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润心
——一名思政学子的经典阅读札记
作者:张娇娇
来源:“书院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闰六月十三日丁未
耶稣2025年8月6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圣先贤留下的典籍,是时代兴衰的见证,是智慧的低吟浅唱,是生命精神的永恒延续,值得我们用心品读体悟。
常言道“半部《论语》安天下”。圣贤之言,日用而不知,早已化为民族的基因密码。我何其有幸,能与这部千古流传的《论语》结缘。这部不过万言的对话录,却蕴含着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孔子与弟子的问答,穿越时空尘埃,依旧鲜活如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道出学习的真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彰显友情的珍贵。这些智慧结晶,早已超越书本,成为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精神密码,在寻常巷陌、烟火人间里默默滋养着仁心与德行。其言平实而意蕴深邃,朴素而历久弥新。
2024年7月1日,一个普通的夏日清晨,开启了我与《论语》的缘分。在这个5G速度更新换代的时代,在短视频不断刷新我们注意力的当下,静心阅读成为一种珍贵的修行。
初读时,我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面对千年经典既敬畏又茫然。翻开书页,那些佶屈聱牙的文言让我望而生畏,字虽识得,连缀成句却难以理解。第一周的诵读堪称煎熬,目光流连于“子曰”,思绪却常被琐事牵走。这强烈的反差令我莞尔——我们享受着古人难以企及的便捷,却遗失了那份沉潜专注的快乐。正是在这对比中,我开始了与《论语》的深度对话。这场对话已持续400天,每一天都带来新的惊喜与顿悟。
诵读《论语》,亦是一次自我发现的旅程。每次重读“吾日三省吾身”,都引发新的思考。在这个强调“快”的时代,这种“慢”思考尤为珍贵。它如明镜,照见内心的浮躁;又如良药,缓解现代的焦虑。我渐渐懂得,那些看似“过时”的道理,恰是应对时代变革的稳定器。研习《论语》,令我沉醉其中,获益良多。限于学识,难以尽述其妙,谨择其要者,略陈三端。
首当其冲者,诵读《论语》时,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我体会到持续学习的深层愉悦,这种快乐源于对知识的不断温习与内化。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深刻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使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对所学内容的消化、质疑与验证。这种领悟让我养成了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在阅读时会主动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会观察现象背后的道理,逐渐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学思结合的过程激发了我对真理的无限渴求,让我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知识,又像筛子一样过滤其中的真伪,在求知的道路上永不停步。
其次,《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诲让我养成了每日反思的习惯。每当夜深人静,我都会回顾当日的言行: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否完成了今天的工作?是否在某个瞬间因为私欲而违背了原则?这种反思不是简单的自责,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观照。通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指引,我学会了以他人为镜,看到优秀的人会思考如何向他们学习,遇到不足的人则警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久而久之,这种内省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使我在浮躁的社会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轨迹。更重要的是,这种持续的自我修养让我逐渐理解了“君子”的真正含义,明白了道德修养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内心的自觉追求。
最后,孔子关于“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论述彻底改变了我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我逐渐学会辨别什么样的人值得深交:正直的朋友会在你犯错时直言相告,诚信的朋友会在你最需要时不离不弃,博学的朋友能为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相反,那些巧言令色、表面热情却心怀叵测、只会空谈的人,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将你引入歧途。这种辨别力让我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谨慎,也更懂得珍惜真正的友谊。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交友不仅是为了获得陪伴,更是为了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现在,我会有意识地与那些品德高尚、见识不凡的人交往,因为我知道,这些良师益友就像一面面镜子,能照见自己的不足;又像一级级台阶,能帮助自己不断向上。这种择善而交的智慧,让我的生活圈子充满了正能量。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核心文本,不仅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教育思想,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坚持诵读《论语》、深入研习其思想精髓,更要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承者的责任。要将《论语》中“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操、“见贤思齐”的修身理念、“学而不厌”的求知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未来,我希望成为一名思政教师,以我的老师为榜样,将经典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精华,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贡献力量。
与《论语》相伴的这些日子,最深刻的感悟莫过于:经典之所以不朽,正在于其穿透时代迷雾的力量。在信息洪流的裹挟下,《论语》如一座灯塔,指引我们在纷繁变化中保持定力;在价值多元的喧嚣中,它又如一块试金石,帮助我们辨别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这段诵读之旅让我深切体悟: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需理论的深度,亦需扎根文化沃土的温度;既要面向未来开拓,更要扎根传统汲取智慧。在这个快速迭代的世界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些历经时间检验的智慧,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
400天不是终点,只是序章。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下一个400天,我们继续——“为往圣继绝学”,也为当下的自己点一盏心灯。这份坚持的动力,亦源于读书会这个温暖的共学空间。自加入以来,我深深感受到其独特魅力。在这里,每一位成员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经典的诵读与研习:有的师姐在繁重的科研压力下仍坚持打卡数百日,展现着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为读书会注入蓬勃朝气;更令人感动的是,那些已步入职场的前辈们,仍不忘重返这个精神家园,继续追寻智慧的足迹。在这个共同学习的场域里相互激励、共同成长,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我真切体会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深刻内涵。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杜华伟教授。初见杜老师时,她渊博的学识和温润如玉的学者风范就深深打动了我。在跟随杜老师求学的日子里,我不仅感受到她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更体会到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风骨。杜老师总是以身作则,每天清晨准时在书院群中分享诵读打卡;她对待每一篇学生论文都倾注心血,细致批注;更难忘的是她教导我们“为学先为人”的谆谆教诲。在杜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我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更领悟到做学问与做人的真谛。未来,我将继续以杜老师为榜样,在学术道路上脚踏实地,在生活中践行君子之道,努力成为像杜老师那样德才兼备的学者。“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能拜在杜老师门下,是我求学路上最珍贵的缘分。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陈来】《乐记》的儒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