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人文化的,以成人为终极目的。忧与乐是人的两种对立情愫,如何调适使之上遂下达、通贯于人伦日用,推展应用于政治社群,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一直关注的重点课题。
战国往事人曾见,光影渺遥成云烟。时过境迁皆流水,思入风云变化天。荀子一生的经历今人已不能完全知晓。值得慰藉的是,透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子》《韩非子》等典籍所记载的吉光片羽,我们尚可勾勒出荀子大体的行谊轮廓。
在以农业为本的古代社会条件下,《吕氏春秋》以贯通先验与经验的入思向度,建构起了集整体论生态世界观与具体生态实践法则于一体的独特生态哲学思想。其整体论生态世界观,可谓之为天地人三才之道视域下天道、性命相贯通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深入挖掘《吕氏春秋》内蕴的博大精深、淹贯精微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有···
2023年2月三年大疫去,重拾此書,想以一個編輯的严苛視角,校正正文與集釋,以字字斟酌不放過之原則讀第二遍,因書體厚重近七百頁,加之要復核《集释》所引文獻,故此次重讀,恰似跋山涉水、翻山越嶺,至4月初方讀畢。
荀子论“理”大义有三:一,以“道”、“理”关系观之,荀子之“道”,多为人道,“理”为“道”之内容,“道”即“大理”;二,从“理”字含义角度,荀子之“理”亦包含条理之“理”与治理之“理”,构成“治理”一词来源;三,从“礼”、“理”关系观之,荀子之“理”在礼出乎理、礼理通用、礼义与文理三个维度上进行了理论创新,且构成“文理”一词来源。
在生态哲学元关系天人关系的建构上,天生人成实现了对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理论超越。由此,荀子生态哲学推展出了三个方面:其一,天生人成,天道人道;其二,天德人政,和养生成;其三,人可知天,人物有类。
由于文化惯性,忠孝观念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这一影响处在不断弱化过程之中。当前,我们仍然需要对忠孝观念进行厘清反思及创造性转化,以期疏通与现代社会不契合之处,甚至还可以生发出更多的现代意义。
理性与人文的交叉,对于人文理性的成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唯以此来衡定荀子哲学中所蕴示的古老而常新的天人观,方既可以开显出荀子之于传统天人观的批判与超越、奇变与跃迁,又可对今日处理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提供有益资鉴。
在荀子看来,申徒狄之行属“行之难为而不贵”,非礼义之中,是倚魁之行,当为天下所弃。从中亦不难推测出荀子对屈原沉江的真实态度。陈仲、史则悖离人之欲恶通情,不中礼义,不合大众,是沽名钓誉的盗名者,尚不如盗货者。从中亦可嗅到,荀子对三人贬抑与其传孔子诛少正卯之事存在些许关联。探赜荀子评判与诠释背后蕴含的微言大义,可···
“子发辞赏”不属道德范畴,而应纳入法律范围。立足于礼法治国理念,荀子反对不遵从法律制度,反对过分矫饰性情,抨击沽名钓誉之徒,进而认为,大大方方领取该得的奖赏,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做事,既不要邀功以自利,也不要却功以钓誉。
荀子教化观隶属儒家礼乐教化一脉,建基于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集政治教化功能、社会规范功能、教育修身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教化,目的是以礼乐教化的方法实现对人性的改塑与人情的疏导,以实现身心和谐的个体人文化与群居和一的社会秩序化。
清儒熊赐履所撰《学统》力图辨章学统,揭橥异端,其将学统厘为五类:正统、翼统、附统、杂统和异统。而荀子列为杂统第一。其所列之学虽为儒学,然而熊氏将荀子的定位沿着宋儒的方向进一步推远,相当于杂家之流。学统之“学”可区分为几个层面。一是以学派划分为基准的,可以谓之道统。当然在道统之中,荀子之意义也相当巨大。
惊悉张祥龙先生去世,竟悲伤不能自已,草此小文,回忆先生,以为纪念。
民国荀学研究当有王恩洋先生的一席之地。王恩洋荀学研究看似属学案体式,实则具有深刻的问题意识与文化关怀,已然具备了现代学术视野。其研究构成了文明接榫与文化疏通两大学术景观,融摄了中西横纵向比较与中国哲学古今比较两大学术论域。
有一座极为古老的书院,自东汉末年起默默矗立,距今已有1800余岁矣,它的名字叫康成书院。
经梳理、归纳、研判可见,荀子“兼”论涵摄礼、法、术三大思想维度。其一,理政之“兼”角度言之,可名之为兼覆、仁厚之礼政;其二,权衡之“兼”角度言之,可称之为兼别、权衡之法则;其三,宽容之“兼”角度言之,可曰之为兼人、宽容之术治。
孔子留下的大量应验预言,大体可分为三类:其一,对孔门弟子前途与命运的预言;其二,对国家政治走向的预言;其三,对个人前途的预言。孔子预言之所以应验,其与迷信无涉,亦非“鬼神之知”,反而是人文理性之表现,是仁智合一之体现,是德性意识与理性意识的展现。
今年夏天,我差旅途中路过母校山东大学,遂与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心的张克宾兄小聚。张兄与鄙人硕士同班、同宿舍,同窗共读三年,上学时有着诸多共同言语,结为挚友。毕业后,二人虽分散东西,但经常交流。张兄一直是我学术上的榜样,如今他已是山大齐鲁青年学者。席间,他提到颜师炳罡的“《经典伴我同行:经典诵读二十五周年纪念》···
《成相》篇目体裁、篇目次序、荀子晚年身体状况猜测均不构成非荀子作之证据;此篇可寻绎出荀子独特思想、专有名词与墨子批判若干;本篇有荀子原创性、专有性、标志性话语若干;该篇所载事件、时间、人物均与荀子年代无违和之处;蒐集是篇所传《左传》史事、语词以及与《荀况集》及其他可能之关联以证与荀子之关系;乃篇程式、风格、辞···
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时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