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游学、科举、仕宦的需要,北宋士人长期远离家人及乡里,从而无法履行他们神圣的家庭职责:对父母尽孝。可以说,很多士人实质上成为“不孝之子”。本书则将北宋士大夫群体追求世俗抱负与履行家庭责任之间的紧张关系置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核心。在考察了2000多部墓志铭和大量其他官方或私人写作后,本书发现,北宋士人面临的上述困境,···
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文献承载的是中华古圣先王之道,是揭开中华上古文明之谜的一把钥匙。人们研读儒家经典文献、解读古圣先王思想,核心要义是要获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智慧。
今天是立春。二十四节气的又一个轮回开启。我常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发明,其中所蕴含的“数”“节”“气”等理念,恰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实际上乃是中国人“追求合乎天道的生活”的一种反应。
一年前的今天,立春之日,北京冬奥会拉开序幕。开幕式上,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为序进行倒计时,无疑惊艳了世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年后的今天,2023年2月4日,又逢立春节气,变化的是光阴与容颜,而不变的,仍然是春回大地时给世间万物带来的生机和希望。
《中国研究生》杂志来函,希望我能对研究生朋友谈一点儿学习中国文化原典的建议。蓦然之间,思绪竟回到自己的读书时代。虽然自己所得尚浅,而且从业越久,越是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之叹,但还是有不少甘苦之言,可以和有志继续从事此道的年轻朋友分享。
颜景松,男,汉族,1925年8月生,山东滕县(今滕州市)人,新乡学院教授,中共党员。12岁便跟随祖父楸园先生颜蕙山(字兰亭,1877—1955)于私塾学习经典、书法、太极等,系统接受国学文化熏陶,谦称“楸园后人”。
佛道两家皆有所蔽。其一是蔽于天而不知人,有得乎天,但为天道所蔽而不明人道;其二是蔽于坤而不知乾。
从礼俗到礼仪,再到礼义,春节各种节庆习俗,集聚着礼乐文化的精神。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学术、梳理学术发展脉络的传统,从先秦诸子论学,到《史记》创设《儒林列传》《汉书》创立《艺文志》,延至明清,历代皆不乏名贤对前代或当代学术作“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工作。到了清初,浙东学者黄宗羲终于独树一帜,撰成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专著《明儒学案》,此书依学术源流,“支分派别,条理粲然。其于···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民族与国家者,皆人类文化之产物也。”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绝的古老文明,中国的政治观念、政治制度等政治文化是在中华文化的基调下诞生、发展、演变的,同时也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西方的政治思想、体制相比,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体现了其鲜明的特色,不但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
2月8日,以“绍续家风学家训,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2023年癸卯年元宵钱王祭”在浙江杭州钱王祠举行。
2015年,安徽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楚简(简称安大简),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孔子语录,书法极其精美。经整理研究发现此篇共有13支完简,除一条开头为“康子使人问政于仲尼”外,其他简文均以“仲尼曰”起始,故将简本篇名定为《仲尼曰》。简本共收录有25条孔子语录:见于今本《论语》者有8条,见于《论语》前十篇的是《里仁》《公冶长》《雍···
在中国诗学史上,“诗言志”与“诗缘情”是影响很大且关联密切的两个诗学命题。如果说“诗言志”是一个《诗》学阐释命题,那么“诗缘情”更多是一个诗歌创作命题,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志”与“情”、“言”与“缘”上,同时也表现在“《诗》”与“诗”之间。本文通过对这三个方面差异的分析,呈现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发展演变过程及丰富···
中国古代天文学,滥觞自远古。《周易》经传中含有丰富的天文历法内容,易与历的交融,呈现出极具特色的建构形态,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思想,直至当代,仍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深刻的启发意义。从《史记·天官书》可以看出,冬至、立春这两个节气,具有天文历法的特别重要的意义。“冬至”可作为“二至”“二分”的代表,“立春”可作为“四立”的···
“格言”一词最早出自何典,有学者认为:“‘格言’二字不见于经,其见于传记者,最早为三国时崔琰《谏世子丕书》有云:‘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训’。”(孟森:《格言联璧·序》,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325页)说“格言”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失之过晚。翻检史籍可知,“格言”一词最早见于《逸周书》(凡二处),皆与周公有关。
圣人与天道为一,这是明确的。首要的,他们皆为“诚者”以至“至诚者”,像孔子所说,“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其实,孟子也讲,“是故诚者,天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朱子以为,“诚者,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天道之本然也”。
《楚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寄寓了屈原爱国忧民、追求美政的价值理想与遭谗被逐的人生际遇,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名臣硕儒为之流连彷徨、感时伤怀。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为什么对《楚辞》情有独钟,晚年花了大量的时间为之作注?朱熹为什么会成为屈原的千古知音?以经典为媒介,朱子与屈子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这是古代多数士人的梦想,陈献章亦莫能外。成化二年(1466年)秋天,在朋友的鼓励和推荐下,三十九岁的他再度离乡,赴京赶考。而这次他曾因诗一夜成名,博得士人赞誉和追随,成为其有生以来少有的辉煌之时。
山西运城因处黄河之东古称河东,缘盐运司驻扎于此管理盐池而名运城。运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教育发达。名将关羽、诗人王勃、文学家柳宗元、史学家司马光、剧作家关汉卿、理学家薛瑄、“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等即是这一方沃土的重要代表人物。运城西北十里的河东书院是明清时期山西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河东书院由巡盐御史创办,环境···
儒家网二十四节气卡(系列之三),儒家网出品,孔许许书篆,谌衡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