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涛】荀子“兼”论大义述

经梳理、归纳、研判可见,荀子“兼”论涵摄礼、法、术三大思想维度。其一,理政之“兼”角度言之,可名之为兼覆、仁厚之礼政;其二,权衡之“兼”角度言之,可称之为兼别、权衡之法则;其三,宽容之“兼”角度言之,可曰之为兼人、宽容之术治。

【姚海涛】孔子预言的紬绎与解读

孔子留下的大量应验预言,大体可分为三类:其一,对孔门弟子前途与命运的预言;其二,对国家政治走向的预言;其三,对个人前途的预言。孔子预言之所以应验,其与迷信无涉,亦非“鬼神之知”,反而是人文理性之表现,是仁智合一之体现,是德性意识与理性意识的展现。

【姚海涛】斯文恒久远 经典伴我行 ——一名经典诵读班成员的琐忆

今年夏天,我差旅途中路过母校山东大学,遂与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心的张克宾兄小聚。张兄与鄙人硕士同班、同宿舍,同窗共读三年,上学时有着诸多共同言语,结为挚友。毕业后,二人虽分散东西,但经常交流。张兄一直是我学术上的榜样,如今他已是山大齐鲁青年学者。席间,他提到颜师炳罡的“《经典伴我同行:经典诵读二十五周年纪念》···

【姚海涛】《荀子•成相》篇作者为荀子新证

《成相》篇目体裁、篇目次序、荀子晚年身体状况猜测均不构成非荀子作之证据;此篇可寻绎出荀子独特思想、专有名词与墨子批判若干;本篇有荀子原创性、专有性、标志性话语若干;该篇所载事件、时间、人物均与荀子年代无违和之处;蒐集是篇所传《左传》史事、语词以及与《荀况集》及其他可能之关联以证与荀子之关系;乃篇程式、风格、辞···

【姚海涛】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时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姚海涛】齐鲁文化经典文库之《荀子诂译》印象简谈与百卅处错字偶拾

山东是齐鲁之邦、孔孟之乡、儒学高地。自周公封鲁、太公封齐以来,文化即已繁盛起来。之后,出现孔子、孟子两位圣人。荀子也曾十五岁游学稷下,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后为政兰陵,著书终老此地。先秦三圣贤以道自任,燃烧自己,发光发热,照耀着齐鲁大地。自此之后,山东与孔、孟、荀三位圣人就分不开了。齐鲁学人莫不引以为豪。

【姚海涛】中华书局2016年竖排繁体精装版《荀子集解》错字偶拾

《荀子集解》为有清一代荀子整理、校释的集大成之作。王天海曾将其总结为四大特点。一、列考证;二、存古注;三、择善本;四、集众说。中华书局版《荀子集解》,惜乎未尽善,版版仍旧贯。王天海曾有两大长篇校勘雄文论述。

【姚海涛】《荀子·非相》“接人则用抴”之“抴”注评与新释

《荀子·非相》“接人则用抴”句注解之关键在于“抴”字。梳理历来注解可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三大解释方向,主要有杨倞“牵引”说、杨注或曰“楫”说、韩愈“檠枻”说、刘师培“泰”说。

【姚海涛】引“经”、据“典”与“新”诠:荀子“福”文化的言说方式与思想意蕴

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经典之中均有关于福的相关论述。其中儒家的荀子论“福”比较有特色,大大拓展了中国福文化的内涵。

【姚海涛】荀子《疠怜王》答谢书索隐

有清以来,围绕《疠怜王》答谢书真伪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派:否定派与肯定派。此书信在《孙卿书录》《荀子》《韩非子》《韩诗外传》《战国策》《风俗通义》《春秋后语》《长短经》等典籍中均有记载。通过梳理《疠怜王》答谢书的不同版本,大致可以分析出彼此间增减损益的传承相关性。由此可推知,答谢书当为今本《荀子》所逸失之内容。

【姚海涛】仁礼合一视域下的孔子生死观

孔子以仁礼合一的理论视域对“死生亦大”这一重大而严肃的人生命题进行了理论观照。一方面,以“生生之谓仁”彰显出对生命尊严与价值的显性评价;另一方面将死亡看做人生有意义的事件,在理论上保留着对死亡的超越,面对死亡时采取了“朝闻夕死”的超然态度。以上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孔子对人的终极人文关怀与理论旨归。

【姚海涛】明“分”使群与尚“术”利生 ——统类视域中的荀子政治哲学

作为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有着丰富的从政实践经历,其在儒家固有政治思想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了明“分”使群与尚“术”利生的政治哲学。

【姚海涛】荀子生态哲学探赜

从儒家哲学涵摄生态哲学谈起,分析了荀子哲学并非人类中心主义。荀子的“人性恶”反转出生态责任伦理观,其天人相分则蕴示着平等意识与敬畏观念,而“礼义之统”视域开显出兼顾天时与人事的生态制度设计。回眸、探赜荀子生态哲理,对于避免自然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倾向,同时对生态意识的现代重塑、转换与超越,践行人与自然和谐···

【姚海涛】黄巾军何以“见玄皆拜”

黄巾军“见玄皆拜”这一今人读来不可思议之事件包含了复杂的历史信息和多元的思想意蕴。从汉末学术大背景与一般社会氛围来看,当时知识分子研究经典范式的转型导致了才高博洽的知识主义学术风气的形成。同时,阴阳五行学说和谶纬之学成为当时一般社会民众的思想底色。郑玄不与混乱时代相同流合污的光辉俊洁的志节、屡征不就的隐逸风度、···

【姚海涛】载道弘文与格物致知 ——独立学院国学教育路径探索

以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国学教育为样本,将独立学院国学课程建构置诸“国学热”的历史契机之中,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三个层面进行进行理论分析与现实省思。

【姚海涛】以礼治孝与从义从道——荀子孝道观及其启示

荀子上承儒家传统孝道思想而结合自己思想中的性恶论、礼论、乐论等基本理论架构,形成了与孔、孟皆能契接得上而又自成体系的孝道观。以“人道有辨”力图缓解性恶论与孝观念之间的内在张力。因其特重礼乐而有礼以养欲、礼以养体、礼以别异的孝道观。因其特重“统类”内在思理而有“以类行杂,以一行万”的从义从道、通权达变的孝道观。荀子的···

【姚海涛】忧患意识的抽绎与省思——以孔子对忧患的豁显为例

产生于商周之际的忧患观念可通过对我国先秦时代众多典籍的文本线索钩沉而开显出来。孔子对于理论形态的忧患意识有豁显之功。

【姚海涛】荀子读书为学的抽绎与省思

以荀子为中心,从书目选择与读书次第、读书为学目的与态度、读书为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抽绎与省思。

【姚海涛】忧患意识的抽绎与省思——以孔子对忧患的豁显为例

产生于商周之际的忧患观念可通过对我国先秦时代众多典籍的文本线索钩沉而开显出来。孔子对于理论形态的忧患意识有豁显之功。

【姚海涛】先秦儒家论玉的思想视界——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例

先秦儒家论玉具有鲜明的学派传承特征,在立论上具有明显一贯性,在入思向度上却呈现出差异性,可谓“玉”彩纷呈。孔子、孟子、荀子论玉不以器型立论,而以玉所呈露的品质立论,且具有以比喻义论玉的一贯特点。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