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明 等 著《思想的手法:如何“做中国哲学”》出版暨前言
书名:《思想的手法如何“做中国哲学”》
作者:陈少明 等 著
编者:程乐松、张任之、陈壁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内容简介】
多年来,陈少明以“做中国哲学”为口号,直面本土经验,思索现实问题,尝试克服西方哲学定式和形而上学预设,以期回应学界“中国哲学合法性”“该中国哲学登场了”等关切。2015年,他的文集《做中国哲学》出版,引发广泛讨论。
2021年底,来自不同研究领域、兼具中西学术背景的多位学者,围绕陈少明“做中国哲学”的方法和实践展开对话;本书记录了他们就探索建构有生命力和世界视野的中国哲学等议题提出的新思和新解。
【编作者简介】
陈少明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问物》《梦觉之间》《做中国哲学》等。
程乐松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即神即心》等。
张 伟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笔名张任之,著有《质料先天与人格生成》等。
陈壁生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经学的瓦解》等。
【目录】
编者前言
陈少明 “做中国哲学”再思考
上编 如何“做中国哲学”
陈立胜 通向“世界”的中国哲学
——路径与反思
陈 赟 面向日常生活经验与“做中国哲学”
程乐松 重访、拼图与激生
——“做中国哲学”的“手筋”
郑泽绵 反思“做中国哲学”的方向、领域与标准
周展安 “活的哲学”与“活的中国”
——“做中国哲学”的旨归与启示
李长春 做中国哲学
——从经验到实在
曾海军 从概念到观念的转换
——对陈少明“做中国哲学”的一种思考
中编 中国哲学的当代视野
陈建洪 做中国哲学与加减法
朱 刚 回到中国哲学的实事本身
——从现象学看“做中国哲学”
雷思温 经验与概念
——面向中国思想的实情本身
张任之 在“之间”做中国哲学
张 曦 精神世界中的哲学操作
下编 思想的手法
程乐松 设计思想景观的技艺
——读《梦觉之间:〈庄子〉思辨录》
孟 琢 游观
——范畴之外的中国哲学风景
刘 伟 原物
朱 承 新题、新证、新思与“做中国哲学”
宫志翀 “做中国哲学”与文明传统的新生
龙涌霖 言说方式、经典解释与中国哲学的未来
陈壁生 何谓“做中国哲学”?
附 录
“做中国哲学:思路、方案与实践”学术工作坊纪要
把哲学当作动词
——敬答“做中国哲学”工作坊上的朋友们
哲学是追寻意义的思想过程
——答《学衡》
【编者前言】
新世纪以来,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批基于中国哲学的历史性梳理、从事哲学理论化建构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哲学方法的突破,都有令人瞩目的成果。其中,陈少明所提出的“做中国哲学”,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哲学在当代展开的方式。
“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丛书“做中国哲学”著作两种
在当代中国“做中国哲学”,背后的根本关怀,仍然是延续百余年来中国学术的理论大背景,即古今问题与中西问题的纠缠。如果说哲学史的梳理,旨在对中国哲学内部的思想脉络进行系统的整理,从而考镜源流,那么强调“做中国哲学”,则更凸显在古今中西的纠缠中,直面当代问题进行哲学理论建构。“做中国哲学”既强调作为“哲学”理论的当代性质,也强调作为“中国”理论的文明性质。其当代性,表现在哲学不仅面对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而且面对古今共通的问题。其文明性,表现在中国哲学所凭借的语言是汉语,所凭借的根基是经典,必然要在文明背景中进行理论建构。因此,“做中国哲学”并非一套哲学理论体系,而是描述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可以展开的领域。在这一意义上,“做中国哲学”的提出,最大的贡献并非建构了一套中国哲学理论体系,而是提供了一种以哲学的方式来理解普遍问题、从事中国思想研究、理解当代哲学研究的新方法。甚至可以说,当代中国几乎所有展现时代意义的哲学理论建构,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就广义而言都是“做中国哲学”。
而在“做中国哲学”的方法运用上,就陈少明而言,他的主要工作,是使做哲学的出发点回归生活经验——生活经验既包括古今的器物、人物、事件,也包括观物、知人、察事。在回归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理解哲学问题,意味着首先要悬搁传统的某一思想体系、某一学术思潮中的形而上学概念,而直接面向生活经验中的思想观念。陈少明迄今为止的学术著作,从《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对作为普遍生活经验的人、事、物如何成为哲学理解对象的揭示,到《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对具体的方法论的系统阐述,再到《梦觉之间:〈庄子〉思辨录》对《庄子》的寓言、观念的解释,无不揭示了深入理解生活经验的方式。生活经验的丰富性,使陈少明“做中国哲学”方法具有强劲的延展性。例如,如何理解生活经验的古今延续性,涉及对历史哲学的理解;如何发掘古典生活经验,涉及对经典的重新认识;如何探究古今共通的对“羞耻”“困惑”“大小”“生死”等情感或认识问题的理解,涉及宗教、伦理诸种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做中国哲学”不仅是“哲学问题”,还是更为广阔的文化、文明问题,所提供的是当代人对自身存在处境的认识与理解,而“哲学”处理的是这种认识与理解如何不断深化且可以相互交流的问题。
正因如此,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系三系联合,于2021年12月8日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办了一场以“做中国哲学:思路、方案与实践”为主题的专题讨论,邀请国内中西哲学、思想研究的学者,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围绕“做中国哲学”所涉及的理论空间、方法创新、具体议题等方面,展开跨学科讨论。本书的第一篇是陈少明的《“做中国哲学”再思考》,这是他的《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一书的进一步延伸,比较完整地论述了他“做中国哲学”的方案。其后,是十九篇关于“做中国哲学”的阐述。在“做中国哲学:思路、方案与实践”工作坊中,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的三十多名中青年学者围绕“做中国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对中国哲学的“做”法各抒己见,本书的主体内容即是对这一会议的呈现。除学者发言之外,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整理的工作坊纪要有助于全面、精练地呈现这些发言,陈少明对工作坊进行的整体回应以及他的一篇访谈都对进一步理解“做中国哲学”有一定意义,因此也收入书中,作为附录。
(* 推送略有改动)
责任编辑:近复
【下一篇】【姚海涛】荀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