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义虎】一本开三枝:教育改革大纲二十八条

栏目:谏议策论
发布时间:2025-05-21 11:22:04
标签:
齐义虎

作者简介:齐义虎,男,字宜之,居号四毋斋,西元一九七八年生于天津,同济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先后任教于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乐山师范学院。主要研究政治儒学和传统文化,著有《经世三论》。

一本开三枝:教育改革大纲二十八条

作者:齐义虎

来源:作者赐稿儒家网发布

时间:西元2025年5月16日



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由于长时间的问题累积,早已不堪重负,无法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需求。故今日之教育体制改革,不在于小修小补,而在于大破大立。余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九年,思考此问题也有十五年之久。心之所念,惟在突破陈规、自本自立,融合古今、通向未来。为便于观览,不做长篇大论,仅以图表及大纲形式,展示本人之改革意见,以就教于大雅君子。



教育改革大纲二十八条:

1、教育分为四类:第一,基础教育,面对所有人;第二,大众教育,面向一般大众,又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小类;第三,精英教育,面向少数人;第四,君子教育,为独立之教育序列。以基础教育培养公民,以大众教育塑造职业,以精英教育领导社会,以君子教育守护传统。

2、整个教育体系以基础教育为源头,向上分化为君子教育和大众教育两大系统,其中大众教育又进一步分化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子系统,精英教育则是大众教育的提升阶段;君子教育则以传统官学为模型,分三级实行十里挑一、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层层筛选,以培养士君子为唯一目的。总体而言,教育体系呈现一本(基础教育)开三枝(君子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格局。

3、国家实行十三年制义务教育,即蒙学3年+小学5年+中学/中职/县学5年。

4、除蒙学(相当于幼儿园)外其余学校一律实行男女分校制或分班制,其学习内容亦根据男女之身体生理差异和社会角色分工而有所不同,女校或女班须开设必要的女红及家政课程。君子教育系统依据传统惯例,不招收女学生。

5、教育具有公共性,中学(中职)以下皆为免费义务教育,以体现社会公平;博士为带薪教育,以利其安心于学术研究;君子教育系统皆免费,且带薪,以养其体、宽其心、励其志、尊其德。

6、教育年限并非越长越好,重点在提升教育的质量而不是延长教育的时间,这样才能优化教育结构,避免资源浪费。

7、教育要打破唯学历论,重视学问和能力而不是学历,学历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合适够用即好,故中职-高职-大学的分流比例为4:3:3。

8、教育要讲求真才实学,不可浮滥,不可搞学历大跃进,不可将教育产业化,因此有必要取消网络、函授、自考和专升本等教育模式。

9、图中的百分数表示学生的分流情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生分流比例可根据社会就业需求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君子教育系统上升过程中落选的学生可回归普通教育继续深造,具体而言便是:未进入郡学的县学生可直接考大学,未进入太学的郡学生可进一步攻读硕博士。




10、教育的原则:因材施教,学生分流,各得其所,各尽其责。

11、教育的目的:使热爱读书者有深造的机会,使不喜欢读书者有另谋生路的可能。

12、教育的性质:学习不是灌输和强迫,而是鼓励与引导。

13、教育的经费:教育不以盈利为目的,其支出主要由各级财政负担。具体来说,蒙学教育由县级财政负担,小学教育由中央财政统一负担,中学与中职由郡级(即现省级)财政负担,大学与高职则分为国立、郡立和市立三个级别,分别由三级财政负担。

14、表中的“经典”是指中国传统的经史典籍,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分为经典1、经典2、经典3三个层次,作为通识教育分别在各个阶段依次学习,其所占课时比例分别不得少于40%(小学)、30%(中学)、20%(大学)。

15、经典1=弟子规+三百千+声律蒙学+诗经选读+古诗词选读+古文选读。

16、经典2=四书集注+孝经+尔雅+说文解字+六经选读+史记选读。

17、经典3=汉魏古注十三经选读+前四史选读+诸子选读。

18、精英教育阶段的硕士与博士教育彼此分离:硕士主要针对实用性学科设置,培养高级管理性人才,凡攻读硕士者必须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才可报考,硕士即为终点教育,之上不再设博士学位;博士则主要针对理论性学科设置,培养学术及政治精英,中间不设硕士学位,大学毕业者皆可直接读博。硕士教育对大学和高职毕业生开放,博士教育则只对大学毕业生和郡学毕业生开放。

19、君子教育主要培养学政人才,每县设一县学,每郡设一郡学,全国设一太学,其毕业生分别授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功名。秀才相当于中学毕业,可进入县乡两级政府为吏员;举人相当于大学毕业,可在郡县两级政府直接出仕为官;进士相当于博士毕业,可在中央或地方政府出仕为官。



20、非县学、郡学、太学毕业之学生,也可通过另外单独举行的科举考试获得各级功名。

21、科举向所有无犯罪记录的良人开放,实行逐级报考制,但最低一级秀才的报考无学历等资格限制,唯有年龄限制。具体为:15-25岁的庶民可以报考秀才,35岁以下的秀才可以报考举人,45岁以下的举人可以报考进士。超过年龄上限的则不能再参加科举考试。

22、整个官员人才的选拔共包括四个途径:一是学校系统(君子教育),二是科举系统(直接报考),三是铨叙系统(吏员升迁),四是举荐系统(大臣保荐)。前两个与功名相关,后两个无需功名资格。一个人若想出仕,首先可以争取进入君子教育的学校系统;如不成功,可再通过科举获得功名;若科举亦不成功,可先进入政府为吏员,以工作业绩获得升迁;若吏员亦不得补,为在野之身,但却德才兼备、声誉卓著,还有机会以大臣保举的方式出仕为官。

23、对于一个人来说在其一生中有多次机会入仕,11岁小学毕业时可考入县学,25岁前可以考秀才,35岁前可以考举人,45岁前可以考进士,40岁前吏员可以铨叙,50岁后遗贤可以保举。总之,四个途径环环相扣,为政治人才之登入四门大开,庶几可使人无遗憾、野无遗贤。

24、大众教育部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配套,使得70%的学生在完成相应的普通教育之后有机会继续接受可以获得一技之长的职业教育,以利于其进入社会之后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25、大学改为5年学制,入学后先进行半年军训,以强其体魄;临毕业进行半年实习,以适应职场;其余四年进行课业学习。

26、调整学科设置,增设经学门类,居各学科之首;其次为史学;第三为哲学,相当于四部之子学;第四为文学,相当于集部之学;第五为教育学;第六为法政学;第七为社会学;第八为经济学;第九为管理学;第十为艺术学;第十一为理学;第十二为工学;第十三为农学;第十四为医学;第十五为军事学。

27、经学下设之一级学科包括:诗学,书学,礼学,乐学,易学,春秋学,儒学,律学,小学。

28、礼学下设之二级学科包括:仪礼学,周礼学,礼记学。春秋学下设之二级学科包括:左传学,公羊传学,谷梁传学。儒学下设之二级学科包括:孝经学,诸子学,四书学。


(2010年4月初稿,2024年3月修订,2025年5月补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