而求必逞?何泥滞而失变通?故四毋之难,毋我为最。

 

“我”有内外两向,有向外之慕,有向内之是。欲破我之私,先破我之外慕。夫外慕又有二焉,有慕人之功名利禄,有慕人之道德文章。慕人之功名利禄,病在所慕不当,盖功名利禄之权源从人,予夺在他,成败有数,求而未必得。若患不得或患得而复失,由此无所不为,则其堕于下流无耻之地,不问可知也。

 

慕人之道德文章,乃士希贤、贤希圣、后知效先知、后觉效先觉之事,所慕诚当矣。然徒知向慕而不知自立,所慕适成光景,学问转为摆设,他人之道德文章自是他人的,我则何有?于己之进德修业何益?盖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以他人为增损,所以未成圣人者,工夫不到耳。学者所往,宜求工夫而自磨炼,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终能独立自强,身任大道。如是乃不为耳食之学,不为附庸之徒,空作一场讲说,辜负师友栽培良意也。

 

后破我之内是。无论功名利禄,抑或道德文章,但有所成,便易是我而非人,视己高而视人低。甚或忧惧一朝之毁败,而处处强护,与世相靡刃,不亦悲乎!不知天道无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之所见未必是,人之所见未必非。即我之所见是,而滔滔江水,一去不回,刹那生灭,逝者如斯,天地万物无一毫停驻,一时所见又安得固守不放耶?《易传》云:“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非身道为一者,其孰能与于是!

 

既不可外慕也,又不可徒慕而不自立也,更不可自立而执以为是也,则我之内外俱破,庶几毋我矣。我诚破矣、空矣、无矣,从此便无一物乎?便可逍遥出世而不问世间冷暖乎?非也。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大德曰生,人为天地所生,即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人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则仁心也。秉此仁心,自然发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良知良能,于世间苦痛感同身受,不忍坐视而不理也。遂起而欲救人于水火之中,荡除一切邪妄,俾万物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事事不在吾心天理良知之外也。

 

夫《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修其身。修身者,非仅道德修养而已,盖独立自强之意也。若治学,若做事,俱应有所自立。己尚无力自安,何以安人?己且不能自立,何以立人?何以仰事父母,俯育子女,何谈家国天下?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先善其身而后可以善天下,否则,其身方为天下之赘,所谓善天下者鲜不流于空谈妄说也。至于修身之道,大端在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已。此间为道为学之方,可求诸师友;进德修业之境,则唯在自致。

 

己既有所立也,乃本恻隐之仁心而体贴天下之苦乐,发其不忍人之心以洞其弊而拯其溺,无论君臣、父子、长幼、师弟,一报之以道。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贤种种范围天地、匡救生民之抱负,岂浪言哉?至于救世之术,有大有小,有本有末,因时因地而异,人人发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心,不愧于天,不怍于人,一任天理良知,尽力而为即可。论其要略,或在尽伦尽制二者。尽伦则安人于伦常之中,尽制则治事于条理之内。欲做一事,先明此事所系之伦,明伦则有主脑,知事为何而做,为何而不做。次明此事所由之制,制者理之显于外也,理者制之隐于内也,尽制则得事为之条理,知事如何而做也。

 

己虽立也,虽立人也,吾心又为己所障乎?为物所滞乎?非也。此心早已破外慕也,破内是也,故自立而立人,尽伦复尽制,而无一毫执着,不添一分意思,物物而不物于物。由是,吾人万事可做,而无一事为累也。斯乃孔子所谓无可无不可乎!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