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对以美国为主导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挑战。中国学者试图摆脱西方学术话语的影响,构建本国的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而和合主义不仅为一个流动多变的世界提供了独特的价值尺度,而且为人类未来的走向展示了美好图景,为世界发展展示了一条“和而不同”的坦途。
为培育社区文化底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京石门书院联合中国哲学新青年沙龙,于癸卯年秋冬举办石门读书会。读书会以“《论语》与孔子”为系列主题,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进行专题导读和互动讨论。读书会共计四期,第一期为导读,之后三期将围绕“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展开,期待与热心传统文化的社会各界朋友共同学习···
在甲骨文中,“冬”是一个象形字,像在用于纪事的线绳两端各打一结,表示某一事件记录的终结,引申为末端、终点。在描述季节时,“冬”便成为最后一个季节的代称,表示四季的“终了”,所以《说文解字》就说:“冬,四时尽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终字。”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篇章,每一篇都有独特的主题和教诲。在诵读过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述而篇、雍也篇、尧曰篇、子罕篇、颜渊篇、宪问篇、卫灵公篇、先进篇、阳货篇、公冶长篇、季氏篇、泰伯篇这些篇章后,思维的启发让我对为人处世有了更多思考。
一次探马来报前方战事失利,弟子皆惊惧失色,阳明接待完报信者,徐徐就座,神色自若地重拾中断的话头继续讲解。很快又有探马来报前方叛军大溃,弟子皆喜形于色,阳明接待完报信者,仍徐徐就座,神色自若地继续讲学。有人请教得胜之术,阳明说:“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
在儒家社会思想的视野中,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是“推”的人性基础;亲亲与尊尊是“推”的基本人伦依据;能近取譬是“推”的日常路径;由己及人“推”而展开的群己关系形成具有独特文明内涵的差序格局。“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涵……对社会学研究而言,关于“推”的理论和方法论思考具有“明伦”和“自省”的意义。
黑色与白色是至简至纯、相反相成的两种颜色,黑夜与白天的交替,很容易让人类感受到这一点。对于人类来说,黑夜与白天的交替是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无论是仰望天空还是星空都会引发他们的无限思索,而这一无限思索是哲学的重要源泉。
“见之于行事”作为中国历史意识的原则,内嵌到中国的经史传统之中,形成了不是以空言(概念、理论、学说等)显明道义,而是即事明理、寓道于事的“道事合一”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意味着儒家历史形上学的在道与事之间建构的原初关联,道的显现不能脱离人所行之事,道之显现优先于道之存在,以事显道凸显了儒家历史形上学的实践品格。
帮教小组与蒋庆的讨论、辩论,始终是在一种平等、尊重、尊严的氛围中进行的,到最后的结果是:学校尊重蒋庆保留个人观点,蒋庆不再公开发表激进言论。上级所期待的转化“问题学生”的政治卫星,始终没能从歌乐山升空。毕业后,学校特意将蒋庆留校,领导和老师们认为,只有西政得天独厚的平等、宽容的学院氛围,能够包容蒋庆,使他尽情地···
以对西方历史哲学的检讨为基础,立足中国传统,努力发展新型历史观:以多元交织的意义之网替代近代西方的线性进步论,以“天下归仁”扬弃以自由为中心的历史叙事,以历史生生论克服历史终结论和历史虚无主义,以多元一体的共生意识替代文明冲突理论等。在世俗化时代,这是一种在历史内部把握历史意义、建立历史性生存的开放历史观。
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命脉。《近思录》既是理学的集大成之作,又是进入儒学的门径。
近日,由孔子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长、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基地研究员魏衍华主编的《论语学研究》(第三辑)“《孔子家语》与中国文化新认识”专辑由齐鲁书社出版。本书由中国孔子基金会资助出版,是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孔子研究院“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基地”成果。
宣圣颂与文成颂
礼器,指古代在祭祀、丧葬、宴飨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是礼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就文庙祭祀来说,主要指祭器和乐器。阙里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起源较早,礼器较全备,是研究古代祭礼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依据《孔府档案》等相关史料,对清代阙里孔庙祭祀礼器的数量、来源、管理等情况进行梳理,以管窥当时祀典之盛况。
貴州威寕梅志仁兄敬慕從學蔣勿恤先生,因暇整理先生著述目錄為編,是所見目錄之全者。茲稍加核校發佈,以饜學者瞭解之心。嗟乎!當年吾謂大陸儒家“南蔣慶,北陳明,中有康夫子(曉光)”。二十年過去,蔣勿恤、康夫子之書均移師在海外出版,不禁再有大陸儒學“花果飄零”而渡海外“靈根再植”之慨。然則,海内出版機構予以關注是為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