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孔子文化节联动四海 激荡“和合”之声

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在杏林手持卷牍为众弟子传道授业时,或许未曾想过,今日的家乡山东曲阜,正有一批批学子循着他的足迹,开启“跟着孔子研学游”的旅程。

【张红燕】数字人文视野下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朱子学研究综述(1983—2024)

以数字人文视野为切入点,基于CNKI数据库1990—2024年的7043篇中文文献和WebofScienceTM数据库1983—2024年的317篇外文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与可视化分析工具,对朱子学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度解析

船山论坛第7期,田丰主讲《天下之无:以王船山为中心的考察与反思》

2025年9月17日晚上19:00-21:40,中华孔子学会船山学研究委员会与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船山论坛第7期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主题为“天下之无:以王船山为中心的考察与反思”。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100周年系列讲座”第五讲,董平主讲《马一浮的六艺观与文···

2025年9月10日下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100周年系列讲座”第五讲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B219报告厅举行,讲座主题为“马一浮的六艺观与文化主体性”。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哲学系教授董平主讲,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高海波老师主持。

【林安梧】诚几惟意、生生不息 ——温海明教授《论语明意》新书序言

曾任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创新协同中心杰出海外访问学人,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鹅湖》主编暨社长,《思与言》主编。现任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经学的现代性和经学的开放性 ——杨国荣教授在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新生见面会上的致辞

作为国学的重要分支,经学也既包含哲学、文学、历史的内容,又需要自觉地向这些方面辐射。事实上,只要与国学具有相关性,就同时具有经学意义。也就是说,眼界需要放开,应同时着眼于整个中国文化和学术。

【谢云开】撷英

《尔雅》被誉为“辞书之祖”,约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最早收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尔”为近之意(亦作“迩”),“雅”,正也。

【吴盛亚】露结

《千字文》从“天地玄黄”到“露结为霜”,都是在阐述自然规律,在讲完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季节气候、天文历法之后,开始讲气象变化,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露结为霜”的字面意思非常简单,就是露水凝结成霜。

【卓然】中华诗祖:绵延千古的诗魂

在那幽绿斑驳的青铜器上,一个个凸起的文字,自西周时期就一直安安静静地睡在梦中,似乎在等待黎明的来临——拉一片曙色,挹一掬晨露,将那些文字一个个唤醒,再进行一番洗濯。不过,其中有两个字从来就没有睡着,那两个字就是“吉父”。

第五届儒学史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2025学术年会邀请函

本次会议旨在汇聚多方智慧,从政治制度、伦理价值、文化认同、社会建构等多维视角,深入探讨董仲舒学说及汉代儒学如何深刻参与中国社会之形塑历程,又如何持续影响中华文明之演进路径。

辛亚民 著《归藏研究》出版

《归藏》史称“殷易”,与《连山》《周易》并称“三易”,在易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长期以来关于《归藏》争议不断,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出土在澄清了部分疑案的同时,也迎来了对新的问题的探索。

王诚 著《章太炎〈春秋左传读〉训诂研究》出版暨序言、后记

章太炎的学术根柢在语言文字之学,探究章太炎的经学和史学思想,应以其小学和考据为基础。《春秋左传读》是章太炎以小学通经史的重要著作,体现其治学路径与学术特色,在经传训诂和字词研究方面有大量材料值得发掘和分析。

“齐鲁访学驻研计划”山东大学专家讲座第五讲 ——李康齐:《谈谈〈论语〉解释的方法》

2025年9月18日下午,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举办的“齐鲁访学驻研计划”山东大学专家讲座第五讲暨儒家文明论坛第122期在知新楼A座2106会议室举行。

中山大学“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二十九讲,朱刚主讲《亲亲为大》

9月23日下午三时,“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二十九讲“亲亲”,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锡昌堂103讲学厅举行,本期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主讲,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校庆报告暨思与文系列讲座第153期,陈畅主讲“阳明学源流与三代之治视···

2025年9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校庆报告暨思与文系列讲座第153期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邀请到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畅教授主讲“阳明学源流与三代之治视域中的家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担任主持。

儒道对话与文明互鉴学术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顺利举行

2025年9月20日至21日,儒道对话与文明互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孔子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解释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全国十余所高校、科研···

【程旺】《四书》图式的价值意蕴

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的主流形式是以文字注疏为主的文本阐释。近年来,学界对图解经典文本的关注悄然兴起,这一趋势在《易经》(易图学)和《礼》经(礼图学)的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四书》学传统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图解文本资源,这些材料为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儒学理论形态提供了新的视角。系统梳理《四书》图解学术传统,···

【刘彬】易图学: 源于中国传于世界的易学文化

中国易学发展至唐末北宋初,产生了易图学。

温海明 著《论语明意》出版

本书通过译、解、意三重导读的形式,参考古今大多数《论语》注本和译本,包括英译本以及大量研究著作来解读《论语》的哲学思想,重建儒家哲学。

传薪书院第八届正取生开学典礼

十二日的活动内容为讲学。上午由书院的雅南老师开讲《诗经》。在讲授中,她一方面将《诗经》中的句子娓娓道来,一方面又阐述了《诗经》的经学意义,气象恢宏,令人难忘!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