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立】 谈谈行业特色大学的国学教育

自2017年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以来,学术界与教育界对于国学教育的期待与热情空前高涨。在此形势下,国学教育资源普遍相对短缺,包括国学在内的文科院系的分量与比重、话语权、资源分配方面都处于弱势的理、工、农、医、军事、管理、音乐、体育、美术等行业特色大学,如何推进国学教育,如何结合自···

【高小明】王阳明对传统“民族观”的新诠释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事迹已为后人熟知。龙场在今贵阳西北40公里的修文,当时处于“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自然环境之艰苦磨砺王阳明的心性而终成正果。明朝嘉靖时期,王阳明在龙场的生存环境,除了“瘴疠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的自然环境之外,生活于此的贵州少数民族,时称“夷人”的苗族、彝族居民,构成了···

【吴启讷】我们为什么总是看不懂台湾的事情?──从对台湾选举结果的解读谈起

面对台湾选举和台湾的政治、社会现实,大陆舆论常常做出极度脱离现实的解读,影响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根植于中国传统中的一种「中国中心」思考模式。这种思考模式的缺失,在于它将位于中国核心历史经验以外的观察对象「陌生化」,使得观察对象从客观实体转变成为一种审美对象,散发出某种「距离的美感」,与此同时,观察对象···

【张剑光】仲雍的形象是如何丰满起来的

关于仲雍的基本事实,东汉的文献都是认同的,所以主体的部分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在细节上却更加充实,使一个本该远去的人物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变得越来越清晰,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这种层层叠加的堆积,必然不可避免地会使后人担心起关于仲雍史实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马克·罗斯】文学研究还有未来吗?——被糟蹋的方法的象征

耶鲁英语教授诺斯的《文学批评的简要政治史》公开表达了对文学批评走向的困惑。其基本问题是文学研究如何逐渐偏离“学院派美学教育项目”,转而拥抱他所说的“历史主义/语境化范式”。在历史主义/语境化范式支配下,文学研究已经变成学习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另一种手段,文学学者首先自认为是学者而非批评家。不是为了自己做实用批评,文学研···

【2019元旦献词】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西历2019年1月1日新年(孔历二五六九年戊戌冬月廿六日)钟声即将鸣响之际,一如既往,初心不改,吾等儒门之守倡者,兹向所有关切当代中国暨中国文化前途之世人,重温千载之中国圣训:“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此绝非复古固步之自侮,乃返本开新之自明也;此绝非痴人之说梦,乃砥砺奋进正当时也!

【吴钩】编电视剧时请留意一下:宋朝人是怎么称呼的

据说明年的古装电视连续剧会有一波宋朝题材的爆发,已知的有《大宋少年志》《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宋宫词》《孤城闭》等,时代背景均设定为宋朝。不知这将会带动一波宋朝热呢,还是属于要毁宋朝的节奏?

【许石林】有关耶诞节的马后炮(外二则)

有关过不过耶诞节,想起一段大半年前的笔记来——昨日见某群有学者诋佛老,滔滔不绝。因思读华阴王山史书,记前贤先儒亦有礼佛老者——邵尧夫见佛则拜。

【陈慧】古典诗教的现代转化——读黄德海《诗经消息》

经典的产生固然有其历史语境,但经典的意义却有着超越具体时代的普遍性,《诗经》的教化功能正是通乎古今的普遍意义所在。回到《诗经》“读法”的问题,古典诗教与《诗经》的解释传统密不可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诗经》作为一部伟大经典的特质所在,避免扁平、浮泛、庸俗的阅读方式,避免使之沦为一种廉价的“诗意”消费,而是沿着前贤···

【科斯提卡·布拉达坦】谦逊的人有福了

如果知识不是力量而是力量的反面,会如何呢?我说的是真正的、有补偿作用的知识。比如,要成为正派和体面的人,我们就需要尽可能地远离权力吗?事实上,如果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最高成就源于彻底地抹去自我,这是我们能够触及的生存底线,又会如何?

【李萃茂】王阳明的南赣诗文

王阳明不仅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明代文学大家,他的诗文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有独特的魅力。《四库提要》说他的诗文“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亦自足传世也”。即便对王阳明很反感的清代学者李光地也承认“他才高,信笔写来,便有唐人风韵”,“阳明诗,某少时略皆成诵”。

【彭靖】四十年间科举研究的变化

2003年11月1日,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展览馆。经文化部批准,由中国驻加拿大温哥华总领事馆和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主办,上海市嘉定博物馆、北京东方润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中国科举文化展》在这里成功举办。期间,共展出中国的科举文物图片250余件

【董璞中】文化包容必须基于文化自觉——再议国人过“洋节”

我们并非盲目排斥和反对西方宗教文化,而是深以中西文化之融合为忧。在中国社会教化缺失之境地下,西方宗教之文化之流行,实则无法让西方宗教本土化、宗教化。

【黄晓林】在诗言志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诗”在教化国民、移风易俗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从“诗”的情感抒发中,了解社会和时代的脉动。所以,“诗”与国家的兴衰、社会的稳定、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

【黄晓林】“福”至心灵

我对“福”字的理解,最早还是几年前从勘定一这本杂志的栏目开始的,这本杂志的第一个栏目,也是最重要的栏目,以前叫“名人与读书”,在厘定完其他的栏目之后,总感到这个栏目还是有点问题,表达的不是很到位,但也没有想到特别合适的。

【黄晓林】乡土

看到“乡土”这两字,就会让人想起许多许多!“乡”的繁体是“鄉”是个会意字。表现的是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用酒食款待别人的情状,是人与人平等的面对面的坐在一起,轻松愉悦的吃饭饮酒。这里没有尊卑之差、长幼之别、男女之分、高下之区,有的只是人与人至真至爱的那种情感,那种乡情。

【黄晓林】“乡村振兴”是个大战略

“战略”是什么呢?“战略”是要有大格局、大思路、大智慧,就是要从根本上从全局考虑,来实现一个远大的目标。“乡村振兴”就是一个战略,而且是的大战略,所以对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应该多思考下。

【晏建怀】朱熹的读书六法

朱熹读书,总结过六则读书方法,后人谓之“朱子读书六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此读书六法因为其简易适用,故成为了历代许多读书人屡试不爽的读书妙法,流传甚广。

【丹尼尔·卡尔克】反对道德圣人

美国著名哲学家苏珊·沃尔夫写道,“我很高兴我本人和我最关心的人都不是道德圣人。”这则声明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随笔的开场白之一,沃尔夫在该文中设想了道德完美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参与沃尔夫的思想实验以及她从中得出的结论,你就会发现,该声明能够把人从道德完美的陷阱中解放出来。

【吴钩】金庸武侠世界中的侠客过圣诞节吗?

一名网友在网上发帖问道: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佛教徒(如少林高僧)、道士(如冲虚道长)、摩尼教徒(如明教教主张无忌)、回教信徒(如霍青桐便是一名回部女性),为什么却没有提到一个基督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