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儒学学会2025年祭孔大典在桂林博雅双语学校举行

栏目:2025年度全球祭孔
发布时间:2025-10-09 14:53:39
标签:

广西儒学学会2025年祭孔大典在桂林博雅双语学校举行

作者:汐之

来源:主办方供稿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八月初八日辛丑

          耶稣2025年9月29日

 




9月28日上午,秋高气爽,儒风浩荡,广西儒学学会乙巳年祭孔大典,在桂林博雅双语学校君子兰广场庄严启幕,隆重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6年。此次盛典由广西儒学学会与桂林博雅双语学校联合主办,桂林市城楠中学、桂林市博雅幼儿园承办,桂林国学研究会、桂林市宣成桃源书院鼎力支持,以“祭孔尊贤承华夏文脉·开笔启蒙育时代新人”为主题,将传统祭孔仪式与新生开笔礼创新融合。现场1000余名师生与各界嘉宾整齐肃立、全程参与,共同见证这场兼具文化厚度与教育温度的盛会,为八桂大地奏响文化传承的动人乐章。

 





国旗高扬显担当 圣像揭幕启新篇

 

典礼伊始,校园内氛围庄重肃穆。全体人员肃立,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爱国情怀与文化敬意在每个人心中激荡,为整场盛典奠定了庄严而神圣的基调。

 




升旗仪式后,在全场期待的目光中,学校领导与广西儒学学会嘉宾共同为校园新入驻的孔子像举行揭幕仪式。随着倒计时结束,金色的孔子像缓缓展露真容,其神态庄重儒雅,仿佛跨越千年时光,为学子们送来先贤的教诲。

 

领导致辞寄厚望 儒风传承赋新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桂林博雅双语学校、城楠中学总校长刘晓聪登台致辞,他在发言中深情阐述了孔子儒家文化的时代价值,表达了学校以传统文化厚植校园底蕴、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坚定决心,同时对广西儒学学会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寄语师生以此次盛典为契机,深耕文化沃土,传承儒风美德。

 




刘校长的殷切寄语刚落,现场再次响起热烈掌声,广西儒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罗南卡受邀上台。罗南卡以饱含文化情怀的言辞,阐述了祭孔大典对于守护文化根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高度肯定了桂林博雅双语学校在儒学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他还特别提及桂林大儒陈宏谋《五种遗规》中 “立志成圣贤”的理念,鼓励广大学子以先贤为范,在儒学滋养中修身立志,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两位领导的话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切珍视,更是对师生传承文脉的殷切期许,让在场众人备受鼓舞,更坚定了弘扬儒学、赓续文明的信念。


三献礼成敬先圣 千年文脉永赓续




 

祭孔大典参照山东曲阜孔庙祭孔范本,以“三献礼”为核心流程,尽显对至圣先师的尊崇。

 

·鸣鼓开篇:24响鼓声沉稳悠远,穿越时空,拉开祭孔大典的帷幕,也唤醒了在场众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恭迎圣像:一年级学生乐舞团队身着传统服饰,演绎《孔子说》主题舞蹈,灵动的舞姿将孔子思想具象化,营造出敬贤崇圣的浓厚氛围,全体来宾向孔子像行三鞠躬礼,表达深切敬意。

 

·祭文传情:毛勇副会长现场恭读祭文。祭文中既缅怀孔子的伟大功绩,也结合当代教育发展需求,倡导文化传承与创新,字句铿锵,引发在场众人的强烈共鸣。

 

·三献致敬:初献环节,广西儒学学会副会长、桂林市桃源书院院长毛勇作为主祭人,率陪祭人盥洗、就位、敬献花篮,庄重的仪式传递着对孔子的崇敬与追思;亚献时,桂林博雅双语学校、城楠中学总校长刘晓聪主祭,进一步深化“尊师重教”的理念;终献环节,桂林市博雅幼儿园园长许玲主祭,完成“三献礼”,象征着师生共同承接文化薪火,让儒家文脉代代相传。圣德教育集团董事长岑新、广西敬群商贸总经理陈述午、广西金凤凰电器董事长蒋仁安、帆书桂林梦如斯服务中心主理人阳敬、浙江大学童一家茶艺技师黄桂永等学会会员或儒商代表,及广西师范大学资深老教授黄麟生、桂林国学研究会副会长王翊瑄、桂林健康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周慧涛等嘉宾为陪祭人参加了典礼。

 

·齐诵经典:全体人员齐声诵读《论语》名句“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朗朗书声回荡校园,让经典浸润心灵。

 





开笔启蒙育新人 朱砂点智启未来

 

祭孔大典落幕,“开蒙启智・少年初长”开笔礼随即开启,为一年级新生送上独特的文化启蒙礼物。

 








·正衣冠,明事理:在主持人引导下,新生们整理衣领、衣扣与衣袖,“先正衣冠,后明事理”的古训,让孩子们在细节中领悟礼仪规范。

 

·拜孔师,承儒韵:全体新生面向孔子像行三鞠躬礼,“一鞠躬敬先师传智,二鞠躬承儒风养德,三鞠躬立远志求学”,稚嫩的动作中满含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先贤的敬仰。

 

·朱砂点额,启迪智慧:广西儒学学会领导、学校嘉宾与老师们手持朱砂,在新生额头正中点上红痣,“痣”通“智”,寓意“开启天眼”,愿孩子们从此眼明心亮,好读书、读好书。

 

·启蒙描红,书写人生:书法教师与学生代表带领新生行“拜笔礼”,随后指导孩子们书写“人”字。一撇一捺的“人”字虽简,却承载着“堂堂正正做人”的深刻寓意,新生们举起写好的“人”字,将“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信念牢记心间。

 

·击鼓鸣志,表达决心:刘校长率先击鼓三声,开启新生启蒙之路。随后,教师代表与新生代表依次击鼓,每一声洪亮的鼓声,都传递着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与立志成才的决心。

 

·薪火相传,分发红蛋:刘校长将象征“才甲天下”的薪火传递给师生,寓意博雅教育事业薪火不断。最后,嘉宾们为新生分发红蛋,象征学子学业红红火火、学校办学蒸蒸日上。

 








座谈交流谋发展 多方携手传儒风

 

祭孔大典与开笔礼圆满礼成后,广西儒学学会嘉宾与桂林博雅双语学校领导齐聚学校会议室,围绕“儒学进校园”展开深入座谈。会议由学校党支部书记卢光官主持,刘晓聪校长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博学而师、雅正而仁”的教育理念和传统文化教育特色。会上,罗南卡代表学会对学校为祭孔大典的精心筹备表示感谢,并现场赋诗“博雅秋高俎豆馨,先师圣像肃然迎。千年文脉今赓续,礼润童心启智明”,祝贺典礼圆满成功。双方一致表示,将以此次盛典为起点,长期推进儒学文化进校园合作,推动学术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桂林国学研究会高级顾问、广西高考改卷第一人、广西师范大学资深老教授、90高龄的黄麟生认为此次祭孔大典和开笔礼程序非常完整、内容非常丰富、仪式非常隆重,尽显文化厚重感。他表示愿为文化传承发挥余热,并阐述了人才培养的“八个一”观点。黄麟生强调,唯有情商与智商协同发展、高度统一,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符合祖国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座谈期间,广西儒学学会诗书画顾问、桂林企业界书画家协会主席汪瘦竹向学校赠送其编著的新书6本,毛勇代表学会向学校赠送内部刊物《儒学儒商》,为儒学文化在校园的落地生根增添助力。

 







儒风继世开盛景,古龠和鸣奏新声


祭孔典礼后的交流中,罗南卡讲解并演奏了具有九千年历史的上古乐器——贾湖骨龠(读yuè)。祭孔专用的龠舞——八佾舞中,舞者左手执龠、右手持羽,通过特定动作展现天地和谐理念。作为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龠舞在祭孔仪式中得到长期传承,其动作规范承载着华夏礼仪文化的深层内涵,代表了儒家的礼乐文化。龠为吹管乐器,采用仙鹤、秃鹫、鹰的尺骨制作,是中华礼乐文明的源头之一。《诗·小雅·宾之初筵》中有“籥舞笙鼓,乐既和奏。”明代大律吕学家朱载堉在《律吕精义》记载:“龠者,五音之主宰,八音之领袖,十二律吕之本源,度量权衡之所由出者也”。他说汉代以后就没人能吹响龠,“虽执龠而乐师不吹”,非常可惜,希望后世有志者能吹龠佾舞。2021年11月,龠惊艳亮相于央视一套黄金档节目《中国考古大会》,南京民族乐团演奏家于东波现场奏响贾湖骨龠和《中国考古大会》的片尾主题曲。2023年南京夫子庙祭孔大典上,于东波演奏了贾湖骨龠。于东波是笛子、箫、埙、龠演奏家,也是中国首位古龠演奏非遗传承人。罗南卡2002年在南京夫子庙雅乐宫拜师于东波,学习笛箫演奏,2023年12月再次到南京向于东波学习了贾湖骨龠的演奏。

 






多地联动祭先师 云祭共承中华魂

 

同日上午,广西儒学学会积极推动儒学文化传播,形成多地联动之势。学会副秘书长兼南宁办公室主任谢翠琴和会员黄美芹、孔子第75代后裔孔潮组织相关学校老师、学生一起参加了南宁孔庙祭孔大典。学会代表团应恭城文武庙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恭城宏途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之邀,参加恭城文庙祭孔大典,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使命。

 

此外,学会还通过各相关微信群,发布收看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及全球云祭孔直播的通知,并于上午转发曲阜祭孔大典及全球云祭孔直播链接,方便广大会员与传统文化爱好者共缅先圣、同步参与这场文化盛宴,让儒家文化跨越地域限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承弘扬。

 

此次乙巳年祭孔大典的举办,恰逢广西儒学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的重要时机。三十载栉风沐雨,学会始终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深耕八桂大地,通过讲学启蒙、著文弘义、兴礼化俗等多样举措,让儒学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此次祭孔盛典既是学会三十载文化传承之路的生动缩影,更是开启未来发展的崭新起点。未来,学会将继续以三十周年为新起点,深化与学校、文化机构等多方合作,让儒学文化融入校园、走进社会,为培育时代新人、推动广西文化事业发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贡献更多力量。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