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我精神旅程的起点
作者:杨紫灿
来源:“书院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七月廿五日戊子
耶稣2025年9月16日
马克思主义,在我上高中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在那时,它对我来说只是一套需要背诵的教条,是高考的重点,是政治学习的必经之路。
直到上了大学,重新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第一堂课上跟随着杜华伟老师的引导,我重新思考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意义,重新思考身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我们汉语国际教育者不仅仅是语言教师,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和中国故事的讲述者。要向外国民众有效地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就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还必须深入理解这些语言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塑造了当代中国,所以我们更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去了解当代中国。
我们需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建立起坚实的理论根基和文化自信,在跨文化交际中讲好中国故事,澄清对中国的误解、偏见,而不是被别人的话语体系带偏。学习马克思主义,事关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你好,我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你不是一门普通的课程,而是一次思想的启蒙,一场灵魂的觉醒。你让我明白,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精神不是教条主义,而是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改变世界的实践勇气。
感谢你,我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你如一粒火种落入我心中,如今已燃成不灭的火焰,照亮前路,温暖胸膛,给予我不断前行的力量。
在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杜华伟老师是一位特别的存在。她不仅深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更以一种温暖而执着的方式,将另一座中华思想的高峰——孔子文化,带进我们的心灵。
她不仅是理论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践行者。怀着传播传统文化,让经典“活”在当下的初心,她亲手创立了明德书院。这个名字,取自《大学》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寄托着她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彰明内心光明德性的愿望。在这里,诵读《论语》不是一项任务,而成为一种日常的修行。她号召了从孩童到长者各个年龄段的人加入,用琅琅书声连接古今。
最令人动容的是她的“坚持”二字。她亲自带头,一日不辍,至今已持续诵读了1901个日夜。1901天,是近五载春秋的寒暑交替,是一份近乎浪漫的固执。每一个清晨或黄昏,每一次打卡,都不只是一次简单的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先贤的诚恳对话,一次对内心的温柔涤荡。
杜华伟老师就是这样,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眺望现代社会的远景,也用孔子的智慧显微镜洞察人心的微光。她以身作则,告诉我们何为“知行合一”。她不仅是我们理论课的教师,更是我们人生路上一位温润而坚定的引路人,用行动默默书写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
谢谢您——我的杜华伟老师。
个人简介:
大家好!我是来自汉教2401班的杨紫灿,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我始终相信:语言,是一座跨越山海、连通心灵的桥梁。它不只传递声音与符号,更承载文化的力量与情感的温度。
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让屏幕前的你,触摸到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的温度与深度——它远不止于教外国人学说中国话,更是一场文明之间的对话,是一次次以汉语为媒介,让世界更真切地读懂中国、理解中国的旅程。
我也希望带你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课程。它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一把帮助我们理解社会、洞察历史的钥匙;是一种思维的方式,让我们更清醒地看待世界的变化与不变,更坚定地走向属于自己的远方。
而在这条路上,幸有良师如杜华伟老师这般,以深厚的学识、温润的坚持,践行着“明德笃行、教学相长”的理念。她不仅传授知识,更点燃学生心中对文化的热忱与对人生的思考。
愿我的分享,能让你对这些话语背后的真实景象有更清晰的看见、更深刻的共鸣。愿我们都能成为那座桥上的一砖一石——连接彼此,照亮远方。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