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有】先秦吉礼中的漆器藏礼现象考论

先秦社会器以藏礼,漆器如同青铜礼器一样是时人表达礼差的物化载体。饮食器具、舞乐器具、弓矢、冕冠与车舆等髹漆器物内化了通鬼神、禳灾异、别尊卑、昭名分、辨等威等礼仪内涵,蕴含着尊卑性、通神性、权威性、等级性等礼意特性。因此,以吉礼为中心研究漆器藏礼现象对重新探讨先秦礼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姚中秋】文翁兴学与文教国家之构建

春秋后期,治、教二分,并分头演化:孔子构建文教,各国竞争造就官僚制国家。汉立国之后,儒家士人曾致力于推动两者之合一,但在当时权力和意识形态的约束下,接连遭遇挫折。文翁作为接受过五经教育而入仕之早期士大夫,凭借其志于道的精神担当和政治主动性、创造性,绕开阻力较大的中央,在相对僻远的蜀郡进行地方制度创新,兴办公立···

【吴钩】人口与国运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战国时期的人口峰值在4500万以内,从战国到西汉,由于列国争霸、秦灭六国、秦末战乱,人口锐减,但经西汉的休养生息,人口增长至6000万以上,东汉的人口峰值差不多也是这个水平。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人口高峰期。这个时期,也是中国传统农业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型期,铁器开始广泛应用,域外农作物通过···

【黄玉顺】孟荀整合与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

今天应当怎样对待孟荀?这是儒学复兴的一个重大课题。孟荀思想本身具有复杂性乃至矛盾性;并且它们向来就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社会形态的转换而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塑造和利用的,其影响力也随之而消长。

【殷慧 寻梦依】宋代礼制变化与理学兴起

宋代礼制的变化与理学的兴起、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祀高禖这一礼仪活动自古以来需要男女共同参与,而宋代高禖礼中出现的男女分祭现象,使皇后不再能出宫门行礼。综观其他的赵宋皇家礼典和礼制,出现的诸多变化,很明显受宋代礼治格局的影响,表现出重内外之别、强调闺门之礼的特点。

【黄勇】道德实在论:朱熹美德伦理学的进路

在元伦理学中,特别是在道德本体论问题上,存在着道德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前。实在论者承认(1)道德命题有真假,而且至少其中有些是真的;(2)其真假取决于客观存在的道德事实或道德性质。反实在论者都否认(2),有的还否认(1),而对(1)的否定又可采取两种形式,要么根本否认有道德命题存在,要么承认有道德命题存在,但否认···

【李友广】性朴欲趋恶论:荀子人性论新说

作为当下学界的研究热点,学者对荀子人性论的研究呈方兴未艾之势。基于回应和解决荀子人性论这一理论问题,首先对关于荀子人性论所提出的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性恶论、性趋恶论、性危说、性朴论和性恶心善说,进行综合考量与探讨。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出土文献郭店简《性自命出》中的“心”“性”范畴,以老庄道家和孟子思想作为重要参照···

【陈桐生】再论《乐经》 不是文字典籍

《乐经》究竟是指曲谱还是文字典籍,古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王齐洲教授力主《乐经》是文字典籍,我则坚定地认为《乐经》是指上古三代的曲谱,因缺乏记谱技术而无法成书。近日又拜读王齐洲教授《〈乐经〉是文字典籍而非曲谱辨》(《光明日报》2021年1月11日),启发益多。我曾有幸与王齐洲教授同事,历来钦佩他的才学。近来我们围···

【刘元青 崔发展】熊十力体用论及对科学知识的安顿——以《新唯识论》为中心

《新论》谈“用”有两层涵义,一为生化流行或翕辟妙用,一为物质世界。他施设物质世界之目的乃是使科学知识有“安足处所”。为了使西方科学知识在儒学体系内获得积极性的存在,在《明宗》篇,熊先生又以“二智圆融”阐释了量智之于性智的必要性。

【弗兰克·菲雷迪】为什么封锁隔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恐惧视角阻碍人的发展进步。它限制人类探索、试验、冒险和做出选择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设想这样一个世界,其中恐惧不再被视为驱动公共生活的主动力。

【张美宏】从本然一多到应然一多——邵康节对儒家“圣人之道”的普适性辩护

依据宇宙本体论层面的生成关系,邵康节首先就“太极”(“道”)之“一”与万物之“多”间的对应关系作了相应说明。基于一多对应由本然向应然的“致用”,邵康节不仅在形式上确立了儒家“圣人之道”对于天下万民的普遍范导意义,还从实质内涵方面阐发了“圣人之道”自身的普适性意蕴。

【秦治】《五子书注述》 ——论用贤急焉

濂溪周子曰:“纯心要矣,用贤急焉。”纯正人心,改善风俗,在于上有明主倡导,下有师儒宣化,使人知其德善为美,经书必读,身心必修,义礼必行,然后才能善身善世而美化风俗。师儒虽人微言轻,然其有德之行足以影响左右,合理之言足以感召善良明智。生而为人,无不有向善恶恶之心,由于低俗风气习柒而善恶观念不明,得师儒宣化,必有听···

邸利平 著《道由中出:吕大临的道学阐释》(2020)出版

本书主要探讨了北宋理学家吕大临道学理论的阐释径路和特点,依次考察了吕大临思想形成的道学背景、吕大临经学诠释中对道学理论的体认和把握特点,以及作为吕大临理论体系的天道性命论、心性修养论和礼学实践论的具体内涵,最后简述了道学的现代哲学意义。本书认为,吕大临的道学理论,承接《孟子》、《中庸》“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之学···

【吴钩】宋仁宗的三位母亲

生母李氏只是一名普通宫女,“初入宫,为章献太后(刘妃)侍儿,庄重寡言,真宗以为司寝”。司寝就是侍候帝王、后妃就寝的宫女。据宋人笔记,真宗一日过刘妃居处,欲盥手,二十二岁的宫女李氏“捧洗而前”,真宗看着李氏一双青葱似的小手,“肤色玉耀”,心生怜惜,便对她嘘寒问暖。李氏趁机说:“昨夕忽梦一羽衣之士跣足从空下云:‘来为汝子···

【林乐昌】“张载文献整理与关学研究”总序

“张载文献整理与关学研究”丛书,其内容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张载著作《正蒙》宋明清注本的点校本、张载佚著《礼记说》的辑注本和张载著作《横渠易说》的校注本,合计十一部书稿,在把其中篇幅较小的几部点校本书稿加以组合之后,作为七部书稿出版。第二类,是与张载思想研究、关学与洛学两大学派关系研究、张载门人思想研究有关的四部···

【黄玉顺】天吏:孟子的超越观念及其政治关切——孟子思想的系统还原

孟子的超越观念并非“内在超越”,而是继承了孔子“外在超越”的神圣之“天”。这根源于孟子的问题意识,即对人民水深火热处境的关怀所引出的对政治权力的批判,由此导出“规训权力”的根本宗旨。而这在逻辑上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是规训者的确立,他必须具有对于权力的价值优越性,于是孟子树立了拥有“天爵”的“天吏”即“王者师”形象。

河南郑州举行第六届中原倡导中华母亲节文化公益活动

2021年5月6日,弘扬母教精神,传承德孝文化。由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主办,河南建业大食堂餐饮文化有限公司承办,河南冯友兰文化园有限公司、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六届中原倡导中华母亲节文化公益活动在河南建业樱桃沟文化小镇隆重举行。

“时至立夏,万物繁茂” ——“慢庐人文沙龙”节气漫谈之“立夏”

“立夏天方霁,闲情喜暂舒”。2021年5月5日下午,第21期“慢庐人文沙龙·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沙龙由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刘璐同学担任主讲,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宋立林教授担任与谈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昭博士担任主持人。来自曲阜师范大学博···

【张清江】礼仪、信仰与精神实践:以朱熹祭孔“礼仪-经验”为中心

祭祀先圣孔子的礼仪行为,贯穿于朱熹生活之中,但这种礼仪行为所产生的经验,及其对于朱熹的影响,却很少受到学者的注意。透过朱熹对于祭祀的理解可以发现,他很坚定地相信在礼仪过程中能够实现与祭祀对象的“感通”,由此,祭祀孔子过程中与“先圣”的感通,对于朱熹有着特别的精神意义,因为在朱熹的信念中,先圣与自家的修身成圣密切关···

【钟锦 黄曙辉】熊十力的思想试验可能不成功,但给中国哲学保留了希望

熊十力(一八八五—一九六八),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字子真,别号有漆园老人、逸翁,湖北黄冈人。他生当晚清,父亲是乡塾的教师,耕读传家。但他还受了新潮书籍的影响,二十岁时便投身武昌新军,从事反清,参加过辛亥革命、护法运动。三十五岁经梁漱溟等介绍,进入欧阳竟无主持的南京内学院系统学习唯识学,转攻学术。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