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教授直播连线,带领读者品读《礼乐中国》

近日,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百家讲坛》名师彭林举行了一场直播连线,带领读者品读自己的作品《礼乐中国》,体会博大精深的礼乐文化。

【张恒】从“本末”到“体用”:理学与传统哲学思维之变

经过佛教的探索与实践,“体用”思维在唐宋之际已非常成熟。当宋儒出来复兴儒学、开创新的哲学范式时,他们已能熟稔地把握传统“本末”思维的理论困难和当时“体用”思维的致思取向。尤其是作为理学开拓者、奠基者的“北宋五子”,都自觉不自觉地对“体用”思维作了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探索与运用。

【王木林】王阳明理欲之辨探微

宋至明中叶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化与成熟时期。理学伦理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了玄学、佛学和道教的思辨特点与修养方法,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全面总结。其中,天理人欲之辨是宋明理学的重要问题,贯穿于理学的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之中。以往的阳明心学研究虽有关注到阳明的理欲之辨,但大都将其纳入程朱印合处谈,未能揭示···

【冯哲】儒家怎么看待此时疫情?

疫情在中国历史看来,不过就是瘟疫,也从不曾欠缺良药名方。但因为此次疫情拖延时日甚长,到了今天,疫情似已引起了社会普遍的不安,作为一名儒者,当以何种态度面对疫情?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二十三期开讲

2022年12月10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23期举行。本期由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孟子研究院文博馆员刘奎担任主讲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陈岳担任与谈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孟子···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二十二期开讲

2022年12月3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22期举行。本期由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孟子研究院文博馆员刘奎担任主讲人,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孔子研究院礼乐文明中心副秘书长房伟担任与谈人,山东大学儒学···

【高小强】圣人之知与能(上)

据说,“孟子亲受业于子思”,或者,如《史记》“受业子思之门人”,无论如何都可以说孟子乃子思的传人。而据朱子,子思承继曾子,曾子受传于孔子。“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案即《中庸》),以诏后之学者”。“

【文斗】孙应鳌:名高北斗 望重东山

孙应鳌(1527—1584),字山甫,号淮海,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贵州清平卫(今凯里)人,先祖原籍南直隶如皋。1553年癸丑科进士,选庶吉士,后官至工部尚书。卒后列孔庙乡贤祠,谥文恭。万历名臣郭子章撰联语赞之曰:“讲幄近龙颜,祭酒名高北斗;征车驰凤诰,尚书望重东山。”

【孟琢】秦汉小学字书的历史沿革与文化精神

中国历史上有悠久的识字教育与“书同文”的传统,先秦两汉的小学字书正是这一传统的产物。小学本为初等教育之称,因其以识字与“六书”为主要教学内容,故汉人亦称文字学为小学。历史上最早的字书当为西周中晚期的《史籀篇》,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所作,以大篆书写,为四言韵语,共十五篇。

【曾亦】《春秋》为“刑书”——兼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问题

关于孔子《春秋》的性质,古人或以为“经”,或视作“史”。本文立足于汉人视《春秋》为“刑书”的立场,重新审视《春秋》作为“经”的性质。文章认为,《春秋》所以成为“刑书”,实在于孔子曾有得君行道乃至得国自王的本志,而《春秋》不过是孔子用以治世之书,即作为“一王之法”而已。后儒深讳斯旨,遂抑孔子为“素王”,以为孔子不过假《春秋》···

【张浩 张洋】「自诚明」与「自明诚」——论张载「天人合一」人生境界的两种不同工···

在实现「天人合一」人生境界过程中两种不同工夫路径各自有其工夫侧重、工夫次第以及工夫内涵。就前者而言,其工夫侧重于「尽性」,工夫次第是先尽性以至于穷理,工夫内涵主要是率性、体道及诚身;由这一工夫路径成圣的典范人物是「性美生知」之舜,一般人物则有「向学慢」之偏失,所以仍需「穷理」工夫。就后者而言,其工夫侧重在「穷···

【孙磊】《春秋》“大一统”与国家秩序建构——以西汉国家治理为中心

一方面,“大一统”学说塑造了西汉国家秩序的神圣根基,董仲舒提出孔子作春秋,王者受命于天和阴阳灾异说,接续传承古典“天道宪法”,以道统制约治统;另一方面,以“通三统”寻求“大一统”,董仲舒以尊天道的王道为本,通过对历史上的制度进行损益,将王道的精神渗入政治与社会,从而为汉立法。

【曾亦】《公羊》学与中国传统政治的重新反思 ——以《春秋》中「微言大义」的讨论···

清中叶以后,随着《公羊》学的再度复兴,刘逢禄借助微言与大义的区分以判分《春秋》三传优劣,开始赋予二者以明确的内涵,而且,此种区分导致了清代今文意识的觉醒,并推动了晚清今古学之间的壁垒和纷争。至康有为,更是将「孔子改制」视为《春秋》的「第一微言」,并成为其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从而对于传统政治的变革及近代中国的转···

【周远】高校现代书院制在探索中成型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对于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而言,“书院”绝不仅是优秀教育传统的发轫,更是新时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现代高校书院制的建立可追溯至2005年,以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为代表的“先锋队”开始自发探索。

【杨朝明】如何以国学铺染民族文化底色?

国学是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国人应对国史与文化怀有温情和敬意。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就要复兴国学,从历史深处寻找民族精神基因,从民族基因深耕精神家园,温古鉴今,探寻传统元素的转化与新生。作为一个伟大文明的存在,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孔子儒学代表了文化的样态与气质,使中华民族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今天我们应寻···

第16届东亚实学国际高峰论坛在韩国举行

12月15日至16日,由韩国实学学会主办的第16届东亚实学国际高峰论坛暨磻溪柳馨远诞辰400周年纪念在韩国首尔和全罗北道扶安郡举办。

【曹胜高】《诗经》的礼义、乐义、诗义与经义

《诗经》所载乐歌,本为两周礼仪的用乐与歌舞的歌词,要对其诗义进行清晰的解读,需要回到历史现场,结合两周礼乐制度,从礼义、乐义对其施用场景进行还原,方才能够理解诗之本义。受长期的经学阐释遮蔽,《诗经》中诸多诗篇的礼义、乐义被曲解,这就需要跳出传统的经学解读,从文字训诂、礼乐制度、历史事件等角度对其进行诗义重诂。

【张涛】关于《周易》学派归属问题的新认识

长期以来,关于《周易》文本形成及其学派归属等问题,学术界多有分歧,尤其是关于《易传》的学派属性,更是天水违行,颇有争议,或延续汉唐之说,将《易传》作为反映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或强调《易传》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是道家,包括老庄学派和黄老学派。

投票|2022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调查

如果你对传统文化有所关注,或者注意到传统文化跟当下的关系,或者有感于最近十年来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态势,请你抽出一点点时间,接受这份问卷调查。

【秦际明】文明共识与近代经学观念兴替

清末民初士人之所以接受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论及其历史观,与儒家自身的教化观念有内在联系,但儒家对道与法有自身的判断,西方之道、西方之法与中国之道、中国之法是何关系需要我们对中西文明史作更充分的观察。经学作为在世界观、价值观及社会秩序建构等方面的基本共识,既有时代性的思想文化与制度内容,也有超越于时代而体现中华文···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