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鹏 著《王道的追寻:二程政治哲学研究》出版

该著以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的王道思想作为核心范畴和基本线索,通过分析二程理学王道思想产生的原因、脉络和基本内涵,重点对理学王道论的形上依据、理学王道论的价值标准、理学王道论的实现机制等内容加以阐述和分析,重估理学王道论在构建政治秩序中发挥的历史作用,彰显理学王道论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许家星】道之辩——以船山对双峰《学》《庸》解的评议为中心

船山对双峰的批判解析上溯朱子及元代朱子学,体现了对朱子后学思想的重视与吸收,显示出双峰对船山思想的积极影响,表明船山学同样建立在层累式诠释朱子《四书》思想的基础上,而具有浓厚的朱子学底色。研究补充了对《读四书大全说》核心内容朱子后学之评的不足,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船山学,把握朱子学传承发展的思想脉络。

【陈嘉许】经书避免历史化的三种途径

经在成书过程中,尽量避免了历史化,以确保其义理最大程度的跨时空通用性,或者说确保流传得尽量广、远。由于这个缘故,经有超越于史、区别于史的特点。

【黄玉顺】《易经》“天”“帝”超越意义的诠释

《易经》之“天”是至上神,即超凡存在者。《易经》之“帝”亦然,与“天”同义,同位同格。《易经》“天”“帝”不仅是至上神,而且是唯一神。《易经》蓍筮不是超凡的,而是超验的,即人的一种超越经验世界而通达超凡者的努力。《易经》的超越观念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肯定帝王的超验性、神圣性,另一方面又解构帝王的超验性,否定帝王的神圣···

【廖可斌】多维视角下的中国古代社会“礼法共治”模式

中国古代“礼法共治”思想的形成,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大一统政治体制建立、宗教的社会功能偏弱、信奉人性善理论等有关。挖掘中国古代“礼法共治”模式中的合理成分,有助于在当代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加强个人心灵自治、家庭自治、地方自治、社会自治的功能,完善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贾泉林】章太炎晚年儒学诠释的三种面向

章太炎晚年“粹然成为儒宗”,积极提倡儒家“修己治人”之学,其对儒家“修己治人”之学的诠释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具体可以总结为三种面向:一是历史的面向,即从奠定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角度,肯定儒家“修己治人”之学的历史合法性;一是世界的面向,即在中外文化、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中,确认儒家“修己治人”之学构成了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核心···

【邓秉元】易象与时间——关于易象学的论纲

本文首先基于相论视角,区分了人类知识体系中几种对现象的代表性理解,并分别从熊十力、海德格尔两条线索追问出德性易象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进而通过《周易》卦序的诠解揭示出易象学的基本内涵,以及易象学对传统中国学术的奠基意义。论文最后从易象学角度初步探讨了时间的意义以及历史本身的先天结构,并对黑格尔、马克思、胡塞尔历史···

【杨泽波】再议“善相” ——对一种学术批评的回应之三

道德之心创生道德存有,本质是以道德之心影响天地万物,既如此,其对象即已经脱离了“物之在其自己”的身份,无论如何不能称为“物自身”。天地万物受到道德之心的影响便有了道德之相,这种道德之相即为“善相”,与之相应,两层存有应是“善相”的存有和“识相”的存有,而不应是“物自身”的存有和“现相”的存有。

【韩星】《西汉德运考——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史》序

李培健是我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工作时带的中国文化史方向硕士研究生,他为人诚挚,做事踏实,学习刻苦,具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是个做学问的料。

李润和 主编《韩国的儒学受容及其试论性展开》出版

本书以韩国的儒学受容及其史论性展开为主题,主要论述了儒学传统的受容和展开。上部“儒学传统受容和展开”共收录了九篇论文,下部“儒学传统的史论性展开”也收录了九篇论文,对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将具有一定的借鉴性意义。

于薇 著《徙封——西周封国政治地理的结构—过程》出版暨后记、序言

徙封是指诸侯国在始封之后受天子之命移徙。本书收集、整理与西周封国相关的文献、考古、古文字资料与研究成果,在对130多个封国进行通盘梳理的基础上,展开西周徙封问题研究。全书从地理变迁和封国秩序两个角度入手,考察西周封国分布的阶段性变化,分析分封制时代血缘与地缘的复杂关系;通过分区、分期的方法,把握王朝政治疆域内各···

黎汉基 著《<穀梁>政治伦理探微——以“贤”的判断为中心》出版

“六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也是推动当代社会文化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资源之一,所以值得深入研究。本书选取《穀梁》中有关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几个核心问题,如死义、复仇、慎让等,通过经典诠释的方法,以文本的深入解读,不同文本的对比和义理的细致阐发,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意识的相关内容的形成和历史演变···

葛艾儒 著《张载的思想》出版

哲学泰斗张岱年的西方弟子葛艾儒全面重构张载自成一体的气本论思想,还原一代大儒理学奠基人的历史地位

张聪 著、刘云军 译《家庭·乡里·朝堂:北宋士人与孝道》出版暨前言、后记

因为游学、科举、仕宦的需要,北宋士人长期远离家人及乡里,从而无法履行他们神圣的家庭职责:对父母尽孝。可以说,很多士人实质上成为“不孝之子”。本书则将北宋士大夫群体追求世俗抱负与履行家庭责任之间的紧张关系置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核心。在考察了2000多部墓志铭和大量其他官方或私人写作后,本书发现,北宋士人面临的上述困境,···

魏衍华 著《阙里论学:经典·思想·社会》出版

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文献承载的是中华古圣先王之道,是揭开中华上古文明之谜的一把钥匙。人们研读儒家经典文献、解读古圣先王思想,核心要义是要获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智慧。

【宋立林】站在春天的入口处,勇毅前行

今天是立春。二十四节气的又一个轮回开启。我常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发明,其中所蕴含的“数”“节”“气”等理念,恰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实际上乃是中国人“追求合乎天道的生活”的一种反应。

【房伟】立春:生机与希望

一年前的今天,立春之日,北京冬奥会拉开序幕。开幕式上,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为序进行倒计时,无疑惊艳了世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年后的今天,2023年2月4日,又逢立春节气,变化的是光阴与容颜,而不变的,仍然是春回大地时给世间万物带来的生机和希望。

【邓秉元】要相信经典会给我们以力量

《中国研究生》杂志来函,希望我能对研究生朋友谈一点儿学习中国文化原典的建议。蓦然之间,思绪竟回到自己的读书时代。虽然自己所得尚浅,而且从业越久,越是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之叹,但还是有不少甘苦之言,可以和有志继续从事此道的年轻朋友分享。

慎终追远,薪火相传 ——颜景松先生线上追思会纪实

颜景松,男,汉族,1925年8月生,山东滕县(今滕州市)人,新乡学院教授,中共党员。12岁便跟随祖父楸园先生颜蕙山(字兰亭,1877—1955)于私塾学习经典、书法、太极等,系统接受国学文化熏陶,谦称“楸园后人”。

【余东海】儒眼金睛论佛道——东海微言集

佛道两家皆有所蔽。其一是蔽于天而不知人,有得乎天,但为天道所蔽而不明人道;其二是蔽于坤而不知乾。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