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创新路径
作者:程利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重庆)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四月初三日己巳
耶稣2025年4月30日
在当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时代魅力,它既是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也是驱动社会进步与创新的不竭动力。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道德观念和艺术审美,为现代社会的治理实践、文化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与灵感。为更有效地传承与弘扬这一文化遗产,我们要开辟创新之道,融合传统精髓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鼓励跨领域融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及国际交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开启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与基本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长期历史积淀,构筑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蕴含深邃的思想哲理、道德观念和艺术美学,映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诉求与价值导向。它不仅囊括诗词、书画、音乐、戏曲等艺术瑰宝,还广泛涉及哲学思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及社会风俗等多个层面。其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仁爱”“礼义”“诚信”与“和合”。具体而言,“仁爱”作为文化基石,倡导以爱待人,心系他人;“礼义”则体现尊重他人、自我规制的社会行为准则;“诚信”被视为人际交往之基,强调言行相符、诚实守信;“和合”则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这些核心要素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更为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深刻启示与宝贵资源。因此,深刻领悟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根基,两者间内在联系紧密而深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理念观之,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的要求不谋而合。修身,着重于个人品德的磨砺与升华,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价值追求相映成趣;齐家,强调家庭和谐与社会责任的承担,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息息相关;至于治国、平天下,则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注,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高度契合。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与不竭的精神动力,使其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沃土,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相辅相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认同感至关重要。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智慧精髓,不仅深刻彰显了民族精神,更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引领。这些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在社交中尊重差异、和睦共处,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促进社会多元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通过发掘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们能更深刻地领悟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与价值,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民族认同。而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增强,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家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它不仅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构筑更加繁荣昌盛、和谐社会的坚固基石。
精神动力与民族复兴。精神动力与民族复兴息息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中,扮演着精神动力的核心角色。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不屈不挠、坚韧奋斗的精神品质,如同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持续激励着当代中华儿女勇往直前。这些精神特质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逆境与挑战面前所表现出的顽强与坚持,成为我们不懈追求、勇攀民族复兴高峰的坚实精神支撑。在“中国梦”的逐梦路上,传统文化精髓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更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它们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承先辈的智慧与胆识,勇于创新探索,为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全部力量。因此,发掘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向心力、推动“中国梦”的圆满实现,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我们共同承担的神圣职责与使命,尤其体现在对古建筑、古文物等珍贵物质文化遗产的细心保护与科学修复上。这些遗产不仅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更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风貌与丰富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因此,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确保这些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持续好转,使其历史风貌得以完整保存,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展现。要运用现代科技进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利用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等前沿技术,精确记录每一处细节,为后代留下详尽且宝贵的数字资源。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持久且艰巨的任务,它关乎民族记忆的承续,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不懈努力。只有将科学保护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与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与坚实的文化支撑。
推广传统文化教育。推广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为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各级教育体系应增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将其有机融入日常教学。如此,学生不仅能在课堂汲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在课余参与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活动,切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为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应策划一系列丰富多彩活动。比如,举办诗词吟诵大赛,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开展书法竞赛,引领学生欣赏书法的艺术风采,并亲手书写汉字之美。这既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传统文化,又能培育他们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推广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持久且系统的任务,我们要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课外活动等多方面协同努力,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使年轻一代成为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
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创新文化传承模式,是激活传统文化新生命力的核心所在。为吸引年轻群体的目光,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创作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动漫、游戏、影视作品等新颖载体。这些形式能打破传统印象,以更鲜活、趣味的方式向年轻一代展现传统文化,点燃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兴趣。要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时尚、家居等领域。比如,将传统图案、色彩融入现代服装设计,创造出既时尚又富含文化意涵的服饰;或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家居布置,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活空间。这不仅让传统文化在日常中得以延续,更展现出其独特韵味。创新文化传承模式,通过跨界融合、多元展现,使传统文化真正成为联结古今的桥梁,为文化自信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以促进传统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与发展,从而提升其国际影响力。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搭建多元、高端的对话平台,全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内涵。要秉持开放包容态度,汲取他国优秀文化成果,共筑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弘扬。在此过程中,要创新交流形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宽文化传播渠道,使传统文化以更生动、多元、现代的方式走向世界,加深不同文化背景人群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要促进文化交流的互鉴共赢,在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基础上,探索跨文化融合的新路径与新模式。通过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文化桥梁,让传统文化成为联结各国人民心灵的纽带,为全球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深厚积淀,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宝贵精神源泉。其当代价值的重塑,不仅涉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在于将这些精神财富转化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实际动能。为此,我们既要怀揣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又勇于开拓创新,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融合现代文明成果,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借助教育普及、媒体传播、文化创意等多重途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独特的文化支撑与精神驱动力,共绘人类文明新篇章。
责任编辑:近复
【下一篇】汶源书院游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