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青】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中的人性论

清华简是近年问世的一篇思想性较强的出土文献,主要阐述彭祖的治国思想,关注的是君主如何治理国家。

【邱忠来 王敏光】秦简“为吏”中的儒学特征

由于资料匮乏,学界对于秦始皇三十四年前的秦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略显薄弱。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睡虎地秦简的发掘与整理改善了我们对秦代历史和学术的认知状况。

【李桃】中唐文学流派的发展与唐宋变革

学术史中,关于学术流派的建立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在大力发展中国学派建设的今天,我们更要认识到一个重要流派的渊源、产生和发展,以及该学派建立背后的成因,甚至可以成为某一段历史时期国家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主线。

【陈林】为何“听”为“圣”?为何孔孟罕言“圣”?

帛书《五行》和简书《五行》的先后出土,证实了荀子所谓的“子思唱之,孟轲和之”的“五行”乃仁、义、礼、智、圣。一般认为,简书《五行》和帛书《五行》经文部分是子思或子思学派的作品,帛书《五行》说文部分则是孟子之后的作品。故而,简帛《五行》是我们理解思孟学派思想以及孟子传承与发展孔子思想过程的重要文献。

【黄太勇】《朱子训子帖》展现朱子学传播的“和而不同”

《朱子训子帖》,又名《晦庵训子帖》《训子从学帖》等,是以朱熹遣长子朱塾赴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从学吕祖谦前后朱熹给其所写家书为基础形成的一篇文章,是朱子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子训子帖》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而且随着朱子学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也被朝鲜半岛、日本的思想大家重视,甚至有些学者将其作为教育子孙的依据之一···

【李竞恒】“中华文明西来”说无法成立

所谓“中华文明西来”说,从产生开始,就与严肃的学术研究无缘,充斥着各种不切实际的想象和西方中心主义偏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此类说法已经遭到中国学者的批评与摒弃。与其他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具备独特的文化基因与演化路径。随着现代考古学发展,日益丰富的考古证据已经展现出中华文明独立起源和演化的清晰线索,所谓“中华文···

【刘运好】中国古代文论的认识误区

情与理是中国古代文论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认为情与理是二元关系的存在,几乎成为学界共识。事实上,这种二元存在只是主观所作的理论区分,如果将它作为审美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就成为认识的误区。

【顾农】“比”“兴”异同论

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段大而言之分为三种:“赋”“比”“兴”。“赋”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有什么说什么,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但是诗歌又不能像日常语言那样仅仅限于说清楚,还要讲究说得有味道,要给读者预留下涵咏玩味的余地,所以往往不直说而用“比兴”。

【李媛媛】《诗经》距离现代人的生活并不遥远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心灵历程。然而,由于距今年代久远,很多现代人对它的感受往往是字词生僻,语言晦涩,很难读懂。事实上,当我们真正进入《诗经》的世界,就会发现,虽然历经千年,它依然与我们心意相通,因为它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它所承载的道德准则早已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成为流淌在中华民族精···

【郑熊】唐宋之际的儒学转型

儒学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其中唐宋之际的变革尤为明显。唐宋之际的儒学变革指汉唐儒学转型为宋明理学,这种转型可以通过儒学涉及的相关内容体现出来,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唐代的韩愈和李翱、宋代的程颢和程颐得以体现。

【刘光胜】由分途至统摄:早期经史关系演变

《春秋》经传在叙事之时融入了儒家的道德意识,其历史书写展现的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自觉。东周时期,直书求真与褒贬求善嬗变为早期史学两种不同的理论进路。《史记》实录不隐,是非颇不与圣人同,史学独立性尚存。而班固则完全为儒家代言,经学为体、史学为用,史书依附于《春秋》学。在这种意义上说,东汉时期《汉书》的编纂标志着经学···

【吴忠伟】朱熹的格物“穷理”与“切己”之学

朱熹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代理学多元格局的终结者。

【高季红】情理兼备:朱熹解《摽有梅》辨正

朱熹关于《诗·召南》中《摽有梅》之主旨的讨论,常为后世学者从伦理、文学等角度提出批评。他们通常认为朱熹对该诗存在较严重的误读,不仅前后矛盾,还否定了人情的合理性。但我们若细究朱注即可看出,朱熹是基于《摽有梅》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来阐述己见的,其解读不仅一以贯之、实事求是,还恰恰证明了他对情的重视。

【宋健】孔子“成人”之道蠡测

世人多以“仁”为孔子哲学的核心,《吕氏春秋·不二》即有“孔子贵仁”之论。但不论先贤对仁的躬身垂范,抑或后世对仁的义理探究,终须见诸“成人”方可深切著明。

【王琦】如何理解《论语》中的“色”?

《论语》中孔子多次谈论到“色”,无论是《学而》《公冶长》《阳货》篇中重出的“巧言令色”,还是《阳货》篇提到的“色厉而内荏”,《颜渊》篇“色取仁而行违”,《先进》篇中提到的“色庄者”,仔细推敲文意,都可判断出孔子对形之于外的容色表示怀疑。“色”在先秦时期内涵丰富,即使是《论语》中可以理解为形色内涵的“色”字也包含着明确的价值···

【孙霄】儒家生态智慧对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跨文化影响

19世纪30—60年代的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是美国民族文化建立的重要时期,这场文艺运动中的作家们关注到美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自然危机与人的精神危机,于是将目光转向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儒家生态智慧,积极建构美利坚民族的新文化。

【罗冠男】古代司法实践中的“恤刑”理念

在古代,刑罚发挥着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据《尚书·康诰》记载,周公旦曾告诫康叔封应当合理运用刑罚来治理国家:“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

【李裴】由“不敢康”想起

“不敢康”,出自《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众口传诵,白纸黑字记载,已有两三千年历史。这简单的三个字,时间并未将其湮灭,而是在历史长河的风浪惊涛中愈发厚实耀眼。放在当今时代,对现在社会的人,其内涵的警策力量也是深重而强大的。这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自觉”,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营养和良药。

【林鹄】谈孝

想到传统父子关系,脑海中总会浮现这样一幅场景:阴森的老宅,儿子跪在院子的硬砖地上,滂沱大雨,噼里啪啦打着他的头和身子,膝盖和小腿泡在水洼中……这种印象,源自激烈反传统的“五四”。

【张涛】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环保思想

在中国古代,受天人和谐思想影响,四时之禁逐渐成为人们普遍接纳并积极遵循的实践准则,即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安排生产,确保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有机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