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鼎】“礼”主导中国古代社会

“礼”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春秋时期,孔子通过总结、清理和反思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了古老的“礼”观念,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创造性地建立起一套以“礼”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儒家思想体系。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礼”不仅包含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节或规矩,而且包括我国古代社会···

【郭齐勇 王晨光】论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一概念涵盖了中华民族文化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族群的不同的、差异性的内容与特征,也涵盖了能够得到不断延续的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同时还表达了现代语境下中国人的诉求与对现代性的回应。

【李竞恒】早期儒家是个能打的武力团体

很多人说起儒家,都觉得只是“温柔敦厚”,甚至有学者认为“儒”起源于“阉人祭司王”,和能打没关系。实际上,儒源自于三代封建贵族技艺,当时封建贵族是一群车战骑士,这些封建贵族的武力技能本身就是儒生的重要修身内容。孔子也将这些贵族战争的技艺传授给弟子,他们也都以“士”自诩,而封建时代的“士”,本身便具有允文允武的特质。

【李竞恒】中国平民刚获得姓氏的时候有点任性

汉代平民的姓,本来就是自己随便起的,如“孝文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之吏也”(《汉书·王嘉传》),仪征胥浦101号西汉墓出土竹简《先令券书》“公文年十五,去家自为姓,遂居外”(《文物》1987年1期),就是说当时人是自己造姓,叫“自为姓”,可以拿自己的职务作为姓,所以管仓库的,有的姓仓,有的姓库。

【刘静芳】“中庸”中的进取精神

理解“中庸”是理解儒学乃至中国哲学的重要一环。在谈及“中庸”时,人们常常将其与“进取”对立起来。“中庸”与“进取”能否共存的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理论上关乎传统哲学的准确解读,实践上关乎现代价值的合理建构。

【沈小勇】我国古代乡约文化与社会教化

广袤的乡间社会如何进行整合和秩序建构,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议题。在中国历史上,乡约作为约束乡村居民日常行为规范的“契约性”约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整合了广大民众的道德认知,具有独特的社会教化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特别是通过各种处世规范与道德要求等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认知和内在精神生活的转变。

【朱人求 和溪】东亚《朱子家礼》的承传与创新

中国古称“华夏”,《春秋左传正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作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担负着调节社会秩序、维系国家稳定的功能。传统礼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礼制文化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典范文本,朱子《家礼》秉承《仪礼》及宋代官方礼书,以《温公···

【祝安顺】中华文化何以最重视“中”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本于天道自然而落实于人道参赞,特别是人的自我觉醒,自我体悟,自我节制,自我奋斗。它,既是个人修养的境界追求,也是为人处世的指导方法;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社会合作共生的指导原则之一。

【马照南】朱熹与《四书》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是朱熹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在宋代形成的中华文化新经典。

【张晋藩】中华法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法文化虽遇百折而不挠,勇克时艰,代有兴革,形成了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影响深广的中华法文化体系,并因其连续性、特殊性、包容性,成为世界法文化史上最为绚丽的一章。

【丁纪】何器也

儒者读书,因为有“君子不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两句著在上头,故凡遇着个“器”字,总会拿“道”、“不器”的意思比而解之。如“管仲之器小哉”,则谓其不知“道”;如“女,器也”,则谓其未至于“不器”。若此,大纲处自是不错,但细腻曲折处容或有未尽。

【金晓刚】朱子世嫡:“北山四先生”名号的层累构造

理学史上众多流行久远的经典称谓、名号,如濂洛关闽、道南学派、东南三贤之类,早已构成理学史研究的逻辑起点。其实,不少经典名号的生成,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层累构造,背后蕴含着内在的机制与动力,或多或少地渗透了创制者的意义表达。因此,我们在不假思索地接受这些概念的同时,抉发这些名号的文化意蕴,对深化理学史研究同样具有重···

【丁鼎】“礼”是什么

“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通过总结、清理和反思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了古老的“礼”观念,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创造性地建立起一套以“礼”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儒家思想体系。

【徐兴无】谶纬文献的价值

谶纬也叫“图谶”“图纬”“河、洛、七纬”等等,见诸《三国志》《后汉书》、东汉碑刻等史料之中。

由民间祭奠到国家祀典,学者房伟:千年文庙祭祀背后的文化认同

文庙祭祀的存续并非仅仅系于人君之私念与朝廷之推崇,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孔子之道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为整个中华民族所共同遵循,客观上能够起到巩固政权合法性、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

【宋振中】孔子研究院里的孔子像

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家喻户晓。但孔子到底长什么样?却没有人知道。孔子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为孔子留下画像,后世的人只能根据史书记载想象孔子的长相。由于对孔子的认知不尽相同,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孔子形象。从古至今,关于孔子的画像有很多,都是后人根据历史记载描绘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理想中的孔子形象。概括起来,孔子像···

【杨朝明】用儒学智慧助力世界和平

20世纪80年代,在讨论“面向21世纪”的国际会议上,有西方学者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致力于社会和谐、天下大同。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减少纷争、消弭战乱,需要借鉴中国儒学智慧。

【杨娜】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起汉服,衣袂翩翩、自信满满地行走在高楼大厦和绿水青山间。每逢传统假日,各类汉服文化活动,以节庆民俗、文艺演出、街头快闪等形式,丰富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现代汉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手艺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当代青年彰显文化自信最鲜明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成为向世···

【王锷】《诗》礼互动与诗礼传家

重视《诗》礼教化,弘扬诗礼文化,诚实守信,修养品行,孝顺父母,和睦家庭,友善他人,敬业乐群,不仅能够传家久远,更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公正,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朱承】乐诗之教

儒家致力于将政治秩序落实在感性的生活中,将政治与道德观念渗透到“乐诗”中去,并把它们推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得人们在日常的艺术生活中感知政治,认同某种价值观念与秩序,在艺术生活层面落实儒家的政治理想。这种通过“乐诗之教”形式对艺术生活与政治生活的有机融合,不仅是诗礼文化形成的内在动力,而且彰显出诗礼文化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