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恺歌】邹鲁圣地研修记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25-09-30 15:22:13
标签:

邹鲁圣地研修记

作者:范恺歌

来源:“钦明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七月廿四日丁亥

          耶稣2025年9月15日

 

作者按:博士入读前,由于我走的是儒学专项计划(现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计划),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组织学员前往邹城、曲阜研修,并要求提交一份研修报告。开学后,曾老师问起研修的感受,就将研修报告发给了老师。老师提醒说可以在公众号上推送,又说:“好些地方点到为止,看着不太过瘾,其实可以多写几句。”于是把访曾庙的经历补上,对前面几天的所历所思也有所补充,竟至啰嗦。不过,“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那一周确有很多特别而强烈的感受,也不妨详细记下,以此自警自勉。

 

七月初一,研修活动开启,访孔子博物馆。有三件文物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唐《论语》玉烛酒令器具,行酒用具,书“食不厌精 劝主人五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上客五分”等字,每一令都是上半句《论语》,下半句饮酒指令,《论语》文意与酒令有关联;二是宋“仁义礼智”铭枕,黑釉枕上写有“仁义礼智”四字;三是在文创店的展览图册上所见清“袖珍本《四书》”,介绍道:“巾箱本,可置于巾箱(古人放置头巾的小箱子)中,又称为袖珍本,便于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这三件文物,可见经典滋润涵养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面。古人饮食起居无不在经典的涵养中,连睡觉也睡在“仁义礼智”上,真可谓“居天下之广居”。张子曰:“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如今不少人看到儒家能帮助自己安顿心灵、安身立命的一面而亲近之,但如果对自己没有高尚的期待和严格的要求,又怎么可能安顿自己的生命?更遑论“学术创新”与感召他人。只有“无时而不习”,浸润其中,才有可能成立君子人格,而君子人格之当身成立是一切行动与创新的基础,否则只是自欺欺人、自误误人。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语言文字动人至浅,没有真实的践履,不可能有传统的复兴。程子曰:“天下有多少才,只为道不明于天下,故不得有所成就。且古者‘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今人怎生会得?古人于《诗》,如今人歌曲一般,虽闾里童稚,皆习闻其说而晓其义,故能兴起于《诗》。后世老师宿儒尚不能晓其义,怎生责得学者?是不得兴于诗。古礼既废,人伦不明,以至治家皆无法度,是不得立于礼。古人有歌咏以养其性情,声音以养其耳,舞蹈以养其血脉。今皆无之,是不得成于乐也。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难!”程子之叹,于今更为痛切。对我们的提示是:不仅要努力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于道理,也应该想办法在今天尽力为自己创造一个涵养的环境。平时的诵读、使用的器具、听的音乐、观看的影视作品等等,凡一切生活内容都用心面对以养德。

 

 

 

 

 

七月初二,听十五位各专业同学汇报论文,其中大部分是哲学,不过倒是对历史学两篇研究孔氏家族的文章印象深刻。晚间研讨,组内同学多感慨“学科壁垒”“听不懂”。其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院之成立本身,就是认为,各学科应该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共同信念与责任。只不过,我们对“优秀”二字往往误读:首先在诸子百家以及儒、释、道之间不分优劣,金银铜铁混为一炉装进“传统文化”中,又对每一种传统学问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分优劣,对待儒家尤其如此。去取之意亦是非之心,问题在于,去取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以及,我们去取的心灵能力是现成的还是有待于培养的?我们往往声称标准问题不可解,所以对各家各派不分高低;但却又不顾标准是否辨明、能力是否具足来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事情,难免以现代思想臆想古人,以一己私见评价圣贤。那么,评价能力如何养成?一己前见如何反思?首先在于放下一个“我”而有真诚的相信。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朱子注:“不笃信,则不能好学。”伊川言学之道,首“在乎信道笃”。对任何一种学问,诚笃的、毫无保留的相信都是学习的基础,而我们却总觉得相信要有所保留,笃信必生偏见。只是,那一点“有所保留”,就会将自己未经反思的前见一次次保留下来,将所有的学问不自觉装点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泛观博览实为自我重复,学习再优秀的文化也难以真实受益。有此种种误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不正则言不顺,学员难以达成共识,更重要的是不知道该达成什么共识。扬子云曰:“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伊川曰:“《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人心之共识在孔孟,学科之共识在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谓“优秀”,优中选优以至于极,则只在儒家。研修活动安排在邹鲁圣地举办,我想正是此意。“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道性善”即自信,“称尧舜”即信圣贤。笃信圣贤,进学不已,辨别能力才可能养成,性善之自信才可能落实。曾经,因为不再相信圣贤,我们既自信又自卑:凭着没来由的自信妄议圣贤,又陷入文化自卑乃至于所谓“劣根性”之人性自卑,骄吝互根,找不到出处。如今,想要重拾自信,只有“称尧舜”、信圣贤一条路。基于此,我尝试建议组内讨论共同研读《论语》首章与《孟子》首章,将此研修活动的核心精神予以正名与落实。不过,当时表达得极其不明白,自身修养气象也不足以服人,没有得到呼应。每晚的组内讨论最终定为分享白天研修的感受与交流对“两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考。

 

七月初三,访孔子研究院。明“三圣像”复制品下有文字:“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有孔子著名弟子简表,备注有各弟子的庙、墓之所在。还有孔子研究院院方设计的石刻,孔子、孟子与老子并列而立,与“三圣像”之孔、颜、曾构成一组奇怪的对应,此地有此刻,尤感可悲。

 

 

 

 

 

七月初四,访孔庙,行跪拜礼。感谢秋莎师姐、传海师兄,前一天特意再向师姐、师兄问礼。师姐转以朱子所定《沧州精舍释菜仪》,不过实在是不懂礼,最终没有完全搞清楚,在四拜与八拜之间,最终行了两次再拜共四拜,过后又觉得太浅了,有些不安。同行者见我行礼,竟然落泪,解释道:“别人都是在求孔子,你是在拜孔子。”临近开学,那天拜孔的人很多,排着队上香行礼。孩子们有些懵懵的,有些也很诚敬,不知道他们都抱着怎样的心怀。只是,连圣庙也成了一个旅游兼祈福的地方,确实让人很不是滋味。同学接着问我:“为什么愿意行这样的礼?”我说:“心里有敬意,自然想行礼,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其实,我很为其眼泪震惊和触动,由此反省自己心里的诚敬、真挚与笃定,实不足够,颇感惭愧。下午听杨朝明老师讲学,观感极佳。杨老师引柳诒徴先生:“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晚间听“邹城何以称儒乡”品读儒乡公益讲堂,侯老师全程说山东话,听着很亲切。得知邹城原有子思祠、子张祠等,“破四旧”时被毁。

 

 

 

七月初五,访孔林。于子思墓行跪拜礼。于孔子墓,导游带大家行三鞠躬拜,众皆肃然。同行者离开后,行跪拜礼。返回时,在至圣林门见到韩国一团队来访,着儒服。访周公庙,正在翻修,稍显杂乱而破败。有“制礼作乐”“经天纬地”两坊,令人肃然起敬。元圣殿外和大成殿、子贡庐墓处一样,有挂满牌子的祈福墙,写着“遇见周公,满足愿望”“周公说我梦想成真”“入太庙,每事问?”标语,令人无语。殿内竟然有功德箱,十分可怪,疑惑仓促间未行礼。访孟庙、孟府,游客比孔庙少了很多,进庙门后,左右即“继往圣”“开来学”两坊,“继往开来”元素于孟庙反复出现,朱子《中庸章句序》以此论孔子、《濂溪先生祠记》以此论周子。又有“泰山气象门”“承圣门”“守先待后”匾额以及“母教一人”碑等,观之皆使人心中畅然。亚圣殿绿瓦,似有昂昂生机。行跪拜礼。访邹城博物馆,有全国“邹鲁”城市分布图。

 

 

 

 

 

 

 

七月初六,研修结束,自行前往嘉祥县访曾庙,并邀请出租车司机陈大姐一同游访。庙外广场有“三省自治”“一贯心传”两坊。庙内总共只见到另外一行十余人,家长带着各自的小孩,他们在宗圣殿前朗读《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章、“曾子有疾”章、“君子以文会友”章以及《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宗圣殿内,子思、孟子配祀。行跪拜礼。陈大姐也行了礼,感慨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跪了,并回忆起去年一位好友的母亲去世,众同学前往吊唁。陈大姐说,小时候条件很艰苦,学校里只有馒头吃,有时还抢不到,去世的大娘常常邀请她去家里吃粥,吊唁那天,老班长带着同学们行鞠躬礼,她心里其实很不是滋味。陈大姐和保卫大哥聊天,得知曾庙主要是接待公职人员来学习,都是几个大巴车一块来,此外游人稀少是常态。慎独门、三省堂等处的解说语都和官员廉洁相关。陈大姐也是第一次来曾庙,我们一起读楹联、碑刻和各解说语。陈大姐说:“之前不了解,今天看了看,才知道这些东西是真好,可惜少有人知道,来学习的人知道了恐怕也做不到。”曾庙内还有莱芜侯祠,从咏归门入,有联曰:“磊落天资志异三子之撰,渊源家学道启一贯之传。”回去的路上,陈大姐讲起每天做饭、十分顾家的丈夫和每天长跑、八块腹肌的儿子,非常自豪,还讲起自己帮助外地来的商人买羊羔,从选场到砍价,至今仍受人感激,又常常帮助同行揽生意、与乘客沟通。临别前,陈大姐提醒我,可以把今天的游访经历写下来。我也希望用文字记下陈大姐这些鲜活的经历。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