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现代阐释如果自王国维开始算起,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从百余年的古代文论研究现状看,“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热门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具有突出特性的中华文明凝聚并滋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而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基础上不断创造并承载着新的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融通共进的逻辑关系,只有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清楚···
孔子(前551—前479)是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收徒讲学,整理五经,是孔子所做最重要的事业。
将安徽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仲尼曰》与《荀子》联系起来,尤其与《荀子》中的《仲尼篇》合观对读,相互参证,不难体悟到《仲尼篇》当是荀子从其研习的一种孔门语录辑本中引出中心议题并展开论述的名文,而其所习所据的孔门语录辑本与《仲尼曰》在内容、形态等方面完全相同
隐者,居于山野,不问世事,飘逸潇洒,引人向往。孔子对隐者的姿态,既有理解,也有批评,最具代表性的看法,保存在《论语·微子》中的“隐者三章”。从《论语》的整个谋篇布局中,可以更清晰明白,在孔门眼中,为什么会出现“隐者”,以及要不要成为“隐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了解民族历史、感悟民族品格的重要载体。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思想智慧、道德境界,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开设“政德之声”栏目,推出系列原创文章,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
虽然从曲阜所存碑刻来看,西汉时期的碑刻并不多,且与孔子、儒学联系不密切,但是后世众多尊孔崇儒碑刻的出现,以及历代帝王尊孔崇儒,却与西汉之初的汉高祖密切相关。《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汉高祖在曲阜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可以说拉开了历代政权尊孔崇儒的序幕。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天人合一、生生之德、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等思想,包含人与自然关系的觉解和可持续发展的朴素智慧。
在20世纪群星璀璨的中国哲学家群体中,方东美是一位卓立特行、引人注目的人物,也是一位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他不仅以原创性的哲学体系独树一帜,而且以独特的学术历程和致思路线享誉学林。在20世纪90年代两次分别由大陆学者方克立、黄克剑主持编纂的当代新儒家辑要中,方东美的名字都赫然列入其中。毋庸置疑,方···
明确将人性认定为最终必定能够取决于我们自己努力的对象,或许是孔子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他区别了“可求”的仁与“不可求”的富贵,率先挺立人作为伦理主体的地位。
曾子作为孔门重要的弟子之一,在儒学史上以全面传承孔子仁义忠孝的伦理思想及“忠恕一贯”之道著称,但其历史地位却有起有伏。直到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正月,朝廷诏“以颜渊、曾参、孔伋、孟轲配享”,曾子被正式列为孔庙四配之一,其道统地位才得以完全确立。
儒家祭祀系统和祭祀活动是中华传统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推进,明清儒家奉祀家族研究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着力点。明清时期,中央朝廷重视对儒家圣贤的奉祀,逐渐建立了以“嫡裔奉祠”为特征的奉祀制度。
孔子既是儒学创始人,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指的是孔子视角下的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是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凝练,是华夏轴心时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其内容博大精深,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译本来看,利玛窦早在16世纪就翻译了《论语》拉丁文版本,是向西方介绍“四书”的第一人,引起了欧洲对儒家思想的关注和研究。此后,欧洲传教士和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论语》被翻译成西方的各···
学者们分析古代人物的思想,一般都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时代,二、家族、家庭,三、师从,四、个人阅历。联系时代来分析,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同一时代中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主张。
先秦诸子百家“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皆“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启了诸子学序幕的老子与孔子也都以天下安治为理想。而天下安治并非一蹴而就,人们为之要处理各种微观、具体的问题,“报怨”的问题便是其中重要一项,因为小怨常随着人们相互的报复而积累成大怨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而老子与孔子早在两千年前便就···
作为我国学术传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志,是中华文明的文献载体和连续呈现,具有鲜明独特的中国古典学术特质。以务实解剖和深入研究,从修志传统和志书内部实证化地观察分析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具象场景、机制和路径,可以借此深入认识中华文明的特征和形态,从思想、理论和方法等角度,提炼有益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资源。
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是不争的事实,文论中包含论乐的成分,同时乐论中也包含大量论诗、论文的因子。
《论语·述而》篇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学界对“游于艺”的解读历来争论最多,但整体而言均不离对“艺”之对象或具体内容的把握,如有以“六艺”之“礼、乐、射、驭(御)、书、数”代指“艺”者;有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代指“六艺”者;更有甚者认为,《论语》本属于语录体,“游···
传统中国天下观中的“无”,体现在天下的不可执与不可控上。天下作为至大无外的政治体,无法被人以任何方式占据或掌控,每一次这样的尝试都会在历史中失败甚至导致反噬。“无”是我们面对天下时必须保持警醒的重要向度。失去了“无”的面向,人类的实践就可能失去节制与限度,将天下脱水为一种存在者集合,将政治的本质干瘪化为博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