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谦 著《经书版本与经典校勘》出版暨后记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5-04-30 20:50:56
标签:

张学谦 《经书版本与经典校勘》出版暨后记

 

 

 

书名:《经书版本与经典校勘

作者:张学谦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5月

 

内容简介

 

本书爲作者在经学文献方面研究成果的结集,以经书版本与经典校勘爲主题,文献使用上广泛发掘史料,方法上注重版本学与校勘学的相互爲用,版本的实物形态与文本的校勘结果并重。主要篇目有《“岳本”补考》《元明时代的福州与十行本注疏之刊修》《〈周易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周易注疏校勘记〉与卢文弨〈周易兼义〉校本关系补考》《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校刊始末考》《关于宋蜀大字本〈孔氏家语〉及其衍生版本的考察》等。收入本书时,已尽可能根据新公布的文献资料和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加以修订补充。各篇论文考证扎实细密,于各书版本校勘研究多有新见。全书收录书影60幅,其中彩色书影近30幅,可与正文细密严谨的校勘考证对参。

 

作者简介

 

 

 

张学谦,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爲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在《文史》《中国哲学史》《国学研究》《文史哲》《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成果曾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合作)等奖项。

 

【目录】

 

序   杜泽逊/1

“岳本”补考/1

武英殿仿相台岳氏本五经出版帮助/37

元明时代的福州与十行本注疏之刊修/48

《周易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64

《周易注疏校勘记》与卢文弨《周易兼义》校本关系补考/98

《论语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111

《孝经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139

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校刊始末考/163

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翻刻翻印考述/217

关于宋蜀大字本《孔氏家语》及其衍生版本的考察/234

黑水城出土《薛仁贵征辽事略》刊本残叶缀合与初步研究/252

跋周广业未刊稿《读相台五经随笔》/265

《白虎通义校稿》解题(附録文)/272

王仁俊《籀鄦誃杂著》十种解题/290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袭用地方艺文志考/302

顾实与《汉书艺文志讲疏》/311

从校勘出发的版本研究——评王锷著《〈礼记〉版本研究》/320

汇异文于一编,集校勘之大成——评王锷著《礼记郑注汇校》/329

后记/337

 


后记 

 

这本小书是我就学以来部分论文的结集,大都是以版本目録学方法研究经书版本和经典校勘问题。各篇论文的写作时间跨度较大,收入本书时,已尽可能根据新公布的文献资料和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加以修订补充。部分论文发表时经过删节,本次则以原稿收入。下面按照主题和写作时间,大致交待一下各篇的缘起。

 

2010年,我进入山东大学,跟随杜泽逊老师读书,先后参与《山东文献集成》《清人著述总目》《十三经注疏汇校》等项目。当时每天到“编辑部”排清人著述卡片,与各类书目打交道,在实践中学习目録学。通过合并卡片,项目组成员们都能发现一些书目著录的错误,进而撰写论文。对于初窥学术门径的学生来说,这是很好的学术训练。当时,项目组发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部分提要稿不是据实存之书写成,而是抄撮、袭用各省的地方艺文志而成。这点最初还是师母程远芬老师提示我的。因此,《〈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袭用地方艺文志考》一文实际上是项目组的集体成果,只是由我执笔之成文而已。考虑到这一问题尚不爲学界所熟知,故而还是将此文收入本书。

 

 

 

做项目之余,我还按照杜老师的推荐,閲读了一些版本目録学方面的经典论著。读张元济《校史随笔》《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时,知道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是重要的通校本,但学界对其校刊经过却语焉不详(写作过程中才获读陆枫先生《试论武英殿刻〈二十四史〉版本源流及其历史作用》一文),因此花力气对这一问题做了考察,写成《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校刊始末考》一文。这是我第一次写作长文,谋篇布局,难称得宜。后经杜老师亲自修改,指示写作门径,方得最终成文。又蒙杜老师推荐,得以在《文史》上发表。在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的背景下,小文得到了不少关注,文中提示的一些线索(如静嘉堂所藏《旧五代史》),也被相应修订组重视,进而加以追索。因此,这篇论文实际上是我的第一篇“代表作”。殿本《二十四史》的影响覆盖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年间,翻刻翻印之本甚多,但其底本往往是拼凑不同时期的刻印本而成,情况复杂。所以,我又写了《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翻刻翻印考述》,作爲上文的补充。

 

我对经学文献尤其是经书版本的兴趣,缘于《十三经注疏汇校》项目。2012年项目开啓之初,经学文献研究的热潮尚未兴起,我受命以张丽娟老师尚未出版的博士论文《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爲基础,并参考其他资料,先做出一个经书版本简表。汇校项目是阮元校经活动的继承与发展,同类集体项目所展现的复杂性,自然会在参与者心中生发出“理解之同情”。2013年,我来到北京大学读博,又参与导师刘玉才老师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整理与研究”项目,可谓无缝衔接。《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由阮元主持,多人分校,是清代经典校勘的集大成之作。当时国图新入藏《周易注疏校勘记》稿本和誊清本,以此爲契机,刘老师组织人员整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我入学较晚,分得《周易》《论语》《孝经》三经。整理完成后,又写出《〈周易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论语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孝经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三文,作爲整理帮助,从学术史角度,比较详细地考察了三经校勘记的引据版本、征引文献、版本及评价等问题。项目组的整理成果201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又收入《儒藏》精华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研究成果则结集爲《〈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一书。清代以来,一直有一种说法,认爲阮元校经是受到卢文弨的啓发和影响,《校勘记》更是以卢氏《十三经注疏》校本爲基础。近年来,随着批校本研究的兴盛,有学者将清人过録的卢文弨校本与《校勘记》加以比对,试图证成这种说法。但这与我们基于《周易注疏校勘记》稿本、誊清本得出的印象是相反的。因此,我又写了《〈周易注疏校勘记〉与卢文弨〈周易兼义〉校本关系补考》一文,重申《校勘记》的编纂是当时整体学术氛围的影响。

 

 

 

《“岳本”补考》是在张政烺先生名作《读〈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考察岳本诸经的流传和现存情况,并在天禄琳琅旧藏《孝经》是否爲岳本等问题上修正了张先生的观点。2024年4月27日,我到清华大学参观“万卷琳琅——馆藏经部善本特展”,意外得见岳本《周礼》残叶,请教刘蔷老师后,将相关信息加入文中。同时还补充了原“满铁”大连图书馆旧藏残叶的来源信息,纠正了原文的错误推测。《武英殿仿相台岳氏本五经出版帮助》是受邀爲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所作。

 

元刊明修十行本注疏是闽、监、毛及阮本的源头,学界对其错误认识的廓清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先是区别宋十行与元十行,后来又指出其修补汇印地点爲福建而非南京国子监。但其具体刊刻地点仍不明确,有学者认爲是建阳书坊。我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缘于山大校经之初。当时,爲了选择汇校底本,杜老师带领我和同门李寒光到古籍部翻看《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元刊明修十行本《十三经注疏》,大量明代补版版心有“闽何校”“侯番刘”“怀陈校”“府舒校”等字样,不知所指。我回去后查考,发现是任职县名(机构名)、籍贯、姓氏的组合,帮助参与补版的校勘人员大都是福州府学、县学的官员,但未写成文章。直到2019年筹备第一届中国古典文献学新生代研讨会时,我才重新梳理元版刻工与文献记载,以十行本注疏爲例,揭示福州从宋代到明代晚期官方出版史的一角。

 

对《孔子家语》版本的关注始于读研期间,当时就已发现孔网上的同文书局本、玉海堂本与通行本之间的文本差异。2015年末才在东京写成《关于宋蜀大字本〈孔氏家语〉及其衍生版本的考察》一文,指出玉海堂本二卷十六叶以前之文本源自明人陆治注本,而非王肃注原貌。文中所附岛田翰旧藏汲古阁本图片,还是当时的女友、现在的内子从东京大学综合图书馆地下书库借回宿舍所摄。

 

文献的整理与刊布是文献学服务学界的重要工作之一。刘玉才老师与国图古籍馆陈红彦馆长主编的《国家图书馆藏未刊稿丛书》,整理、刊布了国图所藏的大量未刊文献。我和王宣标师兄负责其中的《著作编》,《跋周广业未刊稿〈读相台五经随笔〉》《〈白虎通义校稿〉解题》《王仁俊〈籀鄦誃杂著〉十种解题》均是各书的影印帮助。

 

 

 

《黑水城出土〈薛仁贵征辽事略〉刊本残叶缀合与初步研究》是2014年春季学期潘建国老师“小说文献学”的课程报告,但投稿与发表时间较晚。当时未能参考秦桦林先生成果,比较遗憾,好在结论并不完全一致。《顾实与〈汉书艺文志讲疏〉》是爲商务印书馆重印本《汉书艺文志讲疏》所作导读,同时还编有《顾实先生学术年表》,未收入本书。

 

两篇书评是爲王锷老师《〈礼记〉版本研究》《礼记郑注汇校》所作。王老师是礼学研究专家,多年来致力于礼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也是我的本科班主任。撰写书评前,王老师特意交待要指出问题。书评完成后,王老师不以爲忤,我也自信并无谀辞,故一并收入。

 

最后,感谢海内外公私藏书机构公布文献资源,使得版本目録学这种以比较爲基础的朴素学问得以不断发展。感谢杜老师百忙之中赐序!感谢责编郭冲兄的精心设计与细致编校!期待学界同仁的批评与指正!

 

张学谦

2025年3月17日

于北京大学人文学苑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