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治平】子家驹定律:人皆柔顺于“委食”——公羊学语境下昭公流亡的政治哲学分析

昭公、季平子君大夫之间的博弈不只是“民为邦本”政治哲学底线要求在春秋学语境中的一次生动演绎,还交织着君臣一伦形式与实质、“得名”与“得民”的对冲和较量。昭公是君,但已名存实亡,徒有礼制形式的合法性。而季氏大夫攥权,虽非礼却因有政绩而能够获得民众支持,具有实质的合法性。昭公之失是他在任期间始终没能名副其实地履行国君职···

【温厉】老师演讲被轰下台,我们今天还要不要讲“师道尊严”

但一件事情的处理,并不能仅仅以舆情为判准,审慎地理清某一事件应当依据的“正义”原则,依此“正义”原则处理具体事件,营造怎样的社会氛围很重要。在我看来,这件事本身不大,但背后所体现的“师道尊严”,兹事体大。“师道尊严”,需要为师者的自尊、自重,也需要社会环境对于为师者的自尊、自重的护持。否则,我们将继续承受“师道尊严”被···

儒家网敬挽刘海波先生

雄风再鼓初,堪可千秋继屈贾;大节孤鸣久,当由海内惜英雄。

【郑家栋】牟宗三 ▪ 海德格尔 ▪ 传统儒家

海德格尔哲学与牟宗三思想体现了针对“现代性”所蕴含之内在分裂的两种迥异的回应方式:生存论的与“超越的唯心论”的。“偶读”海德格尔影响到牟先生的康德诠释,不过此种影响却刺激他更为坚定而彻底地对于儒家思想做出某种绝对唯心论的阐释。显然,在他看来,海德格尔一类的“无本之论”与其说是回应了不如说是凸显出“现代性”所蕴含的内在分···

讣闻|刘海波先生逝世

刘海波先生对儒家传统保持着兴趣与认同,强调延安与莫斯科的分离,提出了先进性团体政治和“延安体系”的理论,认为中华民族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气质对儒家优良传统有所吸收,明确提出“马克思诸子化”和以古典心智重新发现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林素娟 著《象征与体物:先秦两汉礼仪中的修身与教化观》出版暨自序

本书在自然与身体感受性的脉络下,思考礼仪中的象征在修身及教化中所扮演的关键地位。本书溯源到文化源头的先秦、两汉时期,说明自然节气如何影响身体经验,在对天道的体察中,从而形构物的象征与身体隐喻。

【许石林】“作”,真是个坏东西

山西方言民歌《人在外面心在家》,山西歌唱家陈有平的演唱我很熟悉,非常好听、动人。

礼学家陈戍国先生学术生平座谈会在岳麓书院召开

我国著名礼学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戍国先生于2023年1月7日凌晨因病辞世,享年77岁。2月11日,陈戍国先生学术生平座谈会在岳麓书院举行。座谈会由岳麓书院会同陈先生生前曾工作过的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岳麓书社、湖南博物院共同主办,石头记读书社倡议发起。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主持会议。

【干春松】中国哲学的深度发掘者和当代思想的融会创新者 ——汤一介哲学思想及其贡···

1927年2月16日,汤一介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汤霖是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进士,父亲汤用彤是近现代中国哲学界融会中西并精通中文和梵文的学术大师之一,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47年,汤一介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正式开始哲学修习。

【魏耀武】校勘工作中的“小疵”与“大体”

《韩非子》云:古之全大体者,不吹毛而求小疵。后世之人常把“求小疵”与“全大体”对立,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小疵”与“大体”作为关系和范畴,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它们也存在于古籍校勘工作中。对于校勘工作而言,“求小疵”乃职事所在,无可厚非,其与“全大体”相辅相成,本无抵牾。不过在实际校勘工作中,由于简化或悖离校勘的本义,确···

【王锟】宋濂学术身份之勘定与还原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生活于元明革鼎之际。他前半生处于山林民间,后半生居于台阁要职,达至立德、立言、立功之“三不朽”,彪炳史册。同时期名士,学问与功业均隆盛者,莫如宋濂。然而,在中国思想史上,宋濂的学术身份归属颇有争讼:即宋濂是文人还是儒者?宋濂是陆学还是朱学?宋濂是否为佞佛崇道者?围···

【梁世和】“下学而上达”:孔子生命境界的展开

孔子感叹没有人了解自己,并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于此提出一个重要命题:下学而上达。孔安国注曰:“下学人事,上知天命”;皇侃疏曰:“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何晏注曰:“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故曰惟天知己。”(程树德《论语集释》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20页)对于别人不了解···

【宋瞳】从顾炎武看明清儒学思想变革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发展历程中,儒学可谓贯穿始终,连绵不绝。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就成为历代王朝尊奉的官方学说,发展至宋代,由汉代注重解释字词语意的章句之学,转化为具有哲学思辨色彩,注重阐发文字背后义理的“理学”,历宋元明三代五百年不衰。但明清易代不到数十年间,学风突变,出现了“对理学,特别是对其代表人物朱熹的激烈批评···

【专访】王中江:中华文明中,为什么是“民心”成为政治正当性的基础?

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没有中断过的古文明,这与其根性特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曰:“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今天的中国则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专访】姚洋:贤能体制与中国经济增长有何关系?

“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尚书》记载的上古微言,勾勒出中国贤能政治传统的框架,深深融入中国的制度血脉、社会理念与民族精神。

【专访】谢茂松:自强不息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精神?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特别提到“自强不息”这一精神品格。这四个字被不少中国高校写入校训,也被很多人视为人生座右铭。中国人为何如此看重自强不息精神?它与从未断绝的中华文明有哪些内在联系?如今有哪些新的时代内涵?

船山责我开生面——2023年船山文化科普开局工作报告会举行

2月9日,春寒料峭,冷雨骤歇。为纪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大者、伟大的思想家王船山先生逝世331周年,由衡阳县社科联、船山研学基地总部、船山总会组织,曲兰镇政府、曲兰学区大力支持,船山文化专家、船山总会班子成员及船山研学志愿者代表一行十余人来到曲兰圣境、大罗山船山先生墓庐,祭拜船山先生。

【龙倩】明代蒙书《明心宝鉴》主要讲什么

中国历来重视童蒙教育,故蒙书也甚为发达丰富。依内容而言,有积字成篇、或韵或否的识字类蒙书,有兼顾知识、以广见闻的知识类蒙书,有以训诫为主、以求养正的德行类蒙书。其中德行类蒙书多采撷经史子集中历代先贤有关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嘉言懿行以为学子楷模,比较官方的多以儒家为主,而民间蒙书则兼及佛道,糅合三教,且加入甚多···

【刘强】中华孝道与爱的教育

傅斯年曾经发表过一个观点。他说:“想知道中国家族的情形,只有画个猪圈。”(《万恶之原》)鲁迅也说父子之间没有什么恩:“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些话听起来很深刻,其实流弊很大。因为它仅仅是一个基于生物学意义上的事实判断,而···

【李少君】从“人民诗人”杜甫看诗歌主体性

主体性概念是一个现代概念,自康德强调之后,成为西方启蒙主义的一个重要话题。康德认为人因具理性而成为主体,理性和自由是现代两大基本价值,人之自由能动性越来越被推崇,人越来越强调个人的独特价值。根据主体性观点,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设计自己的独特生活,规划自己的人生,决定自己的未来,自我发现,自我寻找,自我实现,这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