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儒家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

2019年9月8日,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彭林教授莅临屈子书院讲坛,主讲《儒家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剖析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探寻礼乐文明的现代价值与意义。讲座由凤凰网湖南全球同步直播,在线参与人数高达47.7万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湖南汨罗屈子书院院长朱汉民担任嘉宾主持。

魏衍华老师在《论语·泰伯》通讲的分享

各位同仁下午好!我们前面一直在说《论语》有一种内在的逻辑,从昨天我就在反复的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泰伯》篇和《述而》篇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我们上一次说《述而》主要讲得是孔子的形象,那《泰伯》这一篇,我觉得应该是从孔子形象到一种圣人、圣王形象。

儒门精神与政治品格 ——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泰伯》通讲

2021年9月12日下午,第八期“洙泗书院·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泰伯》通讲如期进行。本次读书会由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中心副主任、洙泗书院院长助理宋立林教授担任主讲,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魏衍华老师担任与谈人。共计七十余位专家学者、书院同道及儒学爱好者们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活动···

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英文版由Springer出版,马来文版已经上市

马来文版书目剪影此次英文版由Springer出版,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成果,将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贡献。本书的翻译由湖北大学陶然老师及其团队担纲,译事与出版得到国家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资助。

【倪玉平】中国古代的人口增加政策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是立国的根本,历朝历代都持有“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的观念,认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主张通过增加人口数量来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久繁荣昌盛。为达到增加人口的目的,各王朝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人口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探析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志···

9月9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主办的“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公开课在山东师范大学开讲,齐鲁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吕文明主持开讲仪式。第一期主讲嘉宾是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志民,他为听众解读了“轴心时代”的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在讲座中,王志···

子龙鼎、大盂鼎、大克鼎三尊重器齐聚国博

青铜鼎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商周时期,中国青铜器由注重酒器向注重食器转变,鼎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商代至西周早期,青铜鼎成为最重要的礼仪性食器。贵族的等级地位越高,所使用青铜鼎的规格也就越高。西周中期之后,在祭祀和宴飨时配合使用鼎与簋的制度更加具体,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张晚林】宋儒对诸葛亮儒者形象的理学建构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其人格气质综合儒者、隐士与纵横家于一身,故其学驳杂。这样的孔明形象自有其吸引人的天资之美,但之于俗众没有教化的意义。宋儒通过予蜀汉以正统、守仁尽道、居敬行简、复兴礼乐这四个过程,重新建构了孔明的儒者形象,从而使其在俗众眼里具有普遍的教化意义,进而影响了后来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通俗文学。

【余东海】民国精英无君子 ——东海客厅论孙蒋

政治有其因果,意识形态是决定性的因,决定着制度形态和社会形态,决定着国家的基本性质和命运。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君子知因,即知其果。民国政治之不伦不类、制度之不三不四、国家之衰弱无力、社会之混乱无序、寿命之难以持久,原因就藏在三民主义里。

闫春新主讲《孔子尊天命而重人事的社会人生观》

9月9日,春秋讲坛2021年第四讲(儒学进乡村系列)在尼山镇刘楼村尼山圣湖书院举行。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济宁市尼山学者闫春新主讲《孔子尊天命而重人事的社会人生观》,尼山圣湖书院工作人员、刘楼村村民共二十多人聆听了讲座。

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 中国文化书院专家参与古典传承教育项目评审

9月7日,由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基地”——贵州省播雅书院申报开展并获中国文化书院等单位学术支持的“贵州·中国私塾(民间儒学)古典传承教育法抢救性采录整理项目”中期验收举行。来自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的9名业内专家学者组成评审专家组,涵盖古典文献学、历史学、古代文学、教育学···

“我们的教材”: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由商务印书馆校订重版

由郭齐勇教授编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哲学史》,近期由商务印书馆重新校订再版。这部《中国哲学史》被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家高校指定为“中国哲学史”课程教材。自出版以来,本书引领了一批批学子走入“中国哲学”的殿堂,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教材”。

【柳理】朱张会讲——八百多年前,两个青年学者的高峰论坛

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正式颁布了书院改学堂的谕令,要求将全国各地的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书院改制甫二十年,有识之士如蔡元培、胡适及毛泽东等都以自己的亲身体验,由现代学校的短处,反观传统书院的长处。今天是书院被废止的120年纪念日。有感于这段历史,本文作者以《八百多年前,两个青年学者的高峰论坛》为题,从朱张会讲谈···

【王子今】海昏侯墓园考古与西汉史的新知

秦汉时期,中国文化进程发生显著的转变。对于由秦而汉的历史演进,清人赵翼有“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说法。他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积弊日盛”,“七国”“战争”已显现“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后来“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天之变局,至是始定”。秦汉政治···

讲述东方文化的独特内涵 《潮汕祠堂》专题纪录片开播

由中新社广东分社、中泽互动传媒联合摄制,国际潮团总会特别支持的专题纪录片《潮汕祠堂》13日起在中新视频等网络平台上线。该片还将正式登陆广东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连续两晚19时34分两集连播,并同步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IPTV落地播出。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