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琬(1624-1690),字苕文,号钝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累官户部郎中,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编修,与修《明史》,有《尧峰文钞》《钝翁前后类稿》《钝翁续稿》等集存于世。汪琬与侯方域、魏禧并称“清初古文三大家”,其诗与王士禛并称“汪王”,又名入“海内八家”,在清代思想文化史的典范叙事···
学界用“台学”一词指称台州历史区域内,以程朱理学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区域性儒家学术流派,以及由此形成的学术传承体系。
大家都知道最早提出“浙学”的是南宋大儒朱熹。朱熹不仅提出并使用“浙学”的概念,而且还使用“浙中学者”“浙中之学”“浙间学问”这些概念,这些概念跟他使用的“浙学”概念类似或者相近。朱子提出的“浙学”,原指婺州吕学,后扩大到永康陈亮之学,又扩大到永嘉陈傅良、叶适之学,最后定位在南宋浙江的事功之学。
《王言解》之言,道之所载,王言者,王道也。《孔子家语·王言解》是一篇记述孔子向曾子传授明王之道的文献。
古之学者,多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任,于今之学者而言,承前启后的学术使命,亦是应有之义。《诗经》传统的悠久沉重,自不待言,当下研究的历史责任中,既包含着两千余年的经学传统,更融汇了“五四”以来的现代范式,当代语境下的传统延续、学术转型则是仍在延续的深刻议题。
“明清之际”在中国哲学史的叙述中,往往是指从宋明理学向近代哲学转向的阶段。对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定位,无论是早期启蒙说还是后理学时代,指向的都是如何看待其与宋明理学的关系问题。理气、情欲、格致、公私等理学语词被晚明学人进行了解构和重构,而“格物”之学的内涵转变尤为典型。
宋代新儒学的复兴有着深厚的政治、社会和学术基础。在“学以至于圣人”的时代呼声中,天理论的提出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是儒学体系整合和建构中具有标志性的理论创新。程颢曾言:“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在明清科举史上,“四书文取士”的表述有三种不同意涵。一是指考官在阅卷衡文过程中,懒政渎职,或因时间紧迫,只阅首场四书文,便决定士子的取舍;二是指在科举考试中,某人因其四书文特别优秀而被录取;三是指四书文在本质上是一种理学文章,因强调理学在科举中的首要位置,便以“四书文取士”统称科举取士制度。分清其不同意涵,对我们···
“内圣外王”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论题。一谈及此,人们往往首先联想到儒学,甚至将其作为形容儒学之专指。实际从哲学史上看,只有在北宋中期以后,“内圣外王”一词才逐渐被用来概括儒学。在此之前,它所指向的内容更为多元。本文主要探讨“内圣外王”的内涵与意义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又是如何成为儒学之专指的。
2015年,开放科学合作组织(Open Science Collaboration)在《科学》杂志上撰文称,只有36%至47%的认知与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可以被成功重复。虽然该文被吉尔伯特(Gilbert)等人指出在方法和统计分析上存在诸多问题,但它依然在心理学界掀起轩然大波。
面对世界文化秩序所呈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当代宗教历史学家詹姆斯·卡斯(James P.Carse)为我们指出了“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的明显区别,这或许有助于我们思考儒家文化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重要价值对人类进行的许多活动,比如企业经营、体育比赛,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等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体验的活动,卡斯借用“游戏”作类比,构建···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经典便被全社会共尊为经,对儒家经典进行整理、考订、阐释和传习的学术活动便由一种传承于齐鲁地区的地域性文化上升为国家法典性的“经学”,上升为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主流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明,并以此为根系衍生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走进历史的深处,我们会遇到两座庄严肃穆的建筑——孔庙和文庙。在现今的社会,很多人容易将这两者混为一谈,甚至百度这一大众信赖的知识平台,也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这种误解。但事实上,这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和意义。
在2023年6月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的主体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内在本质和独特特征,是其繁荣富强的精神基石。
2024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是香港23条立法完成和由治及兴加速的关键之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机遇期的黄金年份。
公元前213年,秦朝博士官们一次关于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争论,引燃了秦始皇焚书的烈火。大秦帝国颁布实施《挟书律》和焚书令,《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官私藏书“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汉斯·约纳斯曾经提出,“人与自然的二元论是虚无主义处境的形而上学背景”,这一判断直指现代人的生存处境。
比喻,又称譬喻,是人类思维中一种常见的说理方法,它的特色在于通过某些人们已经较为熟悉的事物去解释另一些熟悉度较低或者更为复杂的事物,从而实现说服、推理或者论证的效果和功能。古今中西的经典中有大量精妙而富有寓意的比喻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先哲们经常在谈玄论道的时候借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如“水”“苗”“种子”和“镜子”等···
现代大学书院制,这是近年来流行于中华大地高教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香港中文大学是实行书院制成功的典范,书院制是其最重要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