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君子豹变”成就人格

《周易・革卦》有云:“君子豹变,其文蔚也。”短短数字,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与道德期许。

【任俊华 梁晓阳】“中”:从方位坐标到文明基因

汉字“中”,是解读中华文明特质的一个重要符号。从早期文字的“旗帜”伊始,逐步演化出超越空间方位的深层含义。

【孙君恒】君子之行在日常

君子言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比比皆是。践行君子文化,需要在日常着手。人生平凡的日常,的的确确平凡无奇,可是日久则从平凡趋向非凡的境界,孕育和体现了君子人格理想。

【张健】从“陋”与“乐”看君子安贫乐道

山东曲阜明故城内有一座颜庙,是祭祀孔子弟子颜回的庙宇。颜庙内有一座亭子,名曰“乐亭”,乐亭不远处立有“陋巷故址碑”,“陋巷”便是当年颜回居住的地方。这里的“乐亭”和“陋巷故址碑”都是为了纪念颜回而修建的。奇妙的是,“陋”与“乐”这两个反差极大的字,却都用在了颜回一人身上。

【刘余莉】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居安思危、备豫不虞的意识。《尚书》云:“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强调在未乱未危之前就要思虑可能产生的祸患,从而进行预防。若想实现国泰民安,治理者须对以下五类事情保持深切忧虑。

【丁万明】修己以敬:让“敬”的智慧照亮人的精神世界

“敬”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范畴,在先秦时期,“敬”观念的萌芽与发展经历了丰富的演变过程。“敬”在上古时主要是对神灵的畏惧之意。

【黄畅】《禹贡》中的九州划分与治理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重要文献,托名大禹治水而作,故称《禹贡》。作为《尚书》中托名大禹治水的经典文献,《禹贡》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地理空间为载体,系统展现了早期中国对疆域治理的创造性思考。《禹贡》奠定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基础,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学术价值。

【常文相】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德主刑辅”

“德主刑辅”是中国古代重要治理理念之一,强调治国理政以道德教化为主,刑罚惩戒为辅,两者相互配合补充,共同发挥治理功用。“德主刑辅”理念发端于西周、成熟于西汉,并被之后历代统治者遵循践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为一种重要治理模式,在历代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张婷婷】“诚”:从道德哲学到行为准则

“诚”,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说文解字》解释说:“诚,信也。从言,成声。”

【王子今】“忠”的历史轨迹与时代价值

“忠”由“中”与“心”组成,属会意字。

【谢阳举】“仁”字的起源

弄明白“仁”的古义才能进一步认识“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演变。据清代学者阮元考证,在先秦古籍中没有出现“仁”的本字,周初虽然有类似“仁”的说法,但并没有“仁”这个字,到西周礼乐文明兴盛之后才创造出了“仁”字。

【李毅】《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中的“学”与“仕”

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名篇。该文为陆九渊受朱熹邀请,至白鹿洞书院演讲后留下的文字记录。

【朱汉民】从“天帝”到“天理”“天”的理性化之路

殷商时期,“帝”与“天”作为最高信仰对象逐渐融合,奠定了“六经”中“天”的信仰基础。西周时期,“天”兼具自然属性与神灵属性,祖宗崇拜与自然崇拜合而为一。早期儒家通过诠释“六经”,将“天”发展为兼具信仰与理性的“天道”;宋儒进一步建构“天理”体系,完成了“天”的哲学化进程。这一理性化进程未否定“天”的原始信仰,而是通过叠加新意义推动···

【任俊华】《春秋繁露》:“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汉承秦制,既继承秦成功的经验,也吸取了秦失败的教训。西汉初期采用黄老“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实行轻徭薄赋缓刑的政策,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生产力,缓和了社会矛盾。

【王杰 孟鲁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荀子》一书引《诗经·大雅·抑》之篇六次,其中引用“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更是多达三次,分别在《不苟》《非十二子》《君道》三篇。此引诗三处,虽然并无统论之意,但纵览此三篇所引之处行文,其立意逐渐拔高,在“维德之基”的基调下对君子品性展开讨论,最后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

【陈鸿儒】荀子论解蔽

《荀子》中的《解蔽》篇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专论思想修养的经典名篇,梁启超评价它“其言精深而肃括(意思是恭敬而有法度),最当精读,且应用之于修养”。在这篇文章中,荀子痛感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种种无序状况,深察其背后的思想根源,精心开出“药方”,极力向世人展现光辉的理想人格及思维境界。

【任俊华 胡丹丹】君子的为政之道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范依畴】《盐铁论》:“盐铁会议”中的义利之争

汉武帝刘彻将汉代发展推向了顶峰,实现了“大一统”王朝的鼎盛局面。也正是因为汉武帝“有亡秦之失”,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政治危机。汉武帝晚年极尽奢侈,纵情享乐,造成种种社会积弊,并留给了尚且年幼的少子弗陵和霍光、桑弘羊等一众辅政大臣。

【郝良华】乾坤万里眼 时序百年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王昌龄的《出塞》,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而最精妙的,便是开头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用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互文见义”,用秦时、汉时设定时间跨度,勾勒出关山月,晕染出伤离别的苍凉感。眼前的明月,是曾照耀过秦汉的明月;眼前的边关,曾是···

【张燕】以仁心待万物:中国古代原始自然生态保护意识

在早期渔猎文明与农业文明碰撞、融合和发展的历程中,随着中华先民认知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增长,原始自然生态保护意识也逐渐萌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