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实现了“真三不朽”的圣人。《明史》赞其“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清代学者称其“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绝顶”。王阳明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传统乡约是古代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既是乡村民众的自治性组织,也是进行传统教化、化解纠纷、实施互助、规范乡民行为的重要规范。在新时代,传统乡约在乡村治理中仍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024年是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30周年。故宫博物院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自10月开展以来,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展览专设一个单元,以考古实证展现孔子和儒学诞生前中国的礼乐文明及教化实践,折射了中华民族对于人的道德成长与社会和谐发展之路的深刻思考。
六经之旨要在于匡扶时政,济世经邦,其文辞虽异,但最终目的都可归于政教,故群经言辞尚质黜华,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其叙事义正而不邪,事信而不诞,尤其是史家之笔,更以不虚美、不隐恶的良史直书精神为天下所闻。
子张在《论语·子张》中具体阐发了其老师孔子“尊贤而容众”的教诲。总览文本,孔子的“尊贤”言论主要集中于其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共涉11篇29章,论及的先贤有唐尧、虞舜、后稷、大禹、商汤、武丁、泰伯、虞仲、周文王、微子、箕子、比干、伯夷、叔齐、周武王、周公旦、齐桓公、管仲、柳下惠、少连、令尹文子、宁武子等,言语之间表达了对···
经学自汉代设五经博士,及后建立科举考试制度,经学一直是传统士人的知识基础。近代教育改制,分设学科专业,取消经学,但各专业与各领域仍不时回顾思索与经学的关系,比如文学与经学、哲学与经学、史学与经学、子学与经学、国学与经学、文献学与经学、语言学与经学、阐释学与经学等,说明经学始终为人所关注。
曾运乾(1884—1945)字星笠,湖南益阳人。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1913年聘入湖南官书局,拟修中国通史,与陈鼎忠合撰《通史叙例》,别具匠心设计出新体例,柳诒徵、金毓黻等交口称赞。
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华文化感动人心的力量,它深刻影响我们心灵的生命力,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我认为,这种文化的力量或生命力主要就体现在它蕴涵着的一系列人文价值理念上,我们有必要将这些人文价值理念提炼概括出来,进行一些系统的阐发。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周易大传》中···
正统之辨“昉于晋而盛于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理论和政治学说,旨在辨析王朝正闰。宋代以后,正统论逐渐褪去五德终始的神秘外衣,转而从疆域“一统”和道德“居正”的理性角度评断政权的合法性,形成一种二元结构,也更多牵扯到何谓“中国”之“正统”的问题。
众人耳熟能详的“六经皆史”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的,此论实是浙东后学章学诚承袭王阳明应答弟子徐爱的一段论述。
相传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结网制器、建屋养畜,引导先民摆脱茹毛饮血、巢穴群居、鸿蒙未启的原始状态,用一系列发明创造告别洪荒迈向文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自春秋战国,国人即颇为重视“和”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以求天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追求“协和”“和合”,以求人和;在个人身心修养上,肯定“心广体胖”“和而不流”,以求心和。
中国古典学的传衍,至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生出古文一派。韩愈化用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说,别出心裁地建立了“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的古道传承系统。
“传统”的含义,众说纷纭。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中有一生动解说:“传统必有‘持续’,如手上拿一东西没有掉,继续拿在手,是持也是续。”这一说法将“传统”中人的能动性和责任感激活,重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论语·子张》)。
春秋战国是政治上的大动乱时代,思想上却空前繁荣。在此期间,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等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提出各自的治世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孔子博物馆《礼乐东方——孔府旧藏中和礼乐文物展》自开展以来,便广受观众欢迎。除了精美的文物,展览还记述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向大家展示一段段难忘的历史回忆,让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其中的文化传承以及传统礼乐的发展。
说起传统蒙书,往往会提到“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比《三字经》和《百家姓》的明白晓畅,《千字文》则显得比较典雅而难解。相传南朝梁周兴嗣受梁武帝之命,在王羲之留下的千余不重复的字中择取千个,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他呕心沥血,一夜白头。因精思巧构,知识丰富,音韵谐美,《千字文》故成经典。本版开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实现学术自主和话语创新的关键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成体系,而用西方的概念、理论来思考,去评判,既不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的语境,也往往有隔靴搔痒之感。如就探讨汉初儒家思想形成之际的民本观念来说,必···
简牍是纸张普及之前古人常用的书写材料,所记内容包括典籍、公文、私信、数术等,为了解简牍记录时代基层社会的诸多面相提供了实例。近年来,随着国内大量简牍文献的发掘、整理与刊布,“简牍学”逐渐形成了包括文化学、文献学与文物学在内的学科分支。其中,文化学即为揭示简牍自身各种文化信息、意义及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学问。
自近现代的中国哲学研究范式建立以来,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认识通常以理学、心学、气学的三分格局作为基本框架,但是“气学”究竟如何成立,其思想特质如何,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