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鑫 仲婧然】沟通传统与现代:以“仁”为本推动灵性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

“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准则,与灵性社会工作的本质内涵在诸多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有着由技术导向发展到灵性导向的必要性。以儒家“仁”的精神来赋予中国灵性社会工作价值内涵,可以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有足够的能力去融合传统与现代、并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

【周山】《乾》卦本义探微

《乾》卦是《周易》的首卦,也是易学研究者注重研究的一个卦。自《周易》问世以来近三千年的释读研究,人们对《乾》卦卦辞、爻辞的理解,却未能取得一致。本文便是对该卦卦辞、爻辞中的几处争议释读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尽可能接近《乾》卦本义,即所谓的“文王本义”。

【刘金祥】谁能成为“文正”公

唐代以来,有一个比较奇特的文化现象。文人入仕且官居高位后,大都期冀被皇帝赐封一个谥号——文正。但是作为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对这个谥号把持得非常严格,轻易不许人。

【杨立华】北宋五子与他们的时代

在现代人看来,宋朝是一个评价两极、让人有些“疑惑”的朝代。一方面,由北宋到南宋,江山不整、“积贫积弱”,历史的书写伴随着国仇家恨、仓皇北顾;一方面,两宋之际文化昌明、思想活跃,在士人政治与人文艺术诸领域都极富特色,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一个“弱势”的王朝,如何达到陈寅恪先生所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

【把增强 晋宁宁】张之洞:经世致用 俭约知礼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其城市现代化之路的飞跃始于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之时。张之洞在武汉兴建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影响深远的近代工业,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等新式教育机构,为武汉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张军】花洲书院与《岳阳楼记》

花洲书院是我国著名书院之一,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古城东南隅,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所创建。其为世人所熟知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即创作于此。花洲书院也因此而千古流芳。

邹晓东著《性善与治教》出版暨序

本书旨在采取第一人称视角的“生存意识分析的文本解读”方法,对“性善”与“治教”在儒学史上不断自觉、相互排斥、试图结合的繁复历程做框架性考察,并通过醒目地标示出贯穿其中的“真知”问题,进而站在所考察的儒学传统中思想巨人们的肩膀上,结合当代中国政治中的“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对传统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发展作出评价。

【蒋庆】政治儒学具有“普适性”,不是排斥西方的极端原教旨主义——答美国明克胜教授···

我所提出的“政治儒学”,正是这种体现当代儒家历史使命与时代抱负的新儒学,是对福山“历史终结论”与“五四”“民主拜物教”的儒学批判,亦即是建立在中华文明义理基础上既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质又体现人类普遍政治价值的中国式学问。

【杨义堂】《鲁国春秋》的十大发现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述而不作”式的整理写作,《鲁国春秋》已经日渐完善,我感觉到这部书的探索和写作,其实是一次对中华文化源头的回顾,也是一次寻找中华民族初心的过程,其中有十大发现,愿意分享给爱好中华文化的朋友。

陈泽环 著《儒学伦理与现代中国》出版

本书围绕“儒学伦理与现代中国”问题,探讨了施韦泽、梁启超、钱穆、张岱年、冯契、张世英、庞朴、崔大华、朱贻庭等中外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中华文化观。他们虽然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观点不同,但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质、历史命运和未来展望等问题都发表了有价值的见解,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教益。

【张清江】礼仪、信仰与精神实践——以朱熹祭孔“礼仪-经验”为中心

祭祀先圣孔子的礼仪行为,贯穿于朱熹生活之中,但这种礼仪行为所产生的经验,及其对于朱熹的影响,却很少受到学者的注意。透过朱熹对于祭祀的理解可以发现,他很坚定地相信在礼仪过程中能够实现与祭祀对象的“感通”,由此,祭祀孔子过程中与“先圣”的感通,对于朱熹有着特别的精神意义

【专访】黄铭:穷其枝叶方能得其英华

经学研究的展望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业,希望在我们这代人中,每一部经典都有人去做穷其枝叶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出一本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注本,成为研读注疏的阶梯,如杨天宇先生的《仪礼译注》(繁体本)那样。再进一步,能不能写出一本详尽的讲疏,供人深入研读,如段熙仲先生的《春秋公羊学讲疏》一样。

【吴钩】宋人常用称谓:古装剧最容易出现的差错

就个人的观察而言,古装电视剧最常见的硬伤,主要出在两个方面:1、服装、建筑物的张冠李戴;2、对白中的称谓出错。目前正在热播的《清平乐》也有这方面的差错。

【杨艳香 翟奎凤】早期“神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兼谈“《易》以神化”为《周易》旨归

有学者批评《庄子》“《易》以道阴阳”之说为“未知《易》”。实际上,司马迁《史记》引孔子所说“《易》以神化”更能揭示出《周易》的主旨和根本精神,孔子“《易》以神化”比《庄子》“道阴阳”之说更为深刻。

【沈小勇】以文化人,化民成俗——中国历史上的德治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社会高度重视德治优先,这既是基于国家治理和政治价值传播的需要,也是基于伦理本位社会的机理特质所在,这就是政治的伦理化和伦理的政治化的双向建构过程。这种双向建构的德治文化传统,体现的就是中国传统社会“文教”系统的内部机制所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构建了深厚的文教系统和有效的德治路径,恰恰体现了独特的···

【儒家邮报】第335期

《儒家邮报》系公益性非赢利的电子出版物,编辑人员亦系义工,刊登、转载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费及其它版权数据,著作权、出版权事宜完全归作者自行处理。投稿邮箱:rujiayoubao@126.com;订阅《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至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订阅”;退订《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到: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退订”。

兰州交大读《论语》作业系列 | 张治杰:心存阳光,必有诗和远方

2020年春季学期开设的《伦理学与生活》通识选修课上,兰州交通大学杜华伟老师以儒家经典《论语》作为重要学习内容,与学生一起诵读《论语》相关篇章,一起探讨《论语》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一起立志在学习经典中修身养性。课程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伦理学与生活》课程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最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与做事的态度。以···

【许石林】院士不要脸,打全社会的脸

面对层出不穷的怪异世相,人们的反应无非两种:一种是含笑不屌;一种是含屌不笑。许多人给我发短视频:某脊梁级院士在接受采访中植入广告,严重违反什么广告法。我对此含笑不屌,一点儿也没感到惊讶。

【郭沂 刘悦笛 梁涛】孟荀之争与统合(笔谈)

李泽厚先生于2017年提出的“举孟旗,行荀学”宏论,再度挑动了学界敏感的神经,引发了关于孟荀关系的新一轮研讨热潮。大而言之,“孟荀之争与统合孟荀”事关“四书与五经关系之重估”“儒家道统再定义”“天人关系重思考”“政治与道德关系再厘定”“古今中西关系再协调”等等一系列重大议题,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夏麦陵】“义门陈”的崛起和分家后的分布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家正而天下定”。“家正”依靠的主要是一种精神力量。它促使家族成员有以祖上某某的后代为荣的自豪感。只要不忘家风,遵循祖训,当官的能当个清官,不当官的也能做个好人,从事学术研究的,也会有所建树。以上则是德安义门陈村复建的意义所在。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