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朱永新:大学书院制的实践路径与方法

近日,为总结和反思近十年大学书院制的经验与不足,推进古代书院传统与当代大学教育改革发展相融合,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系列活动中,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凤凰网特策划组织“守正创新:书院传统与新时代大学教育”高峰论坛。特邀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先生主讲高峰论···

【蒙曼】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中华诗歌怎样塑造了中国人共同的···

1900年,敦煌藏经石室打开。就像藏有绝世武功秘笈的暗室被开启一样,无数珍贵的文献重见天日,其中包括大量的唐代诗歌写本。这里不乏鼎鼎大名的诗人的作品,包括刘希夷、陈子昂、孟浩然、李白、高适、岑参、白居易,等等。

生生哲学为哲学创新注入思想资源

“生生”是中华文明所蕴含的独特哲学智慧。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关于“生生”观念及相关问题展开的阐发与争鸣,不仅激发了中西哲学思想的深层次对话,更为开拓中国哲学当代进路注入了思想活力。11月26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等机构主办的首届生生哲学高端论坛在线举行。与会学者关于哲学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等论题的探···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成果发布

25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中西书局与“学堂在线”合作,以线上方式开启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成果发布会的全球直播。

无锡国专纪念馆开馆 五个主题篇章讲述不凡历史

4日,无锡国专纪念馆在无锡市梁溪区学前街38号大桥中学南门旁举行开馆仪式。该纪念馆的展陈设计保留了原文保建筑风貌,分为外场与内场两个部分。其中,内场由五个主题篇章构成,讲述了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简称“无锡国专”)不凡的历史。

【许石林】越来越欣赏广东人的性格

读《人民政协报》11月29日刊叶小文先生文章《何以中国,其命维新》,这篇文章写得好。

【庆喜】共学《论语》札记事天立命之学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陈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家训家规是一种以家庭为范围的教育形式,古已有之。中国历史上以家训为名的著述在南北朝已经出现,后来绵延不断,直至晚清民国,是我国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桑兵 肖永明 主编《经学与经学史的联系及分别》出版

经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是皇权帝制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学术的主导,经学研究曾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学问。在经学退出历史舞台中心百余年后的今天,经学与经学史领域的许多问题仍然有待探讨,经学对于构建中国文化新形态的重要意义也得以凸显。本书作为“经学与经学史工作坊”第一期的成果结集,展示了多位学者关于近代经学与经学史的联系及分别所···

【张明】王阳明裔孙在贵阳

偶然得知1949年贵大有王姓毕业生是王阳明裔孙,不禁十分好奇,于是搜考清末贵州文化名人资料,果然发现晚清“西南巨儒”郑珍、莫友芝的交友圈中,有来自浙江山阴的王姓父子。他们在晚清贵州政界和学界十分活跃,捐赠阳明遗像,重刻珍稀古籍,在贵州掀起一股王学热潮。他们在贵州活动的时间,由道光年间延续到光绪年间,前后长达40余年。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二十一期开讲

2022年11月26日下午,由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21期举行。

【武道房】《毛诗大序》与中华诗学传统

《毛诗大序》,是汉代毛苌所授《诗经》中的一篇诗学理论文章,其作者一说为孔子的弟子子夏,一说为汉人卫宏。

【陈放】“文胜质则史”意蕴新探

在中国古代史学和经学发展进程中,“文胜质则史”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尤其是关于何为“文”,何为“史”,历代学者进行了许多注解和讨论,其中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史”的确切含义及其深层蕴涵。尽管如此,研究者尚未就“文”“史”两个概念的确切含义和深层意蕴达成一致看法,关于“文胜质则史”的理解和阐释方面,也仍有继续探析的必要。

张锦少 著《清代三家〈诗〉学新论》出版暨后记

清代经学实绩超迈前代,亡佚不传的两汉鲁、齐、韩三家《诗》学亦以辑佚考据的形式得以复兴,名著涌现。

“构建高校书院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圆桌对话线上举办

近日,为总结近十年来大学书院制建设发展经验,推进古代书院传统与当代大学教育改革发展相融合,在“致敬国学: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系列活动中,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凤凰网近期特策划组织了“守正创新:书院传统与新时代大学教育”高峰论坛,主要活动有主旨演讲、圆桌对话、主题会讲等。

【薛体伟】万松书院:为何被称作“梁祝书院”

“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人间天堂”杭州,西子湖畔,幽静秀美的万松岭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书院,这就是孔氏南宗阵地、阳明学说重镇——万松书院。万松书院是杭州创办较早、规模较大的书院,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清朝大学者齐召南等曾在此讲学,“随园诗人”袁枚曾在此就读。

【徐仪明】正确认识王船山自然哲学思想

王夫之的学问之广博,思想之精深,体系之庞大,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许多著名学者都给予他高度的评价。如冯天瑜教授在《明清文化史札记》中指出:“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看问题,17世纪的笛卡尔和王夫之同为‘运动守恒’论的先驱,而王夫之还是‘物质不灭’论的先驱。在‘运动守恒’论的阐述上,王夫之也比笛卡尔更为完备和深刻。

【刘溪】明末清初儒家自然哲学的转向

伴随着儒学发展过程中的多次转折与演变,儒家自然哲学思想也发生着相应变化。而在这些变化当中,被称为“天崩地裂”的明末清初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儒家自然哲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形:心学衰颓、明清易代、西学东传。西方自然哲学的传入,同儒学内部的自我更新,如“崇实”的价值转向、“格物致知”论的发展···

【王明迪】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生命共同体”理念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基本关系之一。从人类出现时起,人就在与自然的交互中生存、生活,并在这种交互中认识自我与世界,逐渐形成了关于人、自然以及二者关系问题的观念与思想。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儒家和道家都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生命共同体”。大体来说,可归纳为三个维···

纪念“世界哲学日”专题讲座《 家与哲学》

2022年11月17日,在“世界哲学日”到来之际,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邀请四川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李景林教授作《家与哲学—中国哲学“家”的意象及其形上学义蕴》的专题讲座。讲座于11月17日19:00-21:00经“腾讯会议”平台全网直播,我校师生及网上其他听众300人参与听讲。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