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克雷】身后名争议

在我们自己看来,我们很重要,我们希望自己做的事对他人来说也很重要。我们渴望自己的牺牲具有超验性意义的价值,自己的痛苦有目的,自己的成就是永恒的。众多人生道路---尤其是思想和艺术品---如大诗人贺拉斯所说,就是在建造一座“比青铜更持久的纪念碑”。

【西奥多‧达林普尔】人生与癞蛤蟆的奥秘

笼统地说,如今在哲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中有一种趋势,谴责或者至少贬低诸如意识和自我意识等神秘性质的重要性。他们认定意识是一种附带现象(epiphenomenon),是真正发生之事的附属品。

【艾米丽‧托马斯】哲学与视频游戏地图的魅力

在玩艾尔登法环、天际、地平线:零之曙光(Horizon Zero Dawn)游戏时,玩家处于地图的中心。从字面意义上说,你就是宇宙中心。这提醒我们认识到玩家是任何冒险游戏的真正动力室:是我们在解开古代奥秘、推翻王国、战胜恶魔。而且,在我们到处探险和开疆扩土之时,我们也在地图上填补空白。

【黄玉顺】“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道路”问题的儒家正义论思考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与“专制”的结合,它与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不可能、也不应当简单对应,既不能简单对应于“周秦之变”以前的封建制度,也不能简单对应于“周秦之变”以后的帝制。就其历时性而论,“亚细亚生产方式”既然是人类社会的原始形态,就不应当、也不可能是人类社会的现代形态和未来形态。

【雷定京】西汉仙医苏耽的道教形象构建及其儒家精神探微

汉惠帝时期,桂阳神医苏耽化鹤升天的事件引发广泛影响。首先,彼时与后代对苏耽生平史实及神话记述的书写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思想脉络,对二者进行对照分析足以发现其中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间的内在张力与外在矛盾。其次,苏耽之生平记述之生卒年月、身世渊源、故里籍贯等方面尚且值得细致考究。再次,苏耽之生平事迹与神话传说彰显了敬老···

【苏豪】“记言”与“记事”——《中国史学名著》中的史学进路

钱穆先生在《中国史学名著》一书中评介了三十余部史学名著,从先秦到明清,为读者展示了中国治史修史之途。书中对中国史学史上“记言”与“记事”的分别有深入阐述。本文以此作为视点,梳理、辨析记言与记事在历代分与合的流转变迁,进一步分析、探讨史学与政治间相生相克的独特关系。

【陈嘉许】蓍占原理试解

关于先秦时期的蓍草筮法(《系辞上》所载),历来难知其详。汉唐以后,占居主流的解释与操作方法,是“过揲法”、“挂扐法”(两者大同小异),每三变成一爻,共十八变成六爻,非常繁琐,以致在实际应用中,蓍草筮法基本上被梅花易数和金钱卦等简便方法取代了。

【丁千城】顾炎武:大儒、大商兼大侠

顾炎武是纯粹的儒生,他和道家、佛家没有牵扯。

第七届河北儒学论坛征稿启事

由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处指导,河北省儒学会、廊坊市文联主办,廊坊儒学学会承办的“第七届河北儒学论坛暨廊坊儒学学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拟于2022年10月中旬在河北省廊坊市召开。

【许石林】别动不动就说你移风易俗,你有那个能力吗?

昨日“中元节”,祭祀祖先成了一个话题。

河北省儒学会第三期儒家经典学习班圆满举办

2022年8月5-7日,由河北省儒学会主办,河北省儒学会学术委员会、儒家教育普及委员会承办的“第三期儒家经典学习班”在石家庄举办,50余名儒学爱好者参加了学习。

北大高研院“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第三十三讲,郭齐勇主讲“从‘性智’到‘体知’——现代···

2022年7月12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办的“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系列讲座第三十三讲在线上举行,题目为“从‘性智’到‘体知’——现代新儒家的本体-认识论”。本次讲座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郭齐勇先生主讲,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王建宝博士主持,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在线出席。

沐浴夏日暖阳,《论语》书声朗朗 ——《论语》诵读接力大会第Ⅱ季·夏歌篇”侧记

承载着春的希望,酝酿着秋的殷实,在这个热情似火的夏天,《论语》诵读接力大会第Ⅱ季·夏歌篇完美落下帷幕。此间盛夏时节,近5000名传统文化爱好者齐聚云端,带来爽朗清脆的少年书声,英姿焕发的青年声响,余韵悠长的古调吟诵。他们用响亮诵书声点燃夏日,将《论语》读给你听。

【周宝银】康有为运用“三世”说诠释近代社会变革

汉代今文经学者在解释《春秋公羊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三世”思想。清代中叶,公羊学再度兴起,“三世”说重新为一批学者所重视,并借以评判时事。清末,康有为以《春秋》“三世”说作为其经学诠释的主线,结合《礼运》“大同小康”发“三世”之说,并与西方进化论相契合,以此理论诠释近代社会变革,应对当时内外日蹙的局势。

“海滨邹鲁”从何而来? ——从科举兴衰看潮州千年城市发展

在潮州这座千年古城的众多名片中,“海滨邹鲁”以其古朴典雅奠定了这座城市崇文重教的底色。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