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君子不仅有着文质彬彬、知书达礼、温柔敦厚的翩翩风度,而且品德高尚、坚毅勇敢、智慧仁爱、胸怀坦荡,同时又能够审时度势、淡泊名利、知天达命……似乎一切美好的词汇与赞美的语言均可加之于君子身上。然而君子之所以成其为君子,关键就在于他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面对义与利、生与死的冲突,都能坚守“义以···
中国的书院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朵文化与教育的奇葩。它是一种教育组织,也是一种学术组织,更是一种化民成俗的文化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书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行之有效的组织架构、运营模式、资金筹措与管理规程。它甚至成了国家和地方不可或缺的社会组织,成为区域文化的标志和学术层级的标杆。这样的社会组织形态···
我国先民由于受到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对世界的认识有限,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故将对天的理解赋予了一种可以主宰人和社会发展的神秘力量。《尚书·洪范》中说:“惟天阴骘下民。”这段话意在强调天可以保护民众。随着人类认知的进步,天逐渐被理解为一种具有道德感的力量。《周易·乾》中指出,人要“与天地合其德”。
“道”是中国哲学的基石与最高范畴,在中国哲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可指世界的本体、本原、规律、真理、制度、规则、规范等。“道”字的本义是道路,“道,所行道也”。甲骨文中的“道”字字形是“行”与“人”的结合,表达人在街道上行走之意;金文中的“道”字字形用“首”代替了“人”,强调行走之意。由于“道”是众人共同···
儒家歌颂人类的创造之力,将人视为与天地之共创者,以创造为使命。创造财富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贫穷往往意味着苦难。任何理想社会形态的建构都不能背离财富的支撑,如何面对财富,是关乎社会、人生的大课题。如众周知,《大学》作为儒家四书之一,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面对财富这样的大课题,提出“德者,本也;财者···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大象传》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周易》中,坤卦是大地的象征,地势顺承天道,君子应取法于大地生育、包容和承载万物的宽厚美德,从而修养自己的德行。《坤卦·彖传》高度赞扬大地的美德深厚,它能够滋养万物、顺承天道,使天地相合、阴阳相生,所以大地之德广大无边。《说卦》云:“坤,顺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生命起点。它保存和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历时约500多年的社会面貌。《诗经》中有大量诗歌,集中体现诗人与百姓的家国情怀。《论语·阳货》记载,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及其后学者如宋玉、景差等人的诗歌集,由西汉年间的刘向收辑编定。诗歌集中,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作品最为精华,而宋玉等人的作品多是模仿屈作而成,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常将《楚辞》与屈原的诗歌等同起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宋代词人李之仪这阙《卜算子》,常被坊间演绎为:“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正是这个演绎,让我从一首爱情歌谣中读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君子的殷殷期待。演绎后的文本,一是把君所住的“长江尾”换成“长江头”,二是把特称的“长江水”换成泛称“一江水”。
提到中国早期军事与战争智慧,绝大多数人会首先想到《孙子兵法》。实际上,早在孙武之前五百年的西周早期,便已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兵书——《六韬》。《六韬》是西周崛起时期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私人对话的记录,后世许多学者因其流传中形成的一些问题而质疑该书,忽视了《六韬》重要的历史价值。
贵山书院是贵州创建最早的高等学府,清末改制为贵州大学堂,现为贵州大学。雍正十一年(1733年),时任贵州巡抚的元展成奉旨创建书院,他在明代阳明书院的基础之上扩建成贵山书院。贵山书院存在的100多年间,有许多名士担任山长或主讲,其中,清代著名学者陈法主讲时间较长,成就斐然,他与张甄陶、艾茂被称为“贵山三先生”。
在清代早期,儒学内部兴起了一派反对坐而论道、重视实践的思潮,其代表人物就是颜元(号习斋,1635—1704年)。在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的《颜元集》中,汇集了颜元实践思想的精华。书中的力行观对后世,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颜元集》中的···
《尚书》中,大禹将“知人”“安民”两件事称为“惟帝其难之”,孔子继承了这种表达,在《论语》中用“尧舜其犹病诸”来形容理想的施政境界。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子路问君子,孔子说君子要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并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清王朝时期得以巩固和发展,与统治者推行全面的儒化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在清朝统治的267年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既要面对中国传统“华夷之辨”观念对满族统治者所倡导的大一统强有力挑战,又要面对近代西方列强的侵扰对中国传统秩序的冲击。通过全面的儒化,清朝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边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习近平同志刚到河北正定县工作时,请一位书法功底较好的工作人员写了两幅字挂在自己办公室,内容是他指定的,其中一幅就是“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时代,而盛唐则是巅峰中的巅峰。这一时期,三位大诗人占据了诗坛中最重要的位置,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诗仙”李白的诗歌意境开阔、浪漫豪放,读来令人悠然神往;“诗佛”王维的诗歌空灵静定、恬淡自然,读来令人宁静平和;“诗圣”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悲天悯人,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元史·许衡传》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宋朝末年社会动荡,百姓四处逃难。这日天气炎热,行人饥渴难耐,可巧途经之地有棵大梨树,便一窝蜂拥上前去摘梨子,惟独许衡一人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你怎么不摘几个梨解解渴?许衡回答:那是别人的梨子,岂有乱摘之理?那人说:眼下世道乱,谁晓得它是哪家的树?没主儿的梨子,不吃白不吃。
作为一名中国人,“中”字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中”字结构黄中通理、内蕴正大光明,构成了中国、中华、中央、中庸等诸多词汇,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实际上,我们每天日用而不觉的“中”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密码与基因。
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以其超群不俗的史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深厚的理论素养以及深刻的人生体验记述并反思数千年的历史,研究当时社会现实,在批判地继承各家义利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义利观:重义,义中有利;重利,利以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