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朱杰人:“朱子之路”是一条什么路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5-07-27 20:54:05
标签:
朱杰人

作者简介:朱杰人,男,西元一九五四年生,江苏镇江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董事长,社会兼职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朱子学会副会长,世界朱氏联合会秘书长。著有《历代诗经研究要籍解题》《走向21世纪的朱子学》《论八卷本〈诗集传〉非朱子原帙兼论〈诗集传〉之版本》《朱子〈诗传纲领〉研究》《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道统与朱子的新儒学》等,主编有《朱子全书》《朱子全书外编》《朱子著述宋刻集成》《元明刻本朱子著述集成》等。

朱杰人:“朱子之路”是一条什么路

受访者:朱杰人

来源:《闽北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六月廿九日癸巳

          耶稣2025年7月23日

 

受访人简介

 

朱杰人,朱子第二十九世孙,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典文献学、经学,长期从事朱子及朱子学的研究与组织工作,是该领域的权威。主要著述有:《朱子全书》(主编)、《朱子全书外编》(主编)、《朱子著述宋刻集成》(主编)、《元明刻本朱子著述集成》(主编)、《诗经要籍解题》《朱子学论集》《朱子一百句》《中国结》等。朱杰人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董事长,兼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世界朱氏联合会秘书长。现为考亭书院、紫阳书院山长,是“朱子之路”的发起人之一。

 

 

 

朱杰人教授在第十八届“朱子之路”暨二〇二五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开营仪式上致辞。(张行健摄)

 

当第十八届“朱子之路”暨2025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在武夷秀美山水间再度启程。这条连接海峡两岸、辐射全球的“朱子之路”已走过十八载春秋。从最初两岸学者的研学同行,到如今汇聚近百名海峡两岸青年学者和国际汉学青年学者的文化盛事,“朱子之路”早已超越单纯的研学活动,成为承载朝圣初心、激荡学术思想、传承中华文脉的精神纽带。

 

作为“朱子之路”的发起人之一,朱子第二十九世孙、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深耕朱子学研究数十载,亲历了“朱子之路”从萌芽到兴盛的全过程。在第十八届研学营启幕之际,本报记者专访朱杰人教授,既是为回溯十八年“朱子之路”如何从海峡两岸走向国际舞台的成长轨迹,更是为探寻在科技迅猛发展、文明交流激荡的当下,朱子学如何为人类解决困境提供智慧启迪,“朱子之路”又如何成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国际对话”的实践样本,解码这条跨越时空的学术之路、文化之路背后的精神内核与时代意义。

 

 

 

朱杰人教授(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邓婷菡摄)

 

记者:“朱子之路”已走过十八载春秋,从最初的研学活动成长为跨越海峡、连接中外的文化盛事,在学界与社会中积累了深厚影响。“朱子之路”是您和朱茂男先生一同发起的,在您看来,“朱子之路”是条什么“路”?

 

朱杰人

 

我觉得“朱子之路”首先是一条朝圣之路。走这条路的人,一定怀着对这位世界级文化巨人的崇敬、敬仰和膜拜之情。朱子虽不是神,但在我们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所以这是一条朝圣之路。“朱子之路”是一条学术之路。“朱子之路”的底层逻辑是学术,从学术出发,一路上都在进行学术探讨、研究和交流,每个学员都能在学术上有所提升,所以它也是一条学术交流之路。“朱子之路”是国际学术交流之路。“朱子之路”最初从两岸开始,后来有很多国际学生参与,比如今年就有40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学生参加。“朱子之路”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之路。一路走来,我们能亲眼看到朱子当年学习、成长、讲学的地方,亲身感受他的经历。比如走到五夫的灵泉,喝一口朱子当年喝过的水,就是一种洗礼,会让人内心产生纯净感和代入感。“朱子之路”是“两个结合”的实践之路。“两个结合”的核心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这条路正是要传承朱子的思想和学术,通过实地学习、体悟、研究,将朱子思想传承下去,这正是对“两个结合”的实践。“朱子之路”是一条秀美之路。中国版图辽阔,风景多样,有雄奇、浩瀚、威武、神秘等,但论秀美,“朱子之路”是独一无二的。在南平地区行走,每一处都是秀美山川,特别是我们从九曲溪下来,一“曲”一景;在江西,能看到白鹿洞书院旁俊秀的庐山美景;到了婺源,能看到中国最美的乡村风光。

 

 

 

朱杰人在考亭书院讲授《从“第二个结合”的视角看朱子与朱子学》资料图片

 

记者:“朱子之路”能持续18年保持活力,吸引着大陆与台湾学者年年相聚,这份吸引力背后一定有特别的力量。在您看来,是哪些核心因素让它始终充满生命力?这种文化认同如何让大家跨越地域隔阂,成为学术路上的同行者?

 

朱杰人

 

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朱子虽然已经离开我们800多年了,但他的“气场”依然存在,直到今天依然非常强大,而且充满生命力。只要走进这个地方,这个“气场”就会对人产生影响。到了这里之后,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这个“气场”的感染。所以你不得不佩服朱子,他的思想、学说如此伟大。只要认真去体悟,走进他的“气场”,你就会感受到他带来的影响。我想这恐怕是年轻人能对这里产生情感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对南平人来说,也许没什么感觉,但像我这样从外面来到南平的人,就能感觉到这个“气场”的强大,尤其是真正进入他曾经生活、讲学、著述过的地方,在其中感受、体悟,就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吸引。

 

 

 

朱杰人在考亭书院参加朱子诞辰894周年纪念活动(资料图片)

 

记者:我们看到,这次“朱子之路”研学活动,相比于往届,多了“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是出于什么考虑?您希望这个研习营能为这些海外青年学者搭建怎样的平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国家的青年学者喜欢朱子?不同地区的青年学者对朱子学的关注点有何不同?

 

朱杰人

 

今年除了国内的学者(大概50人),还来了差不多4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学者,他们都很年轻。为什么能吸引他们?我觉得除了我上面讲的朱子有气场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世界的学者都越来越感受到当今社会有很多“现代病”,而且现在大家都看到整个国际上一片混乱,如何走出当今世界的困境?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朱子,想从朱子的思想中汲取改造当今社会和迈向未来社会的思想资源和力量。当然,各个国家对朱子思想的理解和了解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韩国人关注较多的是他的心性思想;像非洲的学者,以及东南亚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学者,他们更多关注朱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学习如何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而日本的学者和学生,在考据、文献研读上下的功夫比较深。比如日本有位学者叫吾妻重二,他是关西大学的教授,是国际上知名的朱子学学者,研究重心是朱子的《家礼》,收录了日本所有朱子《家礼》的翻译、注释版本,也收录了我国国内的各种版本,还编纂了一套关于朱子《家礼》的大型丛书。日本人为什么对《家礼》这么有兴趣?我想一定是有原因的。我们发现这个国家受西方思潮影响很深,在重塑家庭伦理方面,还有很多事要做,我想吾妻重二花这么大功夫研究《家礼》,一定有他的现实思考。

 

记者:在科技快速发展、价值观多元的今天,朱子学是否能为一些当代问题提供解答?科技发展是否带来新的价值观和伦理取向,朱子学可否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朱杰人

 

现在科技发展快到人们无法把握未来,不知道明年、后年,甚至明天、后天会发生什么。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人感到恐惧。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朱子学为我们面对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提供了一个“定力”的依据。比如从伦理层面,朱子学强调人伦,无论科技怎么发展,人伦是不能变的。人类有了这样的“定力”,就能应对科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

 

 

 

朱杰人在建阳黄坑镇朱子林参观(邱冬勇摄)

 

记者:现在不少中小学在推广传统文化,您觉得“朱子之路”的经验能为青少年教育提供哪些借鉴?这种启蒙对青少年的人格养成会有怎样的长远影响?

 

朱杰人

 

这方面,“朱子之路”从最开始走到现在,最成功的是学术之“路”。参与的连大学生(本科生)都没有,主要是硕士生、博士生。但是我要强调说明一点,“朱子之路”绝对不仅仅是适合硕士生、博士生走的一条路,它适合所有人来走,比如企业家可以来走,我们的公务员、干部也可以来走。更重要的是,应该要吸引更多的孩子来。就拿我到考亭书院当山长来说,我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在考亭书院办一个《小学》读书班。这个“小学”不是我们学术上理解的文字训诂学,而是朱子编的一本书,就叫《小学》。当年朱子在办书院的时候,也办“小学”班,他说8岁到15岁的孩子到他那里读什么?读《小学》,把《小学》读完了以后才能读《大学》。《大学》讲什么呢?讲治国平天下。《小学》讲什么呢?《小学》讲的是如何爱亲敬长,爱自己的父母,尊敬长辈,讲洒扫、应对和进退,朱子说这恰恰是应该从小就要养成的习惯。“洒扫”讲的是孩子要从小养成劳动和卫生的习惯;“应对”就是怎么讲话,对师长怎么讲话,对平辈怎么讲话,要有礼有节;“进退”就是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就是讲规矩。你把这些在8岁到15岁之间教好了,孩子就会是一个有教养、守规矩、温文尔雅、懂礼貌的人,然后才能去学“治国平天下”。所以我们可以让孩子来走一走“迷你”的朱子之路,给他们讲一讲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有教养、守规矩的人。我觉得这真是非常有必要走的一条路,其实我也有这个心,想开辟这样的道路,但是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我希望我们的政府、社会机构能把这个(让孩子走的)“朱子之路”建立起来。

 

 

 

朱杰人在考亭书院为《小学》读书班学员上课(陈琳摄)

 

记者:对南平的朱子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什么期望?学界与当地文旅、教育部门可以怎样联动,让朱子文化真正成为南平的“文化名片”和“研学引擎”?

 

朱杰人

 

最能代表南平文化名片的就是朱子,围绕朱子的文化,南平应该做足文章。在朱熹园讲话后,南平做了大量工作,让我很感动和佩服。现在“物化”方面基本完成了,朱子的遗迹都修好了,这很不容易。但接下来更应该在“文化”层面下功夫,让朱子文化在南平真正生根,产生巨大影响力,并且走出省,走出国门。在文化上用力,是种考验,因为文化不是短期能见效的,不像盖房子三五年就能看到成果,它需要长期积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去做。

 

 

 

朱杰人体验建本印刷技艺(邱冬勇摄)

 

记者:今年第十八届“朱子之路”青年学者研习营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朱杰人

 

我们今年的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国际部分,多了40多名国际汉学青年学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底蕴的青年学者互相交流学习,更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我看了这次学生的论文,觉得非常好。因为这次“朱子之路”涉及的学科内容很丰富,哲学方面的最多,占大头,还有文学、历史、文献学,甚至有艺术学领域的,探讨朱子的艺术思想。从国内来看,参与的学生来自山东大学、长沙岳麓书院,广东、上海等地,他们带来了不同学派的思想。比如以岳麓书院为中心的湖湘学派,历史上就与朱子的学术思想有过激烈碰撞。朱子的思想在吸收湖湘学派精华后,实现了认知上的突破。这些学生的到来,能让大家相互碰撞、交流,相信会产生很多令人惊喜的学术成果。所以我对这次活动抱有极大希望,很看好这一届。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