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敦和经学高端讲坛”第十七期,徐兴无主讲《汉代政治的转型与<春秋左传>学的兴起》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5-05-21 22:03:33
标签:

原标题:《徐兴无:汉代政治的转型与《春秋左传》学的兴起》

来源:“经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四月十九日乙酉

          耶稣2025年5月16日

 

 

 

2025年5月12日下午,由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举办的“同济·敦和经学高端讲坛”第十七期在同济大学云通楼410举行。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先生应邀作了题为《汉代政治的转型与<春秋左传>学的兴起》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曾亦教授主持。

 

 

 

主持人:曾亦教授

 

本次讲座开始前,曾亦老师对徐兴无教授进行了隆重介绍。徐教授曾任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现任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兼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重要职务,在经学与文学研究领域造诣深厚。曾亦老师特别提及自己在汉代《春秋》学研究中深受徐教授影响,表达了对徐教授到来的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

 

 

 

主讲人:徐兴无教授

 

徐教授开场便分享了自己研究汉代《左传》学的观点:研究汉代的《左传》学首先要研究《公羊》学,汉代《左传》学基本是《公羊》学的分支,或者说是汉代修正主义的《公羊》学。本场讲座即主要围绕对董仲舒及其著作、《春秋》之道、“三正”与“三统”、文质商夏、《左传》的兴起五个方面,为大家展现了随着汉代政治的稳定,《左传》家如何修正《公羊》家“三统论”,使汉代的政治根据由“受天之命”转为“继前王而王”。

 

一、董仲舒及其著作

 

徐教授着重探讨了董仲舒在汉代经学中的地位与形象。通过对《汉书》相关记载的深入剖析,发现刘向歆父子对董仲舒的评价存在矛盾之处。刘向将董仲舒视为“王佐之才”,这一评价体现了《公羊》学的观点;而刘歆则认为董仲舒不仅不能佐王,也不可佐霸,只可“为群儒首”,且师友渊源“犹未及乎游、夏。”这种父子间截然不同的评价,反映出当时儒学观点的重大转变,也暗示了《公羊》学与《左传》学之间潜在的学术分歧。

 

 

 

关于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徐教授详细梳理了其版本演变与研究困境。该书在流传过程中历经多次编订,版本复杂,导致文献学研究难以确定其内容的真伪与归属。徐教授提出,在研究此类文献时,应突破传统文献学的局限,将古书视为流动的文本,避免过度纠结于作者和文献真伪问题。

 

二、《春秋》之道

 

徐教授深入解读了董仲舒提出的“《春秋》之道”,这一理念在汉代既是重要的政治原则,也是经学的核心学术目标。徐教授以汉武帝与董仲舒的对策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 “《春秋》之道” 的具体内涵。董仲舒针对汉武帝改制的想法,提出 “天不变,道也不变”,但同时强调新王必须改制,通过礼乐教化民众,培养士大夫阶层,为实现王道奠定基础。

 

 

 

在与《淮南子》等文献的对比中,徐教授清晰地展现了董仲舒“春秋之道”的独特性。《淮南子》基于道家逻辑,强调道的变化;而董仲舒的 “春秋之道” 则认为道在本质上不变,通过礼的损益实现王道的传承与发展。此外,董仲舒还对传统话语进行了变革,用“元”代替道家的“道”,并将五行学说与儒家价值观相结合,使儒家思想更易于被当时的社会接受,为其在汉代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三正”与“三统”

 

徐教授深入探讨了汉代三统学说的发展演变过程。指出董仲舒提出的三统学说以五行相克为基础,将五行与三统分为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两个阶段,强调汉朝作为革命者的地位,与汉武帝以土克秦水的革命思想相契合。然而,到了东汉时期,社会政治需求发生变化,刘歆对三统学说进行了修正。

 

 

 

刘歆引入《周易》,运用代数方法,将逆数变为顺数,提出天地人三统,构建了新的三统学体系。这一体系强调汉朝作为正统合法继承者的地位,适应了东汉时期的政治需要。徐教授还对顾颉刚先生关于三统论演变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修正,指出其研究中的不足,进一步深化了对三统学说演变的理解。

 

四、文质商夏

 

针对“文质商夏”这一困惑汉代学者的问题,徐教授进行了深入剖析。徐教授指出,传统观点在理解三正与文质关系时存在矛盾和困惑,而通过对文献的细致研究,他提出应从空间角度而非时间角度理解“文质”。将其与昭穆制度相类比,徐教授认为“文质”体现的是一种空间上的排列顺序,与三统学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公羊》学的核心思想体系。通过这种全新的解读方式,徐教授成功地化解了文献中的矛盾,为理解汉代经学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

 

五、《左传》的兴起

 

徐教授指出《左传》学的兴起是汉代政治转型与经学重构的产物,其核心在于刘歆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家对经典的政治化诠释。西汉末年,刘歆在秘府发现《古文春秋左氏传》后,突破传统文献考据框架,效仿《公羊》学“章句属辞”模式,通过“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构建义理体系。他以《周易》代数思维改造董仲舒的“三统论”,将 “逆数三统”(革命逻辑)修正为“顺数三统”(继承逻辑),引入 “天地人三统” 概念,用五行相生替代相克,论证汉朝为尧后裔、“继周而兴”的合法性,完成从“革命政权”到“正统继承者” 的意识形态转型。

 

 

 

东汉初年,《左传》学通过制度性突破确立地位。贾逵等学者提炼“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纲常”等符合皇权需求的核心义理,以“十有七八相同”为策略缓和与《公羊》学矛盾,并利用“刘氏为尧后”等记载坐实正统性。章帝时期,《左传》学虽未正式立为博士,却成为实际的官学,服务于东汉强化君权、构建礼法秩序的政治需求。这也标志着古文经学从文献研究向政治理论的跨越,深刻影响了东汉以降的经典诠释传统。

 

以上是徐教授讲座之大要。

 

 

 

徐教授的讲座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启人深思。特别是徐教授擅于譬喻,风趣幽默,时常能结合今天的情势帮助大家深入理解古代政治和学术的中的义理。徐教授还对现场听众们的问题一一做了细致耐心的解答。最后,曾亦老师代表经学院对徐教授莅讲演表示感谢。本次“同济·敦和经学高端讲坛”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