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拿下白玉兰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奖。6月13日,《典籍里的中国》播出第五期《论语》,特别邀来四位读书人,不仅精妙解读了《论语》的核心思想和后世传播,还特别从孔子及其弟子关系的角度品读《论语》,带领观众感受孔子弟子响应老师召唤、凝聚在孔子周围,共同追求仁爱理想世界的生命···
“前一天出现在辽宁高考政治考卷,后一天荣获白玉兰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宝藏节目’实至名归!”6月1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摘得“白玉兰”的消息传来,“典迷”一片沸腾。适逢端午假期,《典籍里的中国》于6月13日晚8点播出第五期《论语》。
孔、颜自得其乐,外物不能打动他,但世间常人居多,总有人“恶衣恶食”而“不堪其忧”,无法忍受居陋巷、饭疏食饮水的生活,他们自然是厌弃之的。可以想象,那些“恶衣恶食”之人一定也曾替孔、颜忧虑,甚至责怪他们不求富贵、不够上进、不去竞争,而他们岂知孔颜之乐乐在何处呢?这有点像某些专家批评今天的年轻人不求上进。
现代汉服的日常形制可以改良和演化,作一些现代的变通,使得其更适合现代生活节奏。但在比较正式的节庆、礼服、祭服方面,则还是遵守古制。
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学经典精义,虽然简约精要,但具有极大的拓展思维空间。比如,孔子《论语》、老子《道德经》、姚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都具有极为广阔的宇宙与人生的思维空间。这是以严密逻辑思维的西方论述所不可企及的。“云自无心任去来。”马公一浮先生以儒家入世事业,以佛家淡泊名利,自性心净,壮穆笃行,大有“声闻缘觉···
春节期间,一档叫《典籍里的中国》的节目在央视开播,引发观众热议。节目希望通过全新演绎,展开古今对话,“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第一期的主题,便是“先王之政典”——《尚书》。无独有偶,本学期我在学校开设了一门名为“先秦经典选读”的通识课,最先读的也是《尚书》。我在向同学们力荐《典籍里的中国》的同时,也试图引导大家···
所谓的“新乡贤”,即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人。他们不但“有德”,而且“有为”,不但遵纪守法和睦邻里急公好义正直无私,为乡村的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在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NO已成为历史陈迹,是大英帝国“殖民遗产”与“殖民情分”的谢幕礼。中英从1984年外交备忘录的妥协到2021年最终分道扬镳,折射出“一国两制”国际政治环境与条件的激烈变迁。国籍法与法律身份的清晰化,表面上是中英法律斗争及香港部分居民旅行权利的减损,实质上是中央对港全面管治权与基础立法者宪制角色的理性展现。
现代孝行,不仅要在道德文化上给予倡导弘扬,还要提供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支持,尽量不要出现这种现行规章制度甚至法律与行孝服丧送终的矛盾。解决这个冲突的现实可靠办法就是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启动丧假的立法程序,这虽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但应该立即着手进行。
特朗普只是药方,对药方的政治批判与清理,无法取代对美国真实问题与矛盾的诊断和回应。美国民主重建不是以批判特朗普结束,而恰恰是以其为负面典型和反思开端,并有勇气直面特朗普主义所捕捉和提出的相关问题,相应设计和提出具有真正科学性与民主建设性的制度化解决方案。
江浙地区民间正在自发兴起一种“两头婚”,即男不娶女不嫁的小家庭,兼顾男、女父母双方家庭,生两个小孩,分别跟祖父、外公姓。对于江浙地区两头婚的兼顾父系、外祖系这一现象,在独生子女特殊时代,尤其具有“存亡继绝”的仁义意义。并且,也符合传统华夏习惯法的补充救济措施。
专门戴着显微镜找茬,还能有让人说话的地方吗?还有什么话能够被说吗?这一刻,我为“正能量”悲哀。那种把自己的理念、理想神圣化,容不得一丝一毫不同杂色的想法、做法似乎正在回头。历史证明,这种做法只会使“正能量”阵营的朋友越来越少、敌人越来越多,最终物极必反。
在学分绩已经和真实世界的社会环境、期待利益脱钩的条件下,“内卷”居然迫使部分学生更深地沦为学分绩的奴隶。从过去通过学分绩竞争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变为为学分绩而学分绩的时间精力浪费。陷入“内卷”,哪怕是围绕未来经济利益而取得的低质量发展实际上都已经没有了,更谈不上围绕个性而取得的高质量发展。
对港精细治理已入正轨,也是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部分。其前景如何同样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香港社会和特区政府的政治成熟、国家认同及自治能力的实际增长。这在香港治理进程中构成了某种“二次回归”及香港自治能力的“二次发育”。香港到底如何能够适应和发育好,是“一国两制”下半场的关键。国家只能提供基础条件与环···
语言权利和国家认同是一个日久弥新的话题。从比较历史的角度看,西欧民族国家体系普遍强力推行单一语言制度,倾向“单一”“一元”;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保障各族民众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重在“通用”和“多元一体”,后者是个人权利、前者则是国家责任和公民义务。
婚姻的“神圣性”恐怕不是来自于民政登记或领取结婚证等现代世俗程序,而恰恰应该是落脚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上。实际上,世界各民族的婚礼最初都具有传统礼俗甚至宗教文化的背景,这些根植于古老礼俗的文化,都是自带“神圣性”的。如古希腊、罗马的婚礼,被视为家族宗教圣火、祭祀关系的内容,是神圣的礼仪。
朝贡体系,作为古代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来往方式,往往被西方有些政治人物曲解甚至污名化为霸权,殊不知这恰恰是西方自身历史的投射;而个别周边国家对此也同样有曲解,或者视之为霸权,或者视之为中国单方面的让利。
在诸宗并起之中唐,湛然以标志性的“无情有性”说与止观之学的重构推动了天台学的发展,促成了天台学的中兴。从宗教思想形态学角度看,湛然以“止观之学”定义“天台”,开辟了天台佛学对儒学新的诠释维度:由关注作为“礼法”的儒学,转向作为“心法”之儒学。在此基础上,唐中期的梁肃(753—793)与唐后期之李翱(772—836)二者以士人身份,深···
传统节庆有基础可以更新,现代生活有情绪需求有待释放。七夕情人节主题的强化可以说是一个利多弊少甚至可以说两全其美的好事,在它刚刚开始的时候,从学术角度建言当然是学者的权利和责任。但学者也应该情醒,自己是阐释者而不是立法者,对待民风民俗,还是采取“从众”的态度为好。
乡贤文化是由传统乡贤创造的植根于家乡的本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贤”。深刻理解传统乡贤文化的内涵,挖掘传统乡贤乡村治理中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的经验与智慧,有利于弘扬传统乡贤文化,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