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夫惟天之权而后能寿夭祸福天下之人,而使贤者无夭横穷困之灾,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考之福。然而季次、原宪,古所谓贤人者也,伏于穷阎之下,布衣饘粥之不给。盗跖、庄蹻,横行于天下,食人之肝以为粮,而老死于牖下,不见兵革之祸。如此,则是天之权有···
《儒家邮报》系公益性非赢利的电子出版物,编辑人员亦系义工,刊登、转载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费及其它版权数据,著作权、出版权事宜完全归作者自行处理。投稿邮箱:rujiayoubao@126.com;订阅《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至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订阅”;退订《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到: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退订”。
释菜礼是古代开学祭至圣先师孔子的简约常礼,在民族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以这种古礼开学,本身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因此也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和实践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德性。
《抄本日知录校注》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顾炎武《日知录》三十二卷为底本,以张继所藏、徐文珊点校《原抄本顾亭林日知录》、潘氏遂初堂初刻本与黄氏西溪草庐集释本,及近年所出栾保群、吕宗力《日知录集释(全校本)》、陈垣《日知录校注》与《陈垣全集·日知录》、张京华《日知录校释》、严文儒、戴扬本《顾炎武全集·日知录》、栾···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美满的时光,却不肯把人等待,稠密的桑田,曾几何时变成碧海。时不待人,风物已改。我之所以写这本《中国哲学元理》,是因为自黑格尔以来有哲学家认为“东方思想必须排除在哲学史之外”,“这里找不到哲学知识”。这种以西方哲学为唯一哲学的偏执,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德里达时。尽管自20世纪以来的百年···
湛若水在明代中晚期曾是与王阳明并称于世的大思想家,但由于种种原因,后来湛学研究远不及王学研究兴盛,对湛若水生平事迹及学术事件的考证也严重滞后。本书材料丰富,征引广泛,逻辑性强而行文细腻,对湛若水生平行实及学术性事件做了详尽的研究与回顾,纠正了前人考证的不少阙失,理清了很多线索。
经史之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主干。本书选择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万斯同的经史之学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经学研究体现出通经致用的风格,对考据与义理也各有不同的认知和运用;他们的史学研究都重视从制度方面反思明亡的原因与教训。本书通过对五位学者的经史观的讨论,大致可知清初学风由义理向实证转变的消息。
《经学视野下的<大学>学史研究》从考辨《大学》成书的不同观点出发,细致梳理各家对《大学》词、义的解释,提出《大学》是一篇儒家的政治论文。《经学视野下的<大学>学史研究》这些归纳提炼及所作出的结论对于澄清汉唐、宋明时期《大学》学的宗旨、走向、理论价值和历史影响等都是有益的,具有新意。
9月2日下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21级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在中国书院博物馆报告厅举行。讲座以“岳麓书院古代的教育传统与今日的教育理念”为主题,由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开讲。肖永明从书院先贤张栻的《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谈起,首先和大家分享了书院“传道济民”的人才培养宗旨,强调书院学子要立志高远。
张兴博士的《经学视野下的〈大学〉学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在他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一部学术专著,是在经学的视野下对汉代以来《大学》诠释学术史上几个重要阶段、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所作的学术史梳理,初步形成了《大学》学史研究的框架。
胡文辉先生长期致力于陈寅恪研究,曾出版《陈寅恪诗笺释》,广受学界好评。最近他又推出了《陈寅恪语录》,将陈寅恪毕生治学之精华以“语录体”逐条呈现,并适当地加以按语注解。《上海书评》采访了胡文辉,请他谈谈笺释陈寅恪诗、编纂陈寅恪语录的心得感想。
首先,六经皆源于礼:从宏观层面讲,六经皆为礼文化的产物;从微观或具体层面讲,“六经皆礼”与“六经皆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政典既是“史”,也是“礼”)。其次,六经以礼为旨归,“礼”统摄六经,从而使六经以“礼”作为教化的标准和目标。六经之教本质上即为礼教。再次,《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的内容均有礼贯通其中···
自宋迄明,“慎独”之义经过二程、朱熹、王阳明等人的发展,完成了内在转向。刘宗周既反对朱熹仅将“慎独”视为已发工夫,又警觉到王阳明以“良知”解“独”所造成的弊端。一方面,他摄性归心,既完成对“独体”的价值贞定,又使“独体”拥有活动能力。另一方面,他以动念省察、葆任存养、真实不欺为“慎”的三重含义,构建起“慎独”工夫的内在结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人对于自身的生产与发展具有一定的自觉。人口的生产与发展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生产与发展,其他物种受制于自然环境与食物链,而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意义在于人有文明教养。孔子对“仁”的诸多论述,体现了儒家尊重人性的伟大思想。
从西汉到清末的两千多年漫长岁月里,中国一直是一个世界人口大国。可以说,中国古代人口的发展总体上比较均衡,这不仅体现在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上,也体现为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及资源环境较为匹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与中国人的生命观、社会组织方式、政治制度、科技及医学水平等许多因素有关。其中,中国古代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