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闻】叶选平先生逝世

叶选平先生长期关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曾经担任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荣誉会长,并担任孔子研究院名誉院长,为儒学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研究、普及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常樯】谷牧与中国孔子基金会

文革以后,谷牧欣然担任中国大陆成立最早的儒学组织——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名誉会长。在他的悉心关怀和亲自指导下,孔子基金会率先扛起在中国复振儒家文化的大旗。依托孔子基金会,“三孔”文物保护、儒家文化研究与普及、曲阜名城建设、国际儒学交流等事业逐渐走出文革阴霾,步入正轨。历史地看,谷牧堪为孔子基金会乃至文革后中国儒学研究···

【陈佩】哀杨生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才而得其时,又难矣!才之遇世,如孤舟棹海,有未发而失橹者,有方发而折桅者;有发至中流不抗,欲反不能,楫断舟沉者;有迎风千里,迷向而行,不意其将陷穷途者;有岩岸略见,欢号呼踊,而不知深礁巨石,隐然待之者。

前半生教马列,后半生传儒学——钱穆之子钱逊逝世

对于外界将其与盛名在外的父亲相比较,甚至认为他一辈子都活在父亲的光环下有些“可怜”。钱逊的孙女曾问过他是否介意,得到的回答是完全不介意。

【邢一轩】钱逊先生的最后嘱托:读《论语》,学做人

2019年8月22日,钱逊先生辞世。在钱先生辞世前五天,济南实验中学的邢一轩同学有幸与先生见了最后一面,这将成为他一生珍藏的记忆。

【常会营】追念钱逊先生

2019年8月22日,遽闻钱逊先生仙逝,颇为震惊。因为这两年开会每次见到钱先生,他都精神䦆烁,神采奕奕。钱逊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也是国学特别是《论语》的推广普及专家。在国学热的今天,老先生在北京各著名高校如清华北大、北京各书院乃至全国的国学圈里享有盛名。这不仅仅因为他是国学大家钱穆先生的三公子,更多是与他三十年来投···

追忆清华大学教授钱逊,学生:师生一场,人生之大幸

8月26日,天色灰沉,国学大师钱穆之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钱逊先生的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黄仕隐】祭清華錢遜先生文

祭清華錢遜先生文

【干春松】愿钱逊先生在那边能更多体会父子温情

刚刚送走余敦康先生,突然又听到钱逊先生离世的消息,很让人难过。

【讣闻】钱逊先生逝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钱逊先生于孔元2570年岁次己亥七月廿二日辛卯暨西元2019年8月22日凌晨辞世,享年八十五岁。

【余楠】追思我的父亲余敦康:青烟数缕 慈父灯火阑珊处

抓一把魏晋风骨,小酒两杯稚子耳提面命时;谈三易今古入袖,青烟数缕慈父灯火阑珊处。

【李景林】“通过经典的解释做一个经学家”——追念余敦康先生

余先生率真谐趣,其言谈文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此其表;但他又常于嬉戏谐趣中见出严肃,透显一种道义担当的精神,此其里。这个担当的精神,就是体现在其对中国文化学术的一种“文化理念、价值关怀”,一种对学术人生“自我”的追寻。这种文化理念和价值关怀及及其对“自我”的追寻,运行在其言谈与论著里,使他所做的工作,超越了时下一···

【汪学群 武才娃】追记余敦康先生:主流意识形态应该包含国学

倡导国学主要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核心价值。主流意识形态应该包含国学。

【赵法生】文化整合是民族整合的前提与基础——余敦康先生的学术贡献

这种对于中华文化的思考,既包含着执着的应然的价值追寻,又包含对于实然层面的文化发展路径的深长思虑,系统、高远而富有现实意义。余先生生前曾多次感慨,过于表面、浮躁而功利化的所谓文化热,既不能深入文化精神深处,也无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整体性反思把握,他的中国哲学研究则是对于这两方面的有力推进和重大突破。

【谢茂松 牟坚】学贯 “内圣外王之道”:政治与教化之两端——纪念余敦康先生

余敦康先生一生学问,一以贯之者为何?盖在于“内圣外王之道”,即政治与教化之两端。从八十年代的《何晏王弼玄学新探》(后扩充为《魏晋玄学史》)到九十年代《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再到晚年的《周易现代解读》以及长文《三代宗教》,无不贯穿始终。

【韩德民】儒学是思想,更是文化——纪念余敦康先生

我是上世纪80年代初读大学的。“五四”后的新文学创作曾对我的精神启蒙发挥过重要影响。当时系里老师的专业,多以古典见长,但在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古典学问都没有能够真正触动我的兴奋点。

【寇方墀】贯通之路——纪念余敦康先生

我是余敦康先生众多学生弟子中最晚入师门的一个,是名副其实的后进。当时先生已七十多岁,却也正是精力尚健、学问气象日臻淳和的时期,先生的“易学三书”均在这段时期写成出版,那是先生学问积淀几十年后“极高明而道中庸”之作。

【陈明】此何人哉?行迈靡靡 ——缅怀老师余敦康先生

自嘲“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鲁迅喜欢嵇康,余老师也是。在余老师这里,所谓的“两间”简单点说就是“中国情怀”与“普世价值”之间、儒家的名教与道家的自然之间,或者说美好的理想与艰难的现实之间。这使得老师焦虑甚至苦闷,知之者谓其心忧,不知者谓其何求。李景林教授说他“名士其表,儒士其里”可谓识人。但很有必要补充一句,“现象···

【赵法生】余敦康先生千古

探易经究易传,为文化精神立根本;说何晏道王弼,为个体自由寻出路。

【汪学群】一篇书评所引发的思考——怀念余敦康先生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中和,家母这本书抓住了实质。他谈及某位学者试图建立和合学,以合和代替中和并不可取,这样把中和变成了学,降低了中和作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地位。他跟我们讲曾当着这位学者的面反对过合和学,后来合和学也没有形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