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培涛】礼法合治:荀子“援法入礼”的治政范式

战国晚期,社会结构的剧变、统合需求的高涨与价值体系的混乱,共同催生了中国思想史上关乎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走向的“礼法之争”。

【专访】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牟净:植物世界蕴藏哪些东西方文化密码?

植物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滋养,也给人类带来许多精神寄托。在文学艺术中,植物作为一种描写对象或象征性语言体系,反映了不同文明对自然界的认知差异。近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牟净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植物世界到底蕴藏了哪些东西方文化密码。

【李竞恒】儒学精神与华夏自治小共同体的重建

战国秦汉以来的编户齐民制度,严重摧毁了基层社会的小共同体与自治能力。民众呈现为原子化的状态,且风俗鄙陋,缺乏自治与自组织的能力。汉儒重建社会,通过在民间传播和推广姓氏等方式,让平民有机会模仿古代贵族,去建立新的家族组织,以摆脱原子化的处境。新莽、魏晋以来的战乱中,这些新建的小共同体,以宗族、乡党、师门、宾客等···

【杨鸿飞】婚礼与摄盛 ——从“新郎官”说起

在历史上和当代诸多地区方言中,往往在“新郎”后加一“官”字,称呼新婚男士为“新郎官”。多一“官”字,新婚男士便多了一层不同的身份,特别是对于大多数没有官职的百姓来说,在结婚当日也有了官职品级,当上了“官”。

【何宛昱】二十四节气内蕴农耕文明生产实践智慧

二十四节气又称二十四气,是中国传统的纪时体系,诞生于以阴阳合历为特征的原始历法,它由两部分组成,从冬至开始,每隔一气的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十二个叫气或中气,其余的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十二个叫节或节气。

【董平】“知行合一”是一种关于存在的学说

阳明心学是关于人与世界之存在及其意义与价值的体系化学说,“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则是实现人的“真己”的根本途径与方式。“真己”体现于经验的生活世界,也即是先天原在的真常实性转换成了后天经验的真实存在本身,人格因此而得以圆成,于是生存的现实世界即成为超越的智慧境界,生命则因此而转进于存在与价值不二的理想境域。

【徐婉琦】典籍里的精神原乡:中国书院阅读史

华夏书院始于唐,兴于宋,盛于元,遍布于明清,千载弦歌不绝。先贤择山水幽邃之地建院布道,聚典籍以成渊海,传儒道而育杞梓。

【李瑾】孔子的“十字之戒”

孔子以降,原儒、说儒均未取得令人信服的进展。该问题之所以千百年来令无数学者神往,盖因牵扯到孔子的“血脉”身份和思想身份,如果说思想身份上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血脉”身份上究竟接过了谁的旗帜却一直没有圆满的答案。坦言之,除非新材料出土,否则儒之源头将永远是一个迷人的谜。获取最终答案并非讨论的全部意义或唯一目的,···

【程利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创新路径

在当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时代魅力,它既是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也是驱动社会进步与创新的不竭动力。

【杨程晨】台湾“书院”如何“衔接”中华历史?

位于新北市泰山区的明志书院有“北台首学”之称,是台湾北部的第一所书院。所谓“明德惟馨,景行壮志”,书院取“明志”为名,启示后人志存高远,“成致远之器”。

【杨乃乔】先秦思想与中国经学诠释学的肇始

在中国古代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沉淀着一脉厚重的诠释学传统,这就是历代儒家士人对《五经》或《十三经》的解经释义传统。

【黄国辉】周代民本思想的历史内涵和价值

周代的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强调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主张统治者要重民爱民。周代的民本思想深植于辉煌璀璨的文明土壤之中,对后世王朝的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阮明套】清华简《成后》篇所见周初史事

新史料推动了史学研究的新进展,清华简即是这样的新史料。近期公布的清华简《成后》篇,“是关于西周早期史料的新发现,初步研读简文内容,可以看出简文反映了西周早期历史和王朝政治的若干信息”。《成后》篇记载了文王、武王和成王的事迹,这为我们认识周初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李珊】中华传统君子图像体系构建的内在理路

中华传统君子人格通过不同时期各层次的理论阐释和实践,逐渐成为整个社会思想意识、政教体制、公私生活、民情风俗的导向和规范,成为中华民族推崇的理想人格和精神标识。在当代社会,传统君子人格的内涵与风范在构建和弘扬国民精神方面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韩雨默】从“五德终始”到“大一统”历史认识的嬗变

中国古代王朝用以标识自身“正统性”的“政治符号”多种多样,包括传国玺、封禅、符谶等。其中,五德(五行)是重要的符号之一。

【毛振华】中华典籍《尚书》对日本汉诗的影响

日本汉诗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并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中国经典,如《尚书》的思想精髓与表达技巧。

【曾天然】从历史传统中探寻乡村治理规律

根植于传统社会中的乡村治理,一方面是国家法律所规定的基层组织;另一方面则是国家认可并在一定范围内拥有治理职责的组织,构成了乡村治理的基础。明清时期,随着国家统治策略的转变,保甲、乡约和宗族在乡村治理中逐渐形成了共治体系,反映了历史上国家与地方、法律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共治关系。

【蒋晓光】汉赋名物书写的思想特征

汉代辞赋继承了《诗经》《楚辞》中的名物书写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当我们阅读作品时,首先当然看到的是“名”,进而则需要通过联想、查阅资料来使“名”能够成像于我们的头脑之中,知晓所为何“物”,于是构成汉赋丰富、立体的名物世界。

【汪树东】中国古典生态智慧与当代生态文学

整体看来,中国古典生态智慧已经大面积地浸润了当代生态文学,既唤醒了生态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浓郁兴趣,也促使他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中发掘有益资源来应对当前的现实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古典生态智慧只是前现代文明孕育出来的一种直觉体悟式的智慧形态,它需要与现代理性互补与融合,从朴素阶段上升到更为完善的阶段。

【张新国】教育改革创新与构建宋明理学研究新生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与绵延不断的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同样在教育。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源于持续性的改革,而教育改革的本质是在成就什么样的人和如何成就人的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塑造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