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野下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朱子学研究综述(1983—2024)
作者:张红燕(浙江海洋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献计量、数字人文、知识图谱)
来源:《朱子学研究》编委会编:《朱子学研究》第44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5年
【摘要】
以数字人文视野为切入点,基于CNKI数据库1990—2024年的7043篇中文文献和WebofScienceTM数据库1983—2024年的317篇外文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与可视化分析工具,对朱子学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度解析,研究表明:(1)朱子学研究的外文论文最早可追溯到1983年,自21世纪开始,中外文论文发表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反映出该领域学术关注度的逐步提升;(2)在研究机构和学者层面,中国大陆的上饶师范学院、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台湾的东海大学和中国文化大学等高校成为中国朱子学研究的核心机构,中国大陆学者贡献突出,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以及欧美和东亚国家的学者也有不俗的表现;(3)研究热点逐渐聚焦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社会”“家庭教育”等领域,展现出朱子学研究对当代社会伦理与全球化议题的回应能力;(4)朱子学研究的综合性日益增强,《朱子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等期刊(集刊)是中国大陆学者的重要发文平台,《哲学与文化》《道:比较哲学》是较有影响力的国际期刊,给海外学术传播架起了重要桥梁。
【关键词】朱子学研究;文献计量学;数字人文;综述
朱子学作为儒学的重要分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对哲学、教育、伦理乃至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子学研究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中央宣传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传统文化学术体系的构建,并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在此背景下,朱子学研究不仅承载着学术探索的使命,更在当代社会发展与文化自信的构建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围绕朱子学的哲学体系、教育理念、文本诠释等多维度展开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学术脉络。研究重点涵盖朱子学的核心思想、发展流变、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以及跨文化传播路径等多个方面。然而,当前朱子学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学术研究多侧重于文献整理与传统阐释,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跨学科、数据驱动的分析视角;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结合现代学术规范,推动朱子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使其在全球思想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鉴于此,本文基于数字人文视角,利用WebofScienceTM、CNKI等权威数据库,并借助文献计量学工具,从文献数量、研究机构、核心学者、研究热点等多个维度进行可视化分析,全面梳理1983年至2024年间朱子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揭示其在现代社会与全球化语境中的演进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趋势指引,同时也希望通过数字人文的研究范式,进一步挖掘朱子学在当代伦理建设、文化自信构建及全球文明互鉴中的理论价值,以期为新时代朱子学研究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随着数字人文的兴起,文献计量学工具在揭示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热点和知识结构方面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CiteSpace知识图谱作为一款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教授陈超美开发的文献分析与可视化工具,通过结合共被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能够直观展现学术领域的知识演化轨迹和研究热点分布。CiteSpace不仅为传统人文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成为数字人文领域探索学术脉络的重要工具之一。近年来,随着该软件和图谱方法被引入国内,其在诸多人文学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探索复杂知识网络和学科交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本文基于CiteSpace62R7版本的分析功能,对1990——2024年间我国朱子学研究领域的文献数据进行了系统梳理。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为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学术质量,筛选了CSSCI来源期刊及集刊作为研究样本。检索主题设定为“朱子”与“朱熹”,并结合关键词精确匹配,共获取文献记录7138条。经去重整理,并剔除征稿启事、会议通告等无效条目后,最终保留7043条有效数据用于分析。具体操作包括:利用CiteSpace的CNKI数据处理模块,设定时间范围为1990——2024年,并以年度为时间分区,选取各时间段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20个样本,从作者、机构、关键词及期刊等维度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生成了朱子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演化图谱。
在对CNKI数据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索朱子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交叉性和影响力,本文同时参考了Webof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WebofScienceTM作为全球领先的学术文献检索和分析平台,其核心合集涵盖多个高影响力的数据库,其中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即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即A&HCl尤为突出。SSCI专注于社会科学领域,覆盖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广泛用于衡量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而A&HCI则聚焦人文与艺术类期刊,是评估哲学、文学、历史等领域研究成果的重要工具。两者以严格的选刊标准和广泛的国际覆盖范围著称,是学术研究领域的标杆性资源。因此,本文检索了以“Zhuzi”“ZhuXi”等为主题词的相关文献,覆盖所有文献类型,时间截至2024年共获取319篇论文。经过筛选,剔除被撤稿的论文后,最终保留有效文献317篇,涉及论文、书籍评论、社论材料和书目项目。其中论文274篇,占86.44%;书评32篇,占10.1%,如图1所示。
二、海内外朱子学文献统计分析
(一)文献产出时间分析
朱子学研究发文年度数量情况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中国大陆朱子学研究发文数不断上升。根据发文数量可以看出中国大陆朱子学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缓慢起步阶段(1990——1997年),在1990年至1997年期间,朱子学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且增长缓慢,研究刊载量基本保持在较低水平。其二,波动上升阶段(1998—2007年),从1998年至2007年,朱子学研究逐渐进入波动上升阶段。随着学术界对朱子学兴趣的日益浓厚,研究数量开始逐年增加。尽管其间有一些波动,但整体趋势是上升的。这一时期,研究内容逐渐丰富,研究质量也有所提升,为朱子学研究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2001年和2002年研究刊载量有所下降,但整体而言,这一阶段的研究还是在稳步前进。其三,快速发展阶段(2008——2024年),从2008年至2024年,朱子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研究刊载量显著增加,特别是在2012年之后,研究数量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阶段,朱子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跃,研究内容涵盖了更加广泛的领域,如哲学、教育学、伦理学、文化学等。同时,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加,朱子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也逐步提升。
从图2的柱状图可以看出,朱子学研究的外文发文量虽然总体体量相对较小,却展现出独特的增长趋势。最早的外文论文可追溯至1983年,发表于《中国哲学研究》,文章标题为《关于朱熹的格物形而上学理论》。此后,外文发文量在2000年之前基本上保持较少状态,仅偶尔发表相关论文,但进入2000年后开始逐步攀升,尤其是从2010年起,外文发文量与中文发文量的增长趋势基本同步。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国际学术界对朱子学研究的日益关注,也展现出朱子学逐渐融入全球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特别是在2012年至2022年间,外文发文量显著增长,2018年和2022年均达到30篇的峰值。这一时期恰逢朱子学研究的国内外学术合作日益频繁,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学者们通过国际会议、英文期刊等平台向国际学术界介绍朱子学的思想体系与学术价值。
近年来,尽管外文发文量略有波动,但整体维持在较高水平,与中文发文量的高峰期相呼应。这种同步性表明,朱子学研究的国际化步伐已经趋于稳定,并且形成了以中文研究为主导、外文研究为重要补充的双向互动格局。
(二)发文作者与机构
1.主要发文作者与团队
统计显示(表1),乐爱国为中文发文数最多的作者,达127篇,遥遥领先;许家星以83篇次之;朱汉民、陈来、李敬峰等作者的发文量也较为突出,分别为53篇、51篇、50篇等。徐公喜等15位作者发文量在30篇以上,占发文总量的10%。这些作者成为朱子学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他们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对朱子学的发展与传承贡献颇丰。进一步分析文献可知,朱子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教育理念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成为核心作者群的研究热点,这也反映出朱子学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群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集中度。从合作角度来看,朱子学的研究群体呈现出相对集中的态势。目前朱子学研究团队主要集中于乐爱国所在的厦门大学哲学系、许家星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暨哲学学院、朱汉民所在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等团队。
表1中文发文量在30篇以上的作者。
结合图3能够发现,中国大陆的多数研究学者的合作关系主要集中在团队内部,而不同学术团队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少。经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地域和学缘关系的限制,例如同一院校或相近地域的学者交流更为便利,合作机会更多,而不同地域和学缘背景的学者之间交流合作相对困难。因此,朱子学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不同地域、不同学缘背景的学者及团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推动朱子学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
表2数据显示,在A&HCI和SSCI收录的期刊平台上,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和新加坡)的学者在朱子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以中国台湾学者为代表,高产学者数量和成果均表现突出。这说明东亚地区的学术传统与儒学文化深度结合,其在朱子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外文发文量达到6篇的学者共有3位,分别是中国台湾地区的蔡家和、曾春海,以及加拿大的Arghirescu,Diana,他们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显示出较高的研究活跃度和持续产出能力。特别是蔡家和和曾春海,同属中国台湾地区的哲学研究机构,表明该地区在朱子学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传统和系统性支持。
紧随其后的发文量为5篇的学者有2位,分别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Pokorny,LukasK和中国大陆的李丽珠。Pokorny,LukasK的研究表明朱子学在欧洲学术界的影响力正逐步扩大,而李丽珠作为大陆学者的代表,其成果凸显了大陆研究者在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现代化方面的潜力。发文量为4篇的学者包括中国台湾的陈振昆和美国的StephenCAngle,反映了两地学术界对朱子学持续关注的多元视角。陈振昆延续了中国台湾地区的强劲研究势头,而StephenCAngle作为西方学者,通过跨文化视角为朱子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思考。发文量为3篇的学者数量共有11位,虽然发文量稍少,但参与朱子学研究的学者群体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点。
2.主要发文机构分析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Institution(机构)分析功能,对中国大陆的7043篇朱子学相关文献的所属机构进行统计,为便于分析,需要先将机构下的二级单位进行合并,然后选取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机构,如表3所示。从发文数量来看,高校是朱子学研究的主要机构。其中,上饶师范学院、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位列前三。上饶师范学院以258篇发文量位居榜首,这一优势得益于该校设立了朱子学研究所,并拥有集刊《朱子学研究》(原名《朱子学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与上饶师范学院主办,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代思想史研究室承办)。凭借专门化的研究平台和长期积累,上饶师范学院在朱子学研究领域形成了显著的学术优势和深厚的研究基础。
从地域分布来看,朱子学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呈现出显著的区域特征,这一现象与各地区的学术资源配置和文化传承密切相关。从高产研究机构的表现来看,上饶师范学院、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不仅在发文量上位居前列,其学术实力也得到了广泛认可。此外,一些未列入统计表的高产机构同样在朱子学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等。这些高校长期致力于朱子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和显著的研究优势。
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高水平研究机构多集中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例如江西、福建、山东、安徽等地。这些区域既是朱熹活动的重要历史场域,也是朱子学传播的核心地点,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和学术土壤。此外,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如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则借助优越的经济条件和科研支持,逐渐成为推动朱子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力量。
整体而言,中国大陆的朱子学研究的区域分布特征反映了学术实力与文化背景的有机结合。以历史传承为基础,这些机构通过现代研究方法和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实践,为朱子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地域性与学术资源的结合不仅推动了该领域的持续发展,也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挖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范式。
结合表2的作者所在机构及表3,显而易见,中国大陆学者在国内学术研究领域已建立了牢固的研究基础,但在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方面,需进一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拓宽研究视野和鼓励发表更多英文论文来实现突破,从而让中国大陆的朱子学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三)关键词分析
1.关键词发展路径分析
对1990——2024年中文期刊所载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梳理,归并相关同义词等数据清洗,然后统计其频次。用CiteSpace关键词的时区功能进行分阶段分析,发现朱子学研究在其每个阶段的关键词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朱子学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需求的深度互动。
表4中文期刊(集刊)朱子学文献的关键词分布情况
如表4所示,在缓慢起步阶段(1990—1997年),研究的核心关键词如“朱子”“朱子学”“周易”“儒家思想”等,主要聚焦于朱子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历史传承。学者们在这一阶段注重朱子学的哲学本质及其在儒家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人性论”和“后世影响”等关键词反映了对朱熹思想体系伦理核心的探索。这一阶段的研究具有整理与继承的性质,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这一时期的关键词更多停留在学术内省层面,尚未与现实社会问题直接结合。
波动上升阶段(1998—2007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特征。关键词如“道学”“礼学”“诗经经学”“心性论”标志着朱子学研究从经典文本的诠释向哲学和伦理思想的延伸。“和谐社会”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关键词,首次将朱子学思想与社会发展需求联系起来,表明学者们开始关注朱子学的当代价值。特别是朱子学中“中和”与“仁义”观念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体现了朱子学思想在伦理与社会建设中的实践意义。这一阶段的研究体现了学术思想与社会实践的相互激发,既丰富了朱子学研究的内容,也为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
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8—2024年),研究呈现出更加广泛的议题与高度融合的特征。主要关键词如“儒家伦理”“家庭教育”“义利之辩”“实践教育”“共同体”等,反映了朱子学研究已深入到具体社会问题与学术前沿的交叉领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共同体”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关键词,朱子学所强调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全球合作、共同发展的思想内核高度契合。朱子学的伦理思想强调通过礼仪规范、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来维持社会整体的和谐与稳定,而这些核心观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同时,“共同体”的出现不仅仅是对朱子学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了这一传统思想与当代全球化议题的深度对话。例如,“共同体”在研究中被重新审视,着眼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社会公平和生态文明建设,这正是朱子学中“仁”与“礼”思想的现代性体现。此外,“义利之辩”“知行合一”则将传统伦理问题重新置于现代社会的伦理困境中予以审视。
关键词的重要性可以通过CiteSpace中的“中心性”这一指标来衡量。如表5所示,关键词“Neo-Confucianism”(新儒学)的词频高达29次,中心性更是达到了025,这无疑彰显了新儒学在海外朱子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自2003年首次出现以来,新儒学一直备受关注,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不断得到挖掘和阐述。李滉作为朝鲜半岛重要的朱子学家,其词频为8次,中心性为007。此外,关键词“koreanconfucianism”(韩国儒学)的出现,标志着韩国儒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而“HorakDebate”(霍拉克辩论)的词频为4次,中心性为007,这显示了韩国朱子学界内部对于某些问题的争论和探讨,也推动了朱子学的深入研究和学术交流。
从以上的关键词数据分析来看,可以看出国内学者的研究更注重朱子学的哲学本质及其伦理核心,如“人性论”与“后世影响”关键词的探讨,反映出对传统思想的整理与传承;而随着时间推进,国内研究逐渐与社会实践结合,尤其是“和谐社会”与“共同体”概念的引入,表明朱子学的现代价值与社会需求紧密关联。相较之下,海外研究则更多关注新儒学的国际化传播与现代适应性,尤其是“Neo-Confucianism”和“KoreanConfucianism”的中心性提升,突出朱子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理论影响力与跨文化对话。这表明,国内朱子学研究更倾向于深入挖掘其历史与伦理思想,而海外则通过新儒学和地域性研究推动朱子学的当代转化与跨国交流。
2.关键词研究热点分析
利用CiteSpace关键词的突现强度(BurstStrength)检测分析方法,得到朱子学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突现词(表6),并由此明确朱子学研究热点。
从表6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突现关键词及其强度变化清晰地反映了朱子学研究的发展路径和研究重点的演变,尤其是在海外传播与区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逐渐凸显。研究热点逐渐聚焦于“东亚朱子学”“李退溪”“海外传播”和“当代价值”等领域,展现了朱子学研究对全球化与跨文化议题的回应能力。
“东亚朱子学”作为2018——2024年间的突现关键词(突现强度692),反映了朱子学在东亚区域内的持续影响力。朱熹的哲学思想不仅深刻塑造了中国文化,也在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留下了影响深远的思想遗产。例如,在韩国,李退溪作为朱子学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将朱熹的性理学思想进一步本土化,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性理学传统。其“敬义相辅”的伦理思想不仅在朝鲜王朝的教育制度中占据核心地位,还成为现代韩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源泉。在日本,朱子学通过德川幕府时期的教育体系传播,逐渐影响到日本社会的伦理观念和政治哲学,奠定了阳明学与朱子学对话的基础。
此外,“海外传播”(2007—2012年,突现强度393)这一关键词表明朱子学研究逐步超越东亚区域,进入更广泛的国际学术语境。近年来,西方学者对朱熹思想的兴趣逐渐增加,其哲学体系在伦理学、教育学和生态学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更多关注。例如,在全球化背景下,朱熹“万物一体”的宇宙观和“仁”的伦理观被重新解读为全球伦理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为构建跨文化理解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当代价值”(2003—2008年,突现强度345)的出现,进一步彰显了朱子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学者们不仅关注朱熹思想的历史意义,还探讨其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朱子学中的“理”“气”观念在现代哲学和科学讨论中被赋予了新的解释,为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启发。这些研究充分体现了朱子学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的持续生命力。
此外,“家庭教育”(2022——2024年,突现强度676)也成为朱子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这一关键词反映了朱子学在现代社会中对家庭伦理建设的实践应用,特别是在探讨现代家庭关系与道德教育时,朱子学的思想资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指南。
(四)发文期刊(集刊)分析
朱子学研究的核心期刊(集刊)在中外学术界均有重要分布,如表7所示,其中中文期刊(集刊)刊载量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朱子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哲学研究》和《周易研究》。这些期刊(集刊)由中国大陆的高校、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主办,充分体现了大陆在朱子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传承与研究优势。而外文期刊刊载量排名前五则包括《哲学与文化》《道:比较哲学》《中国哲学期刊》《东方与西方哲学》,以及《韩国杂志》。这些外文期刊由中国台湾、香港,欧美和韩国等知名学术机构主办,展现了朱子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广泛传播与多元视角。
此外,除了《朱子学研究》作为专门聚焦朱子学的集刊外,其他中外期刊以哲学研究为核心,涵盖儒学、比较哲学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充分体现了朱子学研究与哲学学科的深度交叉以及其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三、结论与展望
朱子学作为儒学发展的重要分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学术界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基于对1983年至2024年间文献数据的计量分析,本文系统梳理了朱子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核心学者、研究机构、主题热点及国际传播情况。从整体来看,朱子学研究经历了从经典诠释向跨学科融合的拓展,从区域性研究向全球化传播的转变,呈现出学术网络化、话题多元化和国际影响力增强的特点。近年来,研究热点逐步向伦理思想、教育理念、社会实践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等方向拓展,展现了朱子学对当代社会的回应能力。
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大陆是朱子学研究的主阵地,依托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术体系。高校和研究机构,如上饶师范学院、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在朱子学文献整理、思想研究及跨学科融合方面成果卓著。相较之下,中国台湾地区的研究以哲学诠释学为核心,聚焦于朱熹思想体系的内部逻辑,同时在比较哲学、新儒学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东亚其他国家如韩国和日本,则更加注重朱子学的本土化诠释,韩国学者围绕李退溪、四端七情论、霍拉克辩论等议题展开深入研究,而日本学界则通过朱子学与阳明学的互动探讨其思想流变。欧美学界的研究则主要围绕新儒学的全球化发展,强调朱子学思想在伦理学、宗教对话和生态哲学领域的现实价值,但整体上仍受制于对儒学文本的间接解读,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体系。
尽管朱子学研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跨区域、跨文化的学术对话尚显不足,朱子学在国际学术体系中的话语权仍需加强,特别是如何在西方哲学话语框架下重构朱子学的思想体系,是当前研究的关键问题。其次,研究方法虽已突破传统考据与文本分析的局限,但多学科融合的深度仍需加强,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数字人文工具深化朱子学的知识体系建构,是未来的重要方向。此外,朱子学的现实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如何结合当代社会需求,将其应用于家庭伦理、社会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领域,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注释省略,注释请参照原刊。
责任编辑:近复
【下一篇】国际孔子文化节联动四海 激荡“和合”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