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台北孔庙
——历史现状,祭孔礼仪和佾舞传承
来源:“至圣孔子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闰六月初一日乙未
耶稣2025年7月25日
编者按:儒家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纽带,而在孔庙举办的祭孔典礼则是儒家文化在社会层面传承的一个最重要象征。从1968年起,每年9月28日,台北孔庙都举办高规格的祭孔大典。台北孔庙在祭孔礼仪和佾舞传承等方面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今天,编者带您走进台北孔庙,了解一下它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祭孔礼仪和佾舞的传承发展。
台北孔庙的历史现状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1879年,台北正式开府。5年后,依照《大清会典》修建的官立孔庙落成。刘铭传担任台湾巡抚期间,台北孔庙每年举行盛大祭典。乙未割台后,孔庙遭逢日军摧残,庙器尽毁。1907年,殖民者以“市区改正”为由,将孔庙连同武庙、大天后宫等清朝遗留建筑悉数拆除。
日本殖民台湾期间,礼崩乐坏。台北士绅痛心疾首,于1925年发起倡议,邀请200多位官绅商贾集资兴建民间孔庙。新孔庙选址素有“五户一秀、十户一举”美誉的大龙峒,还请来主持修建了台北艋舺龙山寺、新竹城隍庙的泉州名匠王益顺担纲设计,营建风格端庄华丽。
在台北孔庙举办的仲春丁祭
从棂星门前活灵活现的四爪蟠龙白石柱到仪门两侧缤纷精巧的“祈求吉庆”交趾陶烧,从大成殿飞檐上防火镇灾的鸱吻“剪贴”、卷草“泥塑”到殿前锋芒毕露的御路云龙石雕,处处可见当年的匠心独运。
彼时岛内有志重振儒学者寥寥,筹款不顺,工期历经反复。直到1939年全部落成,这间孔庙也只建造了万仞宫墙、泮池、棂星门、仪门、大成殿与崇圣祠。孔庙一般都有的明伦堂、魁星阁等,均因经费不足未能修建。
尽管如此,1931年,尚未全部完工的台北孔庙举行了在台湾已中断30多年的祭孔大典。雅乐佾舞,古朴庄严,台人反抗外侮、捍卫中华文化之决心表露无遗。
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后,祭孔传统得到延续。每年9月28日即孔子诞辰日,各处孔庙都会举行祭典,缅怀这位受中华民族世代尊崇的“至圣先师”。
台北孔庙以保存最完整的“三献古礼”而著称。这里的祭孔典礼共有37道仪程,包括启扉、瘗毛血、迎神、进馔、上香、行献礼、恭读祝文、全体鞠躬、饮福受胙、撤馔、送神、焚烧祝文丝帛、阖扉、撤班等。祭祀人员身着依明朝定制的各色服装行礼如仪,沉稳庄重又不失古代仪典的美感。
每年9月28日在台北孔庙举办祭孔大典
对台北市民来说,观释奠礼、求“智慧糕”几乎已成为生活中一项固定的年度盛事。更有越来越多学童得到担任祭典礼生、乐生、佾生的机会,身体力行地感受着敦厚守礼、仁爱恭敬的儒家思想精髓。
“活化”是台北孔庙的另一大特色。上世纪50年代增建的明伦堂如今是4D剧院,每天轮流播放儒家主题影片和介绍“六艺”内涵的动画片。门口商店里,摆满了藏经筒USB、八音杯垫、“子曰书包”、论语围巾等文创产品。在这片红砖院墙围出的仿如时光凝结的空间里,中华传统文化焕发着勃勃生机,历久而弥新。
祭孔礼仪的传承发展
1968年1月,在台文化界人士有感于象征中华文化传统的释奠礼在各方面均有较大失真的现状而发起呼吁,因孔子思想影响我国数千年来的文化与民族性,且孔子祀典又是传统国家大典之一,应尽力设法采用古制,首应注意我国传统之可发挥、保留及介绍的文化,对于祭孔一事切勿草草以对。
1968年9月10日,由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故宫博物院长蒋复璁、中华文化大学教授庄本立等人组成的祭孔礼乐工作委员会宣告成立,以筹备和改进符合时代的释奠礼礼仪。但由于十九世纪末以来,尤其是伴随着二十世纪初叶激进的反传统,古老的庙学体制已然解构,释奠礼仪、祭器、乐章、乐舞之设多己辗转凌乱或仅备而不隆,此时欲求释奠原型,已非易事。祭孔礼乐工作委员会遂依阙里旧制,并参考《宋史》、《大明集礼》、《乐律全书》、《乐学轨范》、《南雍志》、《三礼图》等文献,突出传统祀典“礼”和“容”的特征,改进并颁订了新的祭孔释奠礼仪。
孔德成先生
委员会第一年改进的项目以乐舞为主,新制订的释奠礼于同月二十七日在台北孔庙习仪,并用于次日的九二八祀孔典礼。1969年祭孔礼乐工作委员会又增聘历史博物馆馆长王宇清为服装研究小组召集人、历史学者方豪为仪节研究小组召集人。1970年再增设祀孔祭器研究小组,由孔德成先生任召集人,祀孔乐舞研究小组由庄本立兼召集人,再由孔德成先生担任总召集人。委员会共细分为祀孔礼仪、服装、祭器和乐舞四部分继续加以研究,整个祀孔礼乐之改进历时三年,委员会广参古籍,斟酌时宜,历经多次研讨,数易其稿,以台北孔庙每年举行的释奠礼为实验机会,陆续修订仪式过程、礼器、衣冠、音乐、舞蹈诸项,至1970年而告成,改进方案“崇隆庄敬殊无逊于古制,而繁简损益执善守中之处则每有过之”。
不过由于整个典礼进行的时间过长,约需八十五到九十分钟才能结束,因此台北市孔庙管理委员会在报请内政部门同意以后,从1975年起,略作修定,到1976年,经过两度试行的结果,典礼可于六十分钟之内结束,各方反应良好而沿用至今。
台北孔庙的佾舞传承
台北孔庙祭孔大典所跳之佾舞,“佾”指的是古代乐舞的行列,“六佾舞”指的是六行六列,共36人。昔用来祭拜诸侯及宰相,只有文舞一种。而八佾舞指的是八行八列,共 64人,用来祭拜皇帝祖先,有文舞、武舞及文武合一舞三种。文舞是依据明李之藻着《頖宫礼乐疏》,分东、西两班,每一献礼有32节,因此三献礼共有96节,东、西班其动作是左右对称的,但不尽相同。
大龙小学佾舞队
台北孔庙佾舞由大龙小学同学担任为自1956年始,释奠典前准备的工作非常的繁杂,参加的小朋友要经过无数次不间断的练习,参与教导之老师更是辛苦。
在台北孔庙佾舞的传承中,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著名舞蹈学家刘凤学教授。
1968年,台北孔庙研究改进祭孔礼乐衣冠,在佾舞方面,将往年使用清朝的“祭孔图谱”改为明朝南雍志的“文舞图谱”,刘凤学教授受聘负责佾舞的教学工作,并亦由大龙小学卢川、吴诗珽、吴瑞云老师参与。
刘凤学(1925年6月19日—2023年5月17日),黑龙江龙江人,台湾女性舞蹈学者,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艺术专科学校(今台湾艺术大学)舞蹈科教授兼科主任。
刘凤学一生致力于舞蹈研究、教学与创作,是一位横跨多重层面的全方位舞蹈家,不仅是台湾第一位舞蹈博士,也是第一位重现古代唐乐舞的艺术家及第一位采集原住民舞蹈的学者。她曾经编写《舞蹈概论》、《教育舞蹈:基本动作,基本姿势,基本步法》等重要教材,对于台湾舞蹈人才养成有深远的影响。她被誉为台湾舞蹈界指标性的舞蹈家。
注:本文资料参考自新华社《台湾孔庙:源流一脉中华情》、李冠云《孔子世家史》及 《台北市庆祝孔庙落成七十周年暨纪念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二五五0周年释奠特刊》。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