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涛】荀子之道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5-08-11 10:41:21
标签:
姚海涛

作者简介:姚海涛,男,西元一九八一年生,山东高密人,山东大学哲学硕士。现为青岛城市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家哲学、荀子哲学。

荀子之道

作者:姚海涛(青岛城市学院教授)

来源:作者授权发布,原载于《华夏文化》2025年第1期

 

一、回溯荀子,找寻希望


道即路。道路总被赋予千万种意义,既可实指,又可虚指,既连接脚下,通往远方,又沟通思想,走入心灵,可以是方向,是未来,是命运,是规律,甚至是虚无。道路之于一个人,之于一个国家有着巨大意义,选择了何种道路,意味着将成就何种人生,成为何种类型的国家。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孔子这样说。晚年孔子曾悲叹:“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史记·孔子世家》)“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如此说。他在向世人点拨尊道贵德的玄理妙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上》)《周易》曾论道器关系,区分着道与器、抽象与具体的畛域。

 

条条大道通罗马,家家有路到长安。先秦之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是历来思想家回望的焦点。在中国思想史上,每一次回望先秦都是历史回溯,是思想蓄能,是重新出发。鲁迅先生曾论及希望与道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道路如同希望,一条道路寄寓一种希望。这希望植根于先贤的思想与著作之中,属于过去,连接着现在与未来。回望思想史来路,它将赐予我们前行的勇气与力量。

 

如果将先秦诸子的思想看作是指点未来的道路,荀子之道无疑是其中无法绕过的那条。若不经过它,中国思想史又怎么能从先秦走到秦汉呢?让人叹息的是,有人从旁边走过,望着它曲折蜿蜒伸向远方,认为这是一条死路。有人走到近前,看到上面荆棘密布,于是认为这并非正路,而是歧途。有人看到路上少有行人,于是认定这是一条被“诅咒”过的路。

 

是啊,历代学者总觉得荀子之道不如孟子之道更直指人心,所以视之为歧路、小道,乃至于异端、邪说。其实,荀子开辟出的是通向另一种可能的路,丰富了中国文化之道的可能性。可惜的是,后人“有眼不识荆山玉”。这不是荀子的不幸,而是后人的悲哀。

 

二、认知荀子,破除浅陋


荀子是一位具有先秦总结者与终结者意义思想家,涵具着沉雄浑厚、学思缜密、丰富多样的思想性格。“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荀子·荣辱》)要想识得荀子之道的好处,需破除一些愚陋浅见,要正确的方法指引。进而言之,要识得荀子之道,至少要处理好三对关系:文本的荀子与思想的荀子,中国的荀子与世界的荀子,历史的荀子与现实的荀子。

 

(一)文本的荀子与思想的荀子


认知荀子,会发现有文本的荀子与思想的荀子之两面。荀子是先秦时代有系统撰著的思想家,使得今人必然要以《荀子》为文本基础,进行思想抽绎,“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荀子·正名》)文本的荀子与思想的荀子必是同一个荀子。荀子研究不能脱离文本,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客观性,使之成为四无依傍的孤立客体。审如是,荀子反而会异化为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成为一张可以随意描摹的“画皮”。可叹的是,凡进入历史的思想家,恐怕均难逃此等运数。历史久远的先秦思想家尤甚,先秦荀子尤甚。

 

尚有一类研究,挂荀子之名而行不相干议论之实。此类研究若对照《荀子》文本,反倒有让人看不懂、读不畅、拎不清之惑。岂能以己之惛惛而令众之昭昭?其论多用大词,喜发宏论。当代学人的总体风格或用词之思量方面固然有其个性所在,但若没有学术公器之约束,没有学术之最大公约数,必然陷入自说自话的窘境。

 

(二)中国的荀子与世界的荀子


荀子属于中国,亦属于世界。由于先秦荀子与古希腊诸贤时代接近,所思问题域有重合之处,所提及的解决方案亦有相通处,所以学界喜用比较的方法以拓展研究视野与思路。如有学者得出了诸如荀子是东方的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这对于文明互鉴自然大有裨益。

 

但亦需注意,防止陷入“汉话胡说”“中西体用”纠缠不清的矛盾之中。若仅仅是借用西方思想家的某些时髦理论,以各种框架、范式、概念去束缚、切割、肢解荀子,结论会千差万别、莫衷一是,甚而风马牛不相及,得出的结论与真荀子间有天壤之别。由此带来的是,荀子之道被切割得面目全非,成为了类似“基因编辑”的一个“怪胎”。经此剪辑,荀子成为作者心中的完美荀子,但却离题万里。果如是,绝非荀子研究之幸运,而是有意无意的误读,是对荀子的又一次“羞辱”。

 

(三)历史的荀子与现实的荀子


历史与现实的分野与纠葛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思想史的研究既要观照思想之“是其所是”,又要观照思想“能其所能”。荀子属于历史,亦属于现实。在漫长的中国思想史上,荀子受到了极大的不公正待遇。唐代韩愈之后,尤其是宋儒断定荀子“极偏驳”“大本已失”(程子语),认为荀子“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苏轼语)等之后,其历史地位急转直下,直至被赶出儒门,视为异端,自此未得翻身。在近代中国面对西方文化之时,方有学者从荀子中寻觅民主与科学的因子,其智性的一面得以彰显,成为补足传统儒家仁性的主要资源。

 

荀子之道彰显出了批判与熔铸的显著特点。其对诸子百家有着透彻而精准的批判与熔铸,成就了自身全面、系统而圆融的思想体系。荀子之道显示出了人文主义与社群主义的鲜明特色。他能直面人之本真,将人性赤裸裸地地呈现于面前,让人们接受人性的不完美,以化性起伪的方式去恶存善,以“礼义之统”组织人群社会。这既是自我救赎之道,也是群居和一之道。荀子之道呈现出了天人相分的经验主义的色彩。其对超验形上的拒斥,将天与人各归其位,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思孟内在超越的别样路径。

 

三、文化大道,周孔孟荀


思想史联通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大体讲来,中国思想史上存在三条道路,即周孔之道、孔孟之道与孔荀之道。若要赋予三道以实质性内容的话,则依次为礼乐之道、心性之道与礼义之道。

 

先秦的荀子与现实中的荀学路线相互接榫而证成荀子之道,其源于周孔之道,继自孔孟之道。荀子之道是一条面向历史、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的思想大道,是一条源远流长、澎湃不息的文化动流,是一条绵延伸展、生生不已的文化大道。从思想史长河来看,三道由古而今,跨越千古,各有其不可忽视的思想史意义。从精神实质来看,三道分别代表了远古文化、中世纪思想与近现代思想之流变与蕴积。孔子成为三道中枢,联通了周公、孟子与荀子,自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代表者,而荀子含蓄地潜藏着中国文化未来之方向。三道各有其不同的历史任务、思想品格与精神气质。

 

孔子是远古思想文化的继承与整理者,继承了周代的礼乐文化,整理六经,赓续文脉。孟子则是孔子思想褊狭的展开。谓其褊狭,因其走入了一条向内的回环路向。这是一条思想内在化,反求诸己的理想之路。荀子则沿着孔子所开辟的文化大道,以其对人性的敏锐而真实的体察,对外在礼义的执著,对人群社会组织的担当,重视人间社会与秩序建构。这使得荀子之道成为一条充满希望的现实路径。

 

历代学者对孟子之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基本厘清了其精神实质。近代哲学史家冯友兰看到,孟子易走向神秘主义。如今的学人则认为,孟子为中华民族立价值根基,基本上认定其非事实领域之能手,而为价值领域之雄杰。论及文化自信,从孟子较易切入与对接。“虽千万人,吾往矣”之大勇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甚是快意。

 

当今学界对荀子之道尚有争议。或对于荀子基本精神认知不清,仍持宋儒视荀子“大本已失”之定见。此思想史之巨大惯性,使荀子之道仍然隐没不彰。或以孟解荀,或强荀以就孟,在新时代给荀子之道重增一层委屈。牟宗三先生认为,荀子隶属于中国文化发展中重智之一面。其言是也。然其又以仁之系统为高明标杆,以为荀子智之系统不足以支撑所谓仁道,则商榷可也。

 

荀子之道博大精深,涉及到先秦哲学的诸多论域,如天人观、力命观、人性论、认识论、历史观等。可以说,荀子是作为先秦学术的总结者而出现的,他的智慧穿越千古,给予后人以永恒的启迪。其经验的、逻辑的、批判的、综合的思想与方法,让今人受益。

 

在学界,承认孟子之价值,早已蔚然成风。承认荀子之独特学术价值,则尚在路上。荀子之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跬步千里地去走。我们深知,并非所有的路都通向美好,但路总会通向远方。这路只能在回归、批判、超越的方式中得以开拓。唯其如此,荀子之道才会以最有价值的方式永存、展开。

 

前路漫漫,前途未卜。荀子所具有的仁者襟怀、智者眼光、勇者气概,完全可以成为引领创新创造的文化动力。最后,引用荀子“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与有志于荀子之道者,与有志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道共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