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湘学的经世致用传统

湘学作为湖湘传统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经世致用的传统,深刻影响了湖湘文化建构与湖南人才培养。尤其是近代以来,形成了“湖南人才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格局,造就了大批经世济民的人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近代社会的转型。

【林桂榛 周启荣等】荀子学园关于“五行”与十月制历法的讨论

12日下午我五行问题发言,引孔子语有几处口误,如当作《礼记》“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帛书“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是讨论时即兴口述,其他口误不逐一指出。

【郭代杰】若安天下须先正其身 ——《诗经》中的为君之道(二)

国君作为国家政治的主体,其道德修养对于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君民关系和谐等方面占有绝对重要的作用。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以说,修身正己为国君治理天下的根本,犹如树木的根基,根基越牢固,则枝叶越繁茂。《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

【郭代杰】若安天下须先正其身 ——《诗经》中的为君之道(二)

国君作为国家政治的主体,其道德修养对于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君民关系和谐等方面占有绝对重要的作用。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以说,修身正己为国君治理天下的根本,犹如树木的根基,根基越牢固,则枝叶越繁茂。《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

【郭代杰】为君之道,先存百姓 ——《诗经》中的德政思想(一)

《诗经》是关于周代礼乐制度和社会生活的诗集,战国末年被列为“经”,2000多年来,各时期学者为《诗经》所做的论著数以千计,特点各异。但不得不提的就是孔子,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研究《诗经》的第一人,他删诗成300篇,并提出《诗经》的作用应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即诗经是为治国理···

【郭代杰】为君之道,先存百姓 ——《诗经》中的德政思想(一)

《诗经》是关于周代礼乐制度和社会生活的诗集,战国末年被列为“经”,2000多年来,各时期学者为《诗经》所做的论著数以千计,特点各异。但不得不提的就是孔子,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研究《诗经》的第一人,他删诗成300篇,并提出《诗经》的作用应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即诗经是为治国理···

【王学典】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最佳机遇已经到来

就像新冠疫情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局限和短处一样,新冠疫情也使中华文化、中国制度的长项和优势显露无遗,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深度开展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深度对话,在整个世界上彰显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的巨大优势和意义,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范式。

【彭林】纸上得来终觉浅 ——为何《仪礼》需要做复原研究

学术研究的前提是把握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避免盲目性,陷入为研究而研究的迷途。《仪礼》区别于其他典籍的最大特点是鲜明的践履性,因此,正确认识《仪礼》在成书与研究过程中的两次“转换”,是我们复原研究的逻辑起点。

【余东海】大恶无后论

大恶无后是一个道德定律和历史规律,此律主要义是大之恶人没有后嗣,血统和家庭无法久传,即俗话说的断子绝孙。引申义有二:一、大恶之人没有后福,其事业没有后继;二、古往今来所有成气候的邪恶势力都没有后福、后续和未来。

【李焱】融入世俗生活的先秦礼乐文化

中华民族的礼文化、乐文化效法自然而来,相辅相成。先秦礼乐文化的历史演进,沿着伦理道德一脉,其核心价值从“事神致福”渐变为“仁者爱人”,生发出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独特文化形式,日益成为深入人心世道的常理,沉淀为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

【徐道彬】明清徽州礼学谱系的历史演进

明清徽州作为宗法家族制地域社会,素来“村无稗俗,里存俭让”,乡邦大儒的《朱子家礼》与乡间的村规民约,使其成为近世中国颇为典范的“礼仪之邦”。通过考察明清徽州学者、乡宦和士绅的经典礼书考证之作,以及部分民间日用礼仪类书,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自宋代以后礼学发展的世俗化和实用性,以及彰显在传统学术上由“理学”到“礼学”的思想嬗···

【白彤东】经学还是子学? ——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康有为以及持经学路线的新康有为主义者所自居的正统,并无历史与理论的基础。作为复兴儒学的途径,它有着种种缺陷。如果我们还希望儒家作为普世价值,参与到当代放大了的诸子竞争之中,我们就应该采取一种子学路线,即在包容从不同的儒家经典出发的多元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历代儒者对政治制度的反思和创新,面对当代政治问题,给出让非···

【徐洪兴】张载的哲学与他的时代

“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张载哲学就很好地印证了黑格尔的这句名言。张载哲学的出现,正是当时思想世界中儒学复兴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即针对印度佛教东来与本土道教兴起后对中国主流思想冲击的一个创造性回应。

【王乐】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礼治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以文明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社会注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仪规范,注重人际交往的文明礼貌,注重树立维系礼仪社会的风俗风尚,将礼仪道德作为个人良好品行、社会优良风尚的自觉追求。

【王乐】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礼治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以文明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社会注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仪规范,注重人际交往的文明礼貌,注重树立维系礼仪社会的风俗风尚,将礼仪道德作为个人良好品行、社会优良风尚的自觉追求。

【郭萍】现代公民道德如何可能——评《文史哲》公德私德问题的思想论战

这场思想论战,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论辩双方的观点本身,直接激发着当今学界对于古今与中西、道德与政治、制度与行为以及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更广泛而深入的思考。

【余东海】儒法不两立

儒法不两立,思想上相互对立,实践中相互排斥。儒家本来重视法律,礼制本来涵盖法治,故不需要借助法家作为补充。法家(秦法家)反对仁义,其法是悖道缺德的恶法,于政治和社会有百弊而无一利。儒法互补论,完全不成立,理论实践都不成立。

【樊志辉 郑文娟】时间意识下的天道与人道 ——对张祥龙现象学视域下《春秋繁露》 ···

从张祥龙所提出的现象学视角入手,通过对《春秋繁露》的研究,梳理出其中的时间意识。“元”作为《春秋繁露》的核心范畴,其本身就内蕴了时间,进言之“元”即是时间的发端。推而论之,天道、阴阳以至于四时、五行皆为时间的展开,人道之社会历史合于天道,同样是随时显现的时间本真。《春秋繁露》之天人关系即是在时间上的统一,而这样一···

【林乐昌】横渠四句再解读

对横渠四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北宋的建国背景和理学家的问题关切。赵宋统治者总结前朝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亟须重建政治秩序,而张载等理学家的最大关怀则是为社会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横渠四句不仅是张载对自己一生抱负和理想的概括,还对当时、后世乃至现代的很多哲人志士都发挥过并继续发挥着极大的精神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