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上线

《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8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式发布。

【专访】刘正寅:发端于先秦的华夏,何以演进为超越族际的更高认同?

中国人常以华夏民族自居,又常常以“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作为信条。究竟何谓“华夏”?华夏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又如何演进和上升为超越族际的更高层次的认同?华夏认同的不断升华,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怎样的启示?中新社“东西问”专栏就此独家专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刘正寅,从解析华夏认同中探寻历史的价值。

【周长富】春节蕴含丰厚的先秦文化因子

“百节年为首”,春节对于中国百姓有着特殊的意义。春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春节扎根于中国特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孕育于“以农为本”的社会模式之下,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发展中成为了承载中华儿女丰富精神文化世界的重要节日文化载体。春节文化基因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先···

【刘庆柱】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特质

恩格斯提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易建平从词源角度研究,认为“文明即国家”。“国家”的“物化载体”集中体现在“国民”“国土”及“国民”的“国家认同理念”。

【陈新宇】“仁”是评价法律的重要标准

光绪三十一年三月二十日,奉命修律的伍廷芳、沈家本联衔上奏《删除律例内重法折》,一举废除了沿袭数千年的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和刺字等酷刑重法,这是中国刑罚迈向人道化的关键一步。从比较法的视角上看,意大利启蒙思想家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提出了现代刑法的三大原则即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刑罚人道化,《删除律例内重···

【高建文】上古舆地文献的两大体系

《周易·系辞下》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中国古代地理知识不仅强调实践性,更有着浓厚的观念色彩,而地理学也被视作是王者疆理天下、齐政修教的“化民”之学。在古人诸多指称“地理”的概念中,“舆地”一词包含着“谓天为‘盖’,谓地为‘舆’”的形上内涵和“王朝疆域”的政治内涵,比较能体现古代地理学的这些特点。

《跟着孔子学教子:启动内驱力》公益讲座举办

2月19日,由孔子研究院传承发展部支持、曲阜市新华书店主办的“阅读童年”亲子课堂家长系列课程在新华书店举办。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富荣以《跟着孔子学教子:启动内驱力》为题,与现场的家长分享了教育实践方法与家教心得。

访千年嵩阳书院 感受儒家文化传承

春雪依依,古柏森森,红墙青瓦间传出几句儒家经典的吟诵之声……在22日的“写意中国——探访汉字起源”主题宣传采访中,记者探访了河南登封市区北约二公里处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是日清晨,登封忽降细雪,映衬得整个嵩阳书院愈发肃穆。美景难得,引得游人纷纷驻足欣赏,拍照留念。

【高笑红】在历史的转角遇见王夫之——《发现王夫之:晚清以来的船山升格运动(1864···

在今日大多数人的知识体系中,明末清初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就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人。然而,这一“常识”如何产生并深入人心,是一值得反思的问题。尤其是,相比于顾、黄二位,在明末清初,王夫之其人其学并不出名,为何可与顾、黄齐肩并列?作为义不仕清的明朝遗民,王夫之又缘何在清末被抬进“孔庙”从祀?

【杨晓奇】跟着孔子学做智慧型教师——李如密《孔子教学艺术研究》读感

孔子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教育家,其对弟子的教育教学艺术堪称典范,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和境界。南京师范大学李如密教授所著的《孔子教学艺术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一书,从教学艺术的视角对孔子教学思想展开研究,其视角之新颖、观点之鲜明,不仅填补了孔子教学艺术思想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把教学艺术研究引向了一个新领域,提···

【曹峰】“孔老”还是“老孔”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交响与变奏。

【刘乾阳】天人相分与相合:解读柳宗元思想的一个视角

如果按照传统天人关系的区分的话,柳宗元属于“天人相分”阵营的思想家,但其“相分”却有不彻底性。概而言之,其天人关系论是批判天人感应之“相分”与强调人与自然交融之“相合”的统一,而这也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本身的复杂性。

“功夫哲学”的出场——《儒家功夫哲学论》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3年2月11日,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与上海市儒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从功夫论到功夫哲学——暨《儒家功夫哲学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会议就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倪培民教授的新著《儒家功夫哲学论》(“复旦哲学·中国哲学”丛书,商务印书馆2022年)进行了讨论。来自海内外各地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发言,网上旁听者···

【梁晓颖】《诗经》中“兔”的文学书写

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兔”很早就进入了周人的歌咏中。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305首,其中含有大量动植物意象,涉及草木鸟兽虫鱼250篇,占所有诗篇的82%,其中植物143种,动物109种。“兔”出现在5首诗中,“兔”字被提了13次。

和孔夫子“微信聊天”,孔子博物馆火了

2月17日至1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山东省委网信办、新华网主办,山东广播电视台承办的文化“两创”网络主题宣传首站行进式采访走进济宁,通过全媒体视角、可视化呈现,深入挖掘山东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立起新时代山东“文化泰山”的生动实践。

【王绪琴】致良知与收敛身心——李洪卫《王阳明身心哲学研究》读感

我与李洪卫先生相识有时,亦师亦友,我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颇为相契,并有幸多得他的提点。其著《王阳明身心哲学研究——基于身心整体的生命养成》(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9月版)从提出选题到出版历时18年,其中凝结了他近20年来的思想精华。书中议题虽立足于阳明心学,却关涉广泛。

【程乐松】从哲学史出发的中国哲学

“述而不作”是孔子对自身思想实践的基本定位,背后既有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又体现了古代中国思想建构中的“普遍主义”特色。“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期许并不是一种保守主义,而是一个为持续的哲学思考奠定合法性的信念。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解中,会将“道”与“术”混淆起来,“道”的超然性和超越性建立在其始终不能被完全掌握的晦暗基础上···

【娄林】作为开端的《论语》与《论语》的开端

孔子一生的政治生活,大抵可以说是失意栖遑的。不过,孔子失意之后的“退”,却开启了另一个更加恒久的开端。在距离四十不惑不远的年纪上,孔子从齐国返回鲁国,开始“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晚年自卫反鲁,“退而修《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说苑》)。孔子以自己所修的典籍教授弟子,而《论语···

【徐梓】《中国科举通史》的“通史”特色

刘家和先生在《论通史》一文中,阐明了中西史学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中西方对于“通史”态度的迥然异趣。

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高端论坛暨《三礼学通史》专家评鉴会举行

2月6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高端论坛暨《三礼学通史》专家评鉴会”以线上方式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