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与南平市即将举办第二届武夷论坛

3月15日,第二届武夷论坛暨《新的文化生命体:“两个结合”与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研究报告新闻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贾连翔】传说的夏乐与《两中》 的礼乐之治

清华简《两中》是一部战国时期的拟托类文献。作者以“帝”授命“夏启”为“下国王”作为故事场景,借帝的使者“两中”向启训诫之言,阐述了一套在邦家初定时用以巩固统治的社会治理法则。

【齐继伟】出土文献印证秦汉大一统国家的民族治理

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奠基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实现了空前规模的大一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大一统政治格局。秦汉“大一统”疆域的扩展、“华夷共祖”民族治理观念的形成,以及民族治理制度的颁行,推动了大一统国家的民族治理实践,丰富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内涵。

【易卫华】姚奠中:学识泽生涯,翰墨藏宏宇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和艺术史上,有位长者用他长达百年的生命,展示了学问和品德的完美结合,书写了艺术与生活的美好篇章。他就是姚奠中,一个在国学的海洋里畅游,并在书法、绘画、篆刻和诗词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大师。姚奠中的杰出成就,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挂在了中国学术与艺术的美丽天幕上。

【王苍龙】教育内卷、道德焦虑与民间儒家教育反思

当前民间儒家教育正处于一个深刻反思、自我调整的过程,其发展已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多样化态势。未来可以期待会有更多不同教育理念、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私塾、学堂和书院涌现。难道我们不应该给予民间儒家教育实践者以足够的时间和宽容的空间吗?

【张道奎】重新思考孙中山——推动儒学与自由主义展开深入对话的典型案例

以孙中山研究推动儒学与自由主义展开深入对话的学术意义在于:孙中山在民国时期的思考和实践,不仅为儒学与自由主义深入对话提供了基于历史学的实证材料,也为理解儒学与自由主义之间的分歧与共识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儒学与自由主义在民国时期的分歧与共识,或能够成为当下推动儒学与自由主义展开深入对话的重要议题来源。

【刘强】从“性情儒学”到“性情诗学”

“性情”这一范畴,既与“天”“道”“命”等形上概念相关,又与“人”“物”“欲”等形下概念相契,它首先是先秦儒家“究天人之际”(所谓“性与天道”)的思想结晶,而后乃成为人性论的重要成果,进而转化为传统儒家诗学的核心范畴,成为衡量和评判诗之本质和诗之境界的根本准则。

事关孔庙宗教性质,日本最高法院作出判决

日本冲绳县那霸市居民状告市政府允许在公园内设置孔庙的行为违反了宪法“政教分离原则”,要求确认此举违法。对此日本最高法院第一小法庭17日判决,在公园内设置孔庙符合宪法。居民一方已确定败诉。上述判决是5位法官共同的意见。判决认定这座孔庙具有宗教性质,同时指出它既能体现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当做“旅游资源”。

【柯小刚】修道的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笔谈

《中庸》开篇三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纲领。教育首先是“修道”,而不是知识灌输和职业技能培训,更不是刷题升学。在今天这个工具理性和数字化考核的时代,重温修道的教育思想,回到教之为教的本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郑家栋】何谓法家:儒、法之间与传统“政道”

重提“儒、法之间”,乃是由于在笔者看来,中国社会基本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底层(核心),始终是摇摆于儒、法之间,其他“主义”类言说都是相对表面的。如果儒学阐释当真能够对于当代社会发挥某种功效,那理应是促进社会自由平等,而非只是充当某种权势主义的粉饰或应声虫。

讲座预告|贝淡宁:批评性思考的批评(孔子与胡适的对话)

在孔教授(由贝淡宁扮演)和胡教授(由杰瑞米·拉普利亚(Jeremy Rappleye)教授扮演)的这场对话中,孔先生引用孔子的《论语》段落批评当今时代的教育中过分强调批评性思考。胡先生则基于自由思想的启发进行反驳。

【李景林】教以“养”为先——中国学术与教育之“通”性基础的重建

传统思想学术研究依照西方模式的现代转型,加之长期以来文化上的激进主义思潮,亦使学院学术退居单纯知识性、学科化的一端,而失去了其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和教化的作用。这种社会民间性教化机制的缺失,正是当下分科化体制教育缺乏自身“通”性内涵之种种弊端的原因所在。近年来,学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古典学的学科建构,体现了中···

征稿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学者”论坛

2025年适值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百年,为赓续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等前辈学者的治学精神,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学者”论坛,采取个人汇报、同学互评、专家点评相结合的形式,为海内外博士生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山东大学中国经学研究中心成立,敦和基金会支持

2025年3月15至16日,山东大学中国经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25中国经学论坛在济南召开。会议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大学中国经学研究中心主办,并得到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的支持。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出版单位的领导、专家共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吳笑非】無小人無夷狄辨

朱子云:“今人以為陽不能无隂,中國不能无夷狄,君子不能无小人,故小人不可盡去。觀剛長乃終之言,聖人豈不欲小人之盡去耶?但所以决之者自有道耳。”

【陈方正】记我所知道的中国文化书院

《文化启蒙薪火相传——中国文化书院40年回顾》是一部详尽回顾中国文化书院自1984年成立以来四十年发展历程的纪念文集,汇集了书院创始人、历任院长、导师以及学员等不同身份人士的珍贵回忆,共同勾勒出书院在中国文化现代化、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龚曙光】在渌江书院山长受聘仪式上的讲话

渌江书院是醴陵历史上办学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且唯一留存至今的书院。左宗棠曾在此担任山长,他独特的办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培育了众多杰出人才。2024年12月31日,《潇湘晨报》创始人、中南传媒首任董事长、知名作家、评论家、出版家龚曙光正式受聘担任渌江书院山长,为渌江书院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篇章。醴陵发布现全文刊发···

【夏世华】孔子“能近取譬”的修德方法

“德之不修”是孔子所忧的四事之首,可见修德是孔子思想和生命的根本问题。如何修德?孔子曾揭示许多为仁之方、修德之法,“能近取譬”便是其中一种。它教人慧悟譬喻,发现、推举德行高于自己的人,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格。

【黄燕强】经传正名与经学范式的转型

就经学史研究而论,经传正名是必要的,因为通过正名可以呈现经书系统的变动历程,由此探索经学范式的更新机制及其内在理路。但就经学的赓续和发展而言,增益经目是必要的,因为经书系统的扩大不仅意味着增加了新文本,而且意味着对传承经书的道统谱系及道体内涵的重新诠释,这有助于创构新的经学范式并推动新思想的启蒙。

【刘依平】朱熹《家礼》的理学内核与平民精神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指出了纯粹哲学思考的局限性。然而,在强调“知行合一”的儒家哲学传统中,对宇宙根源、本体及其生成过程的理解,与对良好社会秩序、终极人生价值的追寻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