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受邀参加韩国“儒教文化国际交流日”活动

9月11日至13日,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袁汝旭赴韩国参加“儒教文化国际交流日”活动。本次活动由韩国儒教文化振兴院举办,来自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美国、德国等国家的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回顾儒学交流合作成果,探讨未来发展路径。

李若晖 著《以儒学为方法》出版暨序言、后记

本书对于儒学的研究,重在探索在中国研究中建构自身的方法论。本书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四个维度出发,试图扭转当前儒学研究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努力重建儒学的整全面相。作者指出,社会行为的公共性即为政治,包括政治哲学与政治制度;社会行为的个体性即为道德,包括道德哲学与道德范式。

王林伟 著《心灵的执态:形而上学的分野》出版

自晚清以来,中国学人始终置身于“古今中西之会”的文化处境,却难以就其确切意涵达成共识。本书从形而上学角度切入,提出“人生在世—混然中处”的基础存有论,进而揭示中西道路的分野:西方形而上学的存有论筹划可归纳为“西学四定”——自性定(实体性原则)、能所定(主体性原则)、律则定及当前定,即定性缘起之道;而中国形而上学的存有···

《孔子研究》“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栏目征稿启事

为持续加强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儒学研究,引导学界从新视角、新范式审视儒学,把脉儒学研究新动向、新趋势,拓展办刊思路和视野,凸显办刊风格和特色,《孔子研究》“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栏目现诚挚邀请广大专家学者赐稿。

【范恺歌】邹鲁圣地研修记

博士入读前,由于我走的是儒学专项计划(现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计划),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组织学员前往邹城、曲阜研修,并要求提交一份研修报告。开学后,曾老师问起研修的感受,就将研修报告发给了老师。老师提醒说可以在公众号上推送,又说:“好些地方点到为止,看着不太过瘾,其实可以多写几句。”于是把访曾庙···

诵《孝经》品《孟子》 平邑孟子学堂在千年祠宇传文化薪火

9月14日,平邑县西张庄孟子祠内书香萦绕,孟子研究院平邑孟子学堂国学诵读活动在此举行。学堂师生与热爱传统文化的村民共20余人参与,沉浸式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即将在福建南平举行

2021年3月22日,书记在福建南平朱熹园考察时指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王广禄】挖掘泰州学派思想的当代价值

9月13日,由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与江苏省社科联共同主办的“泰州学派”当代价值与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理论座谈会在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泰州学派的思想精髓、历史贡献与现代意义展开研讨。

虞万里 著《石破天惊:儒家经典文本的重现》出版暨序言

本书为虞万里先生“石经学”相关研究成果的汇编,内容包括利用石经对于《尚书》《诗经》等经典今古文本的考订与复原、二十世纪七朝石经的研究状况、“石经学”之成立与近代大家的石经研究等,体现了当前石经与儒家经典文本研究的最高水平。

齐义虎 著《〈周官〉之制与大一统》曾亦序暨后记

《周礼》原名《周官》,以其来历不明本不在六经之列,西汉时刘歆校书秘府始发掘表彰之,向来被列入古文经学。作者定性正名,论述《周官》乃是一部混杂了历史元素和理想设计的制作之书,并非西周礼制的实录,恢复《周官》本名。继而尝试以今文经学的“大一统”视角解读这部古文经中的政制理想,从疆域格局、官制体系、信仰根基三方面深入···

经史传统 ——2025年中国哲学暑期讲习班

2025年7月21-27日,中山大学哲学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联合主办的“经史传统——2025年中国哲学暑期讲习班”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顺利举办。

叶正林做客赣图大讲堂,深入解析江西书院千年文脉

2025年9月13日下午,江西省图书馆报告厅内迎来了一场文化盛宴,由江西省社联“社科大讲堂”与江西省图书馆“赣图大讲堂”联合举办的系列讲座在此拉开帷幕。

【周耿】为什么“秋天很易使人反省” ——再读梁漱溟《秋意》

《秋意》是梁漱溟20世纪30年代任职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时“在朝会上讲的话”。这篇讲话不长,但梁漱溟对“秋意”的“领略与认识”,“(文学)与哲学相辅而行”,读完让人久念不忘。

【陈代湘】王阳明与罗钦顺的学术论辩

王阳明是明代中期心学巨擘,罗钦顺则是这一时期朱子学的代表人物。容肇祖在《明代思想史》中称罗钦顺为“朱学后劲”,王、罗二人的学术及私交关系颇类似于南宋时期的陆象山与朱子。王阳明与罗钦顺曾围绕格物论、《大学》古本以及朱子晚年定论等问题,以书信形式展开辩论。他们的学术观点相差很大,是明代朱子学与阳明学的一次重要学术交···

【王沁凌】阳明心学工夫论中的动静问题

宋明以来,儒家学者对佛、道资源进行充分吸收,一方面尽可能将内心平静、“胸中无滞碍”的洒脱境界吸收进儒家的心性论和工夫论中,扩大以经世致用为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引进了具体的修养工夫,如静坐、调息等,结合个人的修养实践与反思,以求深化儒家心性论的理论内涵。

【张小琴】为己之学视域下王阳明“共在”思想解读

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学是为了成己,并非出于某种功利目的。心学就是一门为己之学,从确立为己之心,到克己修持,最终成己。成就自我的根据和动力是良知。良知自发地随物感应、无物不照,发用于生活事务。

卢俊豪 著《情感的力量——道德规范性的元情感解释》出版

情感的本质是什么?情感如何影响我们的实践能动性?情感与道德具有怎样的相关性?这些话题在哲学史上曾多次被讨论,但当情感与理性存在冲突时,情感往往会被视为附属的、第二性的。

【平田茂树】宋代科举研究的新可能性 ——研究视角与史料

2025年9月1日下午,一场聚焦宋代科举研究前沿的学术讲座在浙江大学历史学院举行。日本大阪公立大学平田茂树教授受邀,在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举办的“科举与传统中国”系列讲座中,以《宋代科举研究的新可能性——研究视角与史料》为题,带来深度学术分享。

【陈绪波】礼以成人:儒家视野下的生命塑形与德性培养

《礼记·昏义》云:“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冠礼(也就是古代的成人礼)者,成男女之礼也;昏礼者,成夫妇之礼也;丧、祭者,死者、鬼神之礼也。冠、婚、丧、祭之礼,是古人最为重要的人生礼仪,贯穿了人们的一生。“夫礼始于冠”,冠礼是人生礼仪的开始。

【王子剑】儒家之“志”与时代回应

“志”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儒家传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既是成学之本,亦为成人之基,贯穿于知识追求、人格养成与公共实践的全过程。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