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昌】《隋志》“传拓”释义参证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5-09-30 14:13:03
标签:

《隋志》“传拓”释义参证

作者:姚文昌

来源:“十三经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七月廿三日丙戌

          耶稣2025年9月14日

 

 

 

各位专家老师下午好,下面我汇报一下我的小论文。我本来是和吴仰湘老师说了,时间紧张我就不汇报了。吴老师说时间可以的话还是要汇报一下,那么我就汇报一下。

 

虞万里老师没在我们这个场,我首先要感谢一下虞老师。因为虞老师做石经研究做得很好,我也做一些石经研究,经常向虞老师请教,像这篇文章就是虞老师鼓励我写出来的。他反复鼓励我说“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写一写”,最终形成这么一篇小文章——关于《隋书·经籍志》里边的一个词的考察。

 

文章大概分为三个部分:“传拓”这个词的历史回顾;还有它的文本;再就是它的词义分析。

 

“传拓”释义的历史回顾

 

首先“传拓”实际上是一个金石学的术语,我们经常讲“传拓技术”,现在用它作书名的,我统计下来还比较多。“传拓”这个词,实际上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记载汉魏石经流传文本,最后说“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这是“传拓”这个词最早的来源,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用的“传拓技术”中“传拓”这个词最早的来源。《隋书·经籍志》后面还附了一个汉魏石经迁移之后藏在内府的文本列表。

 

这段材料为什么这么被人重视呢?一是关于汉魏石经的迁移有各种不同的说法,《隋书·经籍志》的最后对前面所有的史料做了一个总结。还有关于熹平石经究竟刻过五经、六经还是七经,也有不同的说法。《隋志》记载的是七种经,这七种经也被我们后来的考古发掘所证实了。这是比较宝贵的一点。再就是因为《隋书·经籍志》里记载了“传拓”这个词,而且下边说“梁有几卷”,所以大家一般认为传拓技术在六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是一个铁证——它讲到了“传拓”。有好多做石刻学的、做金石学的都把它作为一个证据,证明六朝时期——至少到了隋朝,传拓技术就已经产生了——也就是出现了“传拓”这个词。

 

但是“传拓”这个词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一个是罗振玉讲,传拓是拓本还是摹写的本子仍然存疑。毛远明在他的《碑刻文献学通论》里也有类似的观点。去年我看到冯国栋老师和他的学生写了一篇《说“打”“拓”》,认为“拓”这个词在唐代、在撰写《隋书·经籍志》的时候应该没有“椎拓”的意思。我这里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一些补充性的考察。

 

“传拓”释义的文本分析

 

我们先来看这个词的文本分析。首先,《隋志》里边记载了前面我讲的那些石经。再就是,因为《隋志》记载的是贞观年间的藏书,到开元年间有了《古今书录》,后来修的《旧唐书·经籍志》就来自《古今书录》,所以《隋志》《旧唐志》分别反映的是贞观、开元年间内府的藏书情况。

 

下面是《旧唐书·经籍志》里记载的石经,我在下边有个注。因为我用的是中华书局点校本,但是我们知道,以前的点校本是“不主一本,择善而从”的,实际上很多它认为对的地方就舍弃了一些异文,而舍弃的这些异文往往是正确的,所以我有一些校考。我就《隋志》和《旧唐志》做了一个比对,发现重合度实际上非常高。为什么要做比对呢?是因为前面的“三字石经”,到了后面就成了“三字石经古篆书”。我们知道三体石经就是古文、篆书和隶书的,但是到了《旧唐志》里就只讲古文、篆书了,不再讲隶书了。

 

接下来我讲了为什么《旧唐志》比《隋志》里的东西多。两个原因:一是《隋志》的普查还不完善,再后来社会比较安定了,内府收集到的东西比较多,但整体上来说它是可以对看的;二是《隋志》著录“梁有”而贞观“亡”之书内府未必不存。

 

这里就讲到了三体石经。我们看到《隋书·经籍志》中三体石经是在“小学类”的。实际上六朝以来,石经更多地是被作为小学文献而不是经学文献对待的。后面我引用了一段王国维的材料——当然他引的是《唐六典》——说明国子监中小学的博士基本上要学三年的石经、两年的《说文》和一年的《字林》,从这大家就能看出石经这种字学文本的意义。

 

第二是石经的古篆书。为什么到了《隋书·经籍志》是古篆书呢?我的猜想是:古篆书应该是在三体石经里面,把古文和篆书单独抄写出来。因为隶书他们不用通过三体石经来学,就把古文和篆书给摘抄了出来。有什么证据呢?我用了一个《后汉书》的材料,说明没有传拓技术时,“摹写”是石经的重要复制手段。到了嵇绍记载他的父亲嵇康,说“先君在学写石经古文”。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人认为三体石经是嵇康书丹的,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是嵇康到了太学,把三体石经里的古文单独抄了出来,因为他要作为他学习的文本,而篆书和隶书对嵇康来说没有什么障碍,所以他就不抄了。大家经常会在三体里边摘录,摘录一体到两体。通过这个,我认为所谓的古篆书,实际上是一个“摹写”的文本,而不是一个拓本。

 

《隋志》“传拓”的词义分析

 

下面是词义分析,我简单地讲。在唐代的时候,确实是往往不用“拓”这个字,而用“打”,用“打本”。而有“tà”这个字呢,是用这个“搨”。这个“搨”是作为“摹写”来用,从六朝以来证据比较多。还有一个词叫“传搨”,也是摹写的意思。但是我们仔细想想的话,“搨”和“传搨”之间应该是有差别的,“搨”是什么呢?就是对着真本摹写。但是“传搨”是什么呢?这个“传”,我们经常讲传写,传写就是转写——你从他那抄,他从你那抄。

 

在石头上还有“传刻”。杜甫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传刻”是什么呢?峄山碑丢了,再根据峄山碑传下来的摹写的本子刻在石头上,实际上是一种“辗转”的意思。但是如果“传拓”是这个意思的话,再来看我们现在“传拓”这个词,它就不太正确了。为什么呢?这个词本身意义就不成立,这个“拓”只能在石头上拓,你没有办法从拓本再做拓本。因为“传”是“辗转”的意思,所以“传拓”这个词本身就不成立。

 

不成立,但是这个词为什么会出现呢?我简单地说一下:大概到了宋朝的时候,这两个“tà(搨、拓)”就混用了,都用来指我们后世所谓椎拓的拓本。所以《隋书·经籍志》中的“拓”——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南宋的本子——有可能是后来改写的。

 

实际上我们检索一下文献也会发现,“传拓”这个词在传世文献中除了引用《隋书·经籍志》的学者引用,在民国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出现是到民国以后,它才用来指我们现在的传拓技术。所以说《隋书·经籍志》里的这个“拓”,有可能是“搨”,而它对应的应该是一种摹写的本子。

 

从传拓技术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把传拓技术推到六朝。真正能定的还是我们敦煌出土的《温泉铭》,这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拓本实物,也应该是现在能定的传拓技术产生的一个时间下限。

 

孙文轩据录音整理

纪霖凯审校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