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武】安福《春秋》著称天下 ——论明代科举安福专经特点

士子希望获得科举成功,其选择本经时就绝不能盲目,而通常要考虑家庭及地域的科举风气。久之,便形成了某个地域范围内士子研习同一部经典以应科举的传统。这种一个地域集中地研习某种经典以应科举的现象,可称之为明代科举的“地域专经”。台湾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教授张艺曦曾谈到:安福《春秋》学与浙江会稽、湖北麻城并称为全国三大《···

【杨阿敏】康熙日讲述略

康熙朝日讲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御前讲席,依次进讲了《四书》《尚书》《易经》《诗经》,其中,十六年以后又兼讲《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停止日讲之后,《礼记》《春秋》二经则只是进呈讲章供皇帝阅读。在长达十五年的日讲期间,为保证学习的连续性,康熙帝尽可能在日理万机之余照常开讲,其好学之程度,有目共睹,显示···

【任文利】会元邹守益会试答卷《春秋》义一篇

王阳明江右弟子邹守益为正德六年会试第一名,所谓会元。天一阁藏《正德六年会试录》录有其会试文字凡三篇,今录其《春秋》义一篇,并札记数事于下。

孔子研究院学者参加第十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8月31日至9月1日,由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华孔子学会经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礼乐文明的精神”——第十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孔子研究院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范必萱】母教文化的传承与价值回归

中国古代母教起源于原始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在认识母教之前,母教就已经存在了。母教文化的形成,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她植根于中华元典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中,发展于西周宗法制度建立之后。母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容及其丰厚,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目前,母教文化复兴的形势是严峻的。传承母教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古,更不是···

【范必萱】君子文化视域下的女性自觉

君子之道植根于中华元典精神之中。中华元典精神所涵盖的“乾道”与“坤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君子”一词的含义在文明进程中逐渐演进为“品德与才能”的象征,从此“君子人格”的内涵跨域了社会阶层的局限,君子形象更为立体,故而君子人格的内涵理应跨越男女性别的局限。女性也可以成为“君子”。由于坤道懿德的熏陶,君子人格也是中华女性向往···

【赖区平】言辩、工夫与郡县天下:周秦文明变革的谱系性考察

春秋战国时代,在整个天下及各基本领域中发生了一场同构性变革,即从中介性转向直接性、从群体性转向个体性。封建倾向于中介性、群体性,郡县则体现直接性、个体性。周秦之际的这场同构性变革,可称为从封建模式向郡县模式的转变,这就是周秦文明变革的实质所在。

姚中秋著《文教国家:中国国家形态的历史政治学研究》出版

本书运用历史政治学方法,对中国古今的国家形态进行贯通性研究,并将其概括为“文教国家”。全书揭示了中国型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分析了文教国家的结构与其比较重要的治理制度与机制。本书自觉、全面地运用历史政治学研究方法,就中国型国家的构成和形态提出了一系列全新命题,比较充分地展示了运用历史政治学发展政治学理论的方法。本···

李天伶著《誓起民权移旧俗——梁启超早期政治思想的形成》暨唐文明序

本书系统考察了梁启超1896—1903年之间的思想历程,从政治思想的视角突出梁启超以教育为核心的变法主张,通过对《变法通议》《新民说》等核心文本的分析,刻画出梁启超早期政治思想从侧重民智转向侧重民德;着重讨论了孟德斯鸠、卢梭、耶林和伯伦知理对梁启超所产生的影响,特别强调孟德斯鸠对政治美德的论述构成梁启超公德思想的主要···

任锋著《共和立国与治体新论——钱穆历史政治学研究》出版暨后记

本书在对钱穆论著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大一统、政教关系和历史政治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复古”和“西化”都不可能成为现代立国的实践立足点,应当在共和立国的大方向上来看待传统与现代性、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的关系,在大一统现代升级的视野中来理解晚清以来的变革、战争与治理。可以说,治体新论是在开放吸收中西传统启示的脉···

【窦建英】再析章太炎“评孔”态度之转变——从“以贬为主”到“以褒为主”

具体言之,章太炎转向褒孔为主有以下原因:他认为孔学之精髓是史学,史学作为国粹可激动种性;基于古文经学、“真如”哲学立场来相对客观地评说孔子、孔学,符合其本愿;孔学的核心精神即“依自不依他”与其新哲学高度契合,可为传播新哲学、增进国民道德提供助力;宣扬孔学亦有助于团结崇信孔学的革命力量。

杨国荣 著《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增订本)》出版

本书从一个新的视野出发,对阳明心学展开多维度的阐释,思路开阔,创见颇多,具有开拓性。尤其从“存在”的维度上阐明阳明心学的个体性特征,进而提出“存在意义”的转换问题,明确肯定阳明心学将情感、意志视为主体应有的规定,这都是同类著作中少见的。又如从阳明学关于“心体”、“本体”与“工夫”等方面所表现的二重性引出其演变分化的历史···

【吴钩】说说明代不可思议的货币政策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推行大明宝钞。但明政府发行宝钞,完全可以用“随心所欲”来形容,既不设准备金,不分界发行,又无发行额度的预算,无任何称提的政策。总而言之,朱元璋想印多少贯钞票就印多少贯。而另一方面,明初,官府严厉限制人口流动,工商业严重凋敝,社会退回自然经济状态,财税规模极小,且赋税以实物为主,这几亿贯的宝···

2024年北大-中大哲学系“经典与解释”暑期讲习班系列活动纪要

2024年7月22日至7月27日,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2024年“经典与解释”暑期讲习班暨《中国哲学》课程建设工作坊在贵阳孔学堂顺利举办。本次活动主题为“因循与塑造:中国哲学的秩序问题”,讲习班以中国哲学中的秩序问题为核心,由老师组织同学进行文本会读以及学生论文报告。

“礼乐文明的精神”第十届中国经学国际研讨会与会学者参观松江区博物馆《昆冈传砚——···

2024年8月30日晚,“礼乐文明的精神”第十届中国经学国际研讨会的与会学者陆续赶来上海松江报到。

千年学府观澜书院导读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踏上湖南资兴这片充满灵气的土地。我是您的导游,今天将与您一同探访一处历史与文化交融的圣地——观澜书院。

【谭剑 杨琳 袁慧晶】探访“四大书院”,感受千年文脉

书院,大致起源于唐,崛起于宋,经元、明、清各朝,直至今日依旧弦歌不断。从最初的藏书之地,到后来逐步演变成读书、教书、写书的文化教育机构,书院承载着悠久的中华优秀教育传统和文化传统。

【吕庙军】清华简与先秦诸子思想交融研究新进展

迄今为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已发布13辑清华简整理研究报告,凡64篇简文。清华简公布以来,以其丰富内容和珍贵文献价值,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极大反响。清华简向以经史类文献而著称。

【孙广 张俊华】从“贞”“真”同源异用论儒道天人观的分野

儒家继承周公以来的礼乐传统,注重“以天合人”,强调天道为人事服务,其重点在于王道政治。故儒家使用“贞”字,从祭祀占卜之对鬼神的顺从,衍生为下顺乎上的政治秩序之“正”,其阐释重点由“神”转向“人”。“真”“贞”二字虽然源出宗教祭祀,但在儒道两家的运用中均注重于人与社会的合理秩序。

【胡霖】孔门后学的离散与楚国儒学的演进

孔子卒后,七十子及其后学的离散,对于推动儒学南传具有关键作用。楚国儒学之所以能够兴盛,不仅得益于鲁、魏儒学文化圈的辐射影响及其“为王者师”传统的光大,更离不开吴起变法所引起的楚国士风、学风的转向。吴起入楚在楚国儒学发展史上起着关键性的转捩作用。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