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纪按:此数条虽亦非端言庄语,详其对于圣贤与经典,却并无轻慢之意。鲁迅一语之论《启颜录》曰:“好以鄙言调谑人,俳谐太过,时复流于轻薄。”(《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此数条,盖可免于此讥。要之,倘非晓悉之熟,加以领会运用之妙,亦难乎出此矣。辑此以献,非欲长戏言戏动之风,故亦无须深求,惟一展颜可也。
我们知道,孔子世家一向家教严格,对于生活在孔府中的衍圣公家教的细节,很多人可能会好奇。我们今日编发的衍圣公孔德成文章《庭训与师道》是先生晚年所写,回忆少年时所受的家教。也许并没有太多出奇之处,但很多地方亦可为今日父母之借鉴。本文源发于1986年9月28日第8版《联合报》,编选自孔德成先生的学生叶国良教授整理、中华大成···
最近关于《孟子》中是“天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引起众多网友的热议。西安碑林博物馆镇馆之宝《开成石经》清晰地镌刻着“是人”。《开成石经》刻于唐朝,而《孟子》一篇是清康熙朝补刻上的。这至少说明在明清之际应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知识或内容,大家习以为常,可是细究起来却让人大吃一惊。《孟子·告子下》中有一段文字,讲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哲理,入选义务教育教材和大学文科古文阅读教材,并且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背经典。
儒家公共性思想依然对于维系中国传统公共生活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也依然能够为当代美好公共生活创建提供思想资源和智慧启迪。
诗教传统绵亘千年而不绝,上至国家招贤取士,下至黎民私塾受学,均有《诗》三百篇的重要参与。自其结集传世以来,历代学者皓首穷经,著力于此,在《诗》学研究的历史上留下了大量的论著。
11月6日,著名伦理学家曾钊新先生在长沙逝世,享年86岁。
孟子“以情言性”,从人的情感去阐释“性善”,但这并非以种加属差的思维方式对人性做出的偶然综合判断,不是在讲人的本真情感符合一个外在预设的价值标准,而是从情感角度探赜人的本真存在,揭示“性”与“善”,“情感”与“价值”的非对象化生成关系和人的价值自觉性之必然性。情感的价值自觉创造,凝聚为人格,生成展开为有序的伦理世界。孟子···
经史变奏、经史互释内在于漫长的经学史之中,章学诚、章太炎等所主张的“六经皆史”是清代以来经史问题的一部分。章太炎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的继承与发展,以及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对于经、史的分歧集中地体现为对“事”的不同态度。章太炎多重的经史互释不仅是为了确立六经的信史地位,也旨在将创造性和典范性开放给六经之后的时代,更···
相比托古改制思想范式,晚清“复古维新论”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意识,围绕西方和三代之关系这一时代性议题建构出涵括中西两大文明古今演进的普遍历史叙事。“复古维新论”对以秦制为代表的中国治理传统的根本性否定体现了中国思想的变革思维范式,但同时对西方政教“以商立国”,“教无本源”等利弊得失的分析则清晰体现了传统立国思维的思想···
以“心学”著称的阳明学实则落在了“意”上。“心”的地位看似至高无上乃至无所不包,却并无对“意”的主宰作用。这就使得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论所表达的“心”与“物”的关系,反倒落在了“意”与“物”上。以“意”与“物”的关系而论,阳明学显然没有处理好万事万物的存在问题。心外何以无物,其用意在于为了让人明白亲不存于事亲之外,王阳明为了达到这···
圣人之言,其义无尽,《论语》、《孟子》、《周易》目录亦似大有深意。本文是对三部经典目录的解释,分别选自拙著《四书译注》和《周易译注》,内容和格式略有调整,聊供参考,当或不当,有俟高明。
本书借孔子、孟子、荀子的政论为题,引用经史文集,敷畅其旨。读此一书,不但可以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体系及其演变,且会更进一步理解吾国历代政治思想(上自先秦各家,下至明清)、政治制度(如秦汉的丞相制如何演变为前清军机处,以及考选、禄俸、田制等等)和政治现象(如历代宦官之祸、大学生运动、朋党之争、豪宗大族的势力、农民···
儒家有道,统绪分明。本辑儒学研究栏目聚焦儒家道统,从正当合法、王道霸道、华夷礼乐等关键词切入,可谓提纲挈领、线索分明。
行君子之道、传文化之魂。刘震老师始终以一颗师者赤心、一份人文精神,扎根于他所喜爱的三尺讲台之上,守望师者初心,燃续薪火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