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俊豪 著《情感的力量——道德规范性的元情感解释》出版
书名:《情感的力量——道德规范性的元情感解释》
作者:卢俊豪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作者简介】
卢俊豪,1992年生,中山大学、雷丁大学联合培养伦理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特聘副研究员。研究兴趣为元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尤其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规范性研究。于《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译有《自然之善》(Natural Goodness,Philippa Foot著,商务印书馆“伦理学名著译丛”,独译,即将出版),《美德与恶德》(Virtues and Vices,Philippa Foot著,中央编译出版社“当代美德伦理学译丛”,独译,即将出版),《政治情感:爱对于正义为何重要》(Political Emotions:Why Love Matters for Justice,Marsha Nussbaum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守望者丛书”,合译,2022年出版)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课题。
【内容简介】
情感的本质是什么?情感如何影响我们的实践能动性?情感与道德具有怎样的相关性?这些话题在哲学史上曾多次被讨论,但当情感与理性存在冲突时,情感往往会被视为附属的、第二性的。
该书尝试打破这种传统观念,提出并捍卫一种具有说服力的情感主义道德哲学。通过比较及综合各种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的特征,吸收和借鉴当前元伦理学理论的最新思路,作者试图建构和论证道德规范力量的元情感主义(meta-sentimentalism)方案——一种“先天”与“实践”并存的情感主义方案。所谓元情感,是一种以一阶情感为对象的二阶情感,其功能是一种特定的道德敏感性。从“元情感”的角度,作者为“人之为人”提供了一种具有决定性的构成性因素。
【专家推介】
李义天,湖北武汉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首席专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获首届贺麟青年哲学奖、第八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第二届中国伦理学会学术成果奖。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副秘书长、北京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央编译出版社学术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术顾问、Routledge出版社审稿专家等。出版专著《美德之心》、译著《美德伦理学》、编著《传承与坐标: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访谈录》等十余部,主编《中国近代伦理学文献丛刊》《当代美德伦理学译丛》。
推荐意见
推进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提升中国伦理学研究水准、促进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卢俊豪博士的《道德情感主义的规范力量:一种元情感解释》一书,不仅围绕道德情感的内涵、意义、价值展开全面而深入探讨,而且针对道德情感与道德规范性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了一种颇具新意的元情感主义解释,无疑体现了当代中国伦理学人(尤其是年轻学人)在探索基本命题、拓展学术前沿、实现理论创新方面的积极努力。
该书上篇“道德情感的规范性”首先回顾古典情感主义思想及其当代转变,阐述了古典情感主义发展成为一种自足理论的过程,进而揭示情感主义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下篇“元情感的规范力量”围绕“元情感”展开关于规范性的论证。通过考察“移情”的观念史和伦理敏感性等概念,作者试图论证元情感在道德规范性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一种关于规范性理由的元情感主义解释。
应该看到,道德规范性及其情感基础研究,正是当代伦理学基础理论的前沿问题,也是当代伦理学亟待突破的创新点之一。卢俊豪博士的研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提出了一系列新颖见解,对于理解道德规范性、人类情感的结构乃至伦理生活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特别推荐该书列入商务印书馆“日新文库”出版计划。
推荐人:李义天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张伟(张任之),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兼任国际舍勒协会学术谘议委员会委员、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现象学、伦理学和欧陆哲学。出版著作有专著《质料先天与人格生成》《心性与体知——从现象学到儒家》等中、德文著作六部,另有译著、编著多部,并主编有十六卷本《舍勒全集》(商务印书馆,2019年起)。
推荐意见
卢俊豪博士的《道德情感主义的规范力量:一种元情感解释》一书是一部充满挑战和创新的学术力作。在伦理学史上,情感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情感往往被视为次要的、附属的存在。该书则试图打破这种传统观念。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情感在道德规范性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理解情感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该书在研究方法上富有前沿性,在学术观点上具有创见性。作者对情感与道德之关系的分析和探讨,不仅立足于哲学传统,还结合了当代认知科学和元伦理学的最新成果。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为我们理解道德行为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该书的学术意义不仅在于对道德情感与道德规范性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索,更在于丰富完善现代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努力尝试。通过细致分梳情感主义在道德规范力量中的作用,该书试图建构一种以“元情感”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从“先天”和“实践”的双重视角剖析道德规范的情感起源,这为我们回答“我们应当如何生活”这一根本的伦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尝试不仅对于理论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伦理实践的开展和道德教育的实施具有相当启示。
该书既体现出作者厚实的学术功底,又在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上积极尝试突破,该书如能在贵社日新文库中出版,将会对国内伦理学研究尤其是情感与道德之关系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故此,我郑重向贵社推荐该书,盼予考虑。
推荐人:张伟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书籍目录】
前 言
导论——道德规范性与情感
第一节 关于规范性的核心议题
一、规范性、动机与实践合理性
二、解释规范性的两种主流思路
三、规范性研究的理由进路
第二节 “情”概念探析
一、西方文化二分视域下的动物性情感
二、中国文化一元视域中的人性情感
三、超越情理二分之思路
第三节 重思情感的道德重要性
上篇——道德情感的规范性
第一章 道德情感作为规范性判断依据
第一节 道德情感的提出与辩护
第二节 道德情感的来源与证成性作用
第三节 二阶情感的规范性思路
第二章 基于同情机制对道德情感的阐释
第一节 来自人类科学的先天情感主义
第二节 来自公正旁观者的建构情感主义
第三节 小结:解释道德规范力量的两个面向
第三章 当代理论中的道德情感
第一节 元伦理学中的道德情感
第二节 实证研究中的情感与道德
第三节 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的基础分析
下篇——元情感的规范力量
第四章 元情感的先天面向:二阶移情与道德薄概念
第一节 移情概念探析
第二节 二阶移情与作为道德情感的冷暖感受
第三节 道德指称的固定与道德薄概念
第五章 元情感的实践面向:情感攀升与道德厚概念
第一节 道德推理的实践逻辑
第二节 高阶态度与实践承诺
第三节 从情感的攀升机制中呈现元情感
第六章 元情感主义的规范理由逻辑
第一节 假言主义——一种可靠的休谟式理由理论
第二节 理由视域中的混并问题及其解决
第三节 一种假言主义的元情感理由观
下篇小结:人的本质与元情感的决定性
结语:情感主义的优势与元情感的局限
附录:情感主义视域下的道德赋能
参考文献
后记
图表目录
图 1:规范性之区分
图 2:关于动机概念的不同理论
图 3:知觉、印象、观念之关系
图 4:心灵中的印象分类
图 5:休谟的同情机制
图 6:斯密的同情机制
图 7:二阶移情与冷暖感受之产生
图 8 :道德假言推理的树形逻辑示例
图 9:实践中的情感攀升
图 10 :实践中的树形逻辑
表 1:四种不同的情感状态
表 2:情感状态之归类
表 3:心灵的酒神部分与日神部分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