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与教化是孔孟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它们在孔孟思想中的地位与表现有所不同。孔孟在论“孝从何来”的问题时,提出两种途径,形成孔孟孝道思想中的两个原则,即对等性原则与自主性原则,它们从两个方面为儒家的教化主张提供理论支持。通过考察孔孟的孝道思想与教化主张,有助于深入了解孔子与孟子思想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又可以···
9月3日,适逢开学季,彝伦书院公益讲堂邀请到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河北省社科院阳明学与现代儒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河北省委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河北省儒学会儒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洪卫教授讲述《孟子思想内涵及其修养根基》。
朱熹的礼学思想受到了张载的礼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礼为教”、“尊礼贵德”和生活之礼这三个方面。朱熹对张载之礼既肯定又有所发展。朱熹主要解决理论系统内部存在的风险和系统外部学者的挑战,意在正君心;张载主要是解决秦川之地周礼疲弊的问题,意在移风易俗。由此可见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现在湖湘文化很热,说法也很多。从空间上讲,湖湘文化是地域文化;从时间上讲,湖湘文化是历史文化;从内涵上讲,湖湘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文化,我们从多维度认识湖湘文化,深刻理解湘人精神、湘人血性和湘人思想,这有利于更深入全面地把握湖湘文化。
在中国过去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上,孔子及其儒学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在中华文化的形成上起了主要的作用;现代意义上孔子是儒家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孔子更为人类社会尤其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与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中的包容性、和平性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在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入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并转化成与时俱进、视野阔达的全球治理观,呈现出“怎么来、怎么化、怎么办”的清晰的文化传承脉络和文明发展轨迹。
在儒家那里,心性论主要关注的是先天道德(天道或天理)何以通过人心贯通于人生的问题,这是儒学的核心问题。自孔子以来,儒家给我们展示了众多路向和理论形态。而自孟子重视心性修养以来形成的理论进路,至宋代得到了更加全面和精微的发挥,到朱熹集众家之所思,继承、融合并发展之。
经过几年集中研究,我们终于完成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国阅读文化建设的战略与策略研究”与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实施策略研究”。
牟应震,字寅同,号卢坡,山东栖霞县人。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举人,官任禹城县训导、青州府教授,后弃官归里,专心著述。着有《夏小正考》《毛诗质疑》《周易直解》《四书贯》《胡卢山人诗稿》等,《诗问》爲《毛诗质疑》之一种。
王绪琴先生多年潜心研究宋明理学,其中对朱熹的心性论尤有精辟独到的探讨,他在精心写成了《气本与理本》《周易重读新解》两本书的基础上,切入到对朱熹的心性论思想的研究,又写出了《天理与人生的贯通——朱熹心性论的内在结构与双向开展》一书,境界别开,令人眼睛一亮。
俄罗斯学界从世界文学的高度给予《诗经》崇高的评价,充分肯定《诗经》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1880年,俄罗斯《诗经》学的奠基者——汉学家王西里撰写了世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纲要》,他在书中写道:“《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也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著名《诗经》学专家费德林把《诗经》界定为世界文学经典,···
华侨大学孟子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日前在厦门校区陈延奎大楼举行。这是华侨大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大统战的标志性活动,为加快哲学学科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中华文化与文明交流互鉴”交叉学科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孟子对仁之实的讨论,是在文质论的架构中展开的,需要加以节文,而对仁之端则需要扩充。这两个方面并不相同,是交错展开的。作为仁之实的事亲即亲亲,根本上来自生生,却不等于自然的生生,而是因对生之反思性确认而产生的德性,这与以康德为代表的西方伦理是非常不同的。由消极的恻隐之心来理解人性,是孟子人性论中非常独到的人性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74年暨孔子2574年〔耶稣2023年〕9月4日邮发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思想学术发展历史和前景的初步探索,包含先秦儒道关系、两汉经学学术、佛学儒学关系、近代学术文化思潮、中国思想史研究发展趋势等内容,此次再版修订了前版内容存在的谬误,突出了作者关于上述内容的观点和判断,同时增补了作者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