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讲清楚王安石变法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显然,从王安石的初衷来看,变法的目标之一就是“富国强兵”。宋王朝的国祚传至神宗时,已经距太祖开国百余年,国家承平日久,制度日久生弊,风平浪静的海面之下,潜伏着万千暗流,而最为迫切的危机有两项:军政不振;财政紧张。
在崇信“祖宗之法”的宋代,变法所要面对的清议压力可想而知,王安石并不敢公然宣扬“祖宗之法不足守”,哪怕他内心认同这一说法;但变法意味着需要突破“祖宗之法”的束缚,那么最好的办法其实并不是直接反对“祖宗之法”,而是塑造出一个比“祖宗之法”更高阶的宪制权威,用它来为变法提供合法性,这个更高阶的宪制权威便是“先王之法”、“先王···
我这个书院,我心里讲要告别,理想中的书院永远存在,现实中的书院存不存在,我不知道。但是我的学规是我的心法,那是我用生命,用心写出来的,他刻在我的心上。
杨国宜老师又要出版新书了。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收入杨老师的若干论文,分为引论与正论,主要内容是论述张浚、张栻父子的事迹和功业。他们不仅是南宋的名臣,而且是杨老师的四川老乡。
《典籍里的中国》运用电视化、通俗化表达,让“遥不可及”的文化典籍变得“触手可得”,让“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变得“活”了起来,加深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尚书》到《天工开物》,从《史记》到《本草纲目》,再到新近播出的《论语》,一本本典籍不仅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更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政治儒学即我们所谈的庙堂之学,是对整个国家制度,对政治制度,对朝廷、社会制度的构建理念和历史实践。实际上来讲,政治儒学对以往的民间组织同样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和构建作用,其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一直是上下一体、家国同构的性质。社会组织从古以来有一个流变,最早三代有出现井田制,后来从汉代到魏晋变为门阀制度,宋以后出现了我···
这次来到圣城曲阜,确实有新的感受。尤其大家欢聚一堂,祝贺崇儒书院创办十周年,相信在座绝大多数的同仁对崇儒书院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不得不钦佩,崇儒书院在广毅老师的带领下,历经坎坷,几经颠沛流离,在这个时代下确实是办学不易!但是这10年,正如本次大会的标语:十年磨一剑。书院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在艰难困苦、筚路蓝缕当中···
2021年7月1-7日,由董仲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董仲舒国际儒学研究院主办,河北衡水学院董子学院、山东德州董子文化研究院协办的“泰伯吴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春秋公羊传》暑假密集型读书班”在江苏无锡梅里国学堂成功举办。我校董子学院6名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关于《论语》中的君子、小人,学界多认为有两种含义:一是地位义,地位高贵者为君子,如诸侯、大夫,身份低贱者为小人,如农圃工商;二是道德义,道德高尚者为君子,品行低劣者为小人。对此,熟察《论语》中关于君子、小人的章句,可知君子、小人概念另有第三种含义,即器量义。拘囿于具体器用而器量浅狭闭塞者为小人,超越具体器用而···
如何破解思想经典“杂糅”迷雾下的真义,如何通过谭嗣同了解其所在的“变局”时代,如何理解《仁学》反映的立德(思想史)、立功(政治史)与立言(文献学)之勾连与牵绊?重新整理《仁学》,钩沉其思想脉络、版本流变、文本差异及出版过程背后的隐藏史事,为再现晚清史景象提供一块小而新的拼图。
前些年,我有一个学生,在美国读博士。有一天突然给我来一封很长的邮件,讲起他最近听的一门课,欧洲中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的著作导读。课堂上,教授让他们讨论小布什总统援引阿奎纳的言论为伊拉克战争辩护的事情。我这个学生说,他突然发现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有一个非常深刻的用意,希望通过这些课,让不同···
7月10日午间12点30分,著名思想家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2017年,由梁培宽编注的《梁漱溟往来书信集》由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该书辑录了梁漱溟先生七十余年来的往来书信七百余封,是迄今最为全面的一次梁漱溟书信整理。这些鱼雁音书不仅是梁漱溟个人不同时期思想、情感、生活等的记录,也堪为20世纪中国···
梁培宽,1925年生于北京,1933年随父母到山东邹平。抗战后入四川,毕业于勉仁中学,1946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学习半年,1947年秋又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48年秋,从北京到四川北碚,在梁漱溟办的勉仁中学担任教员。重庆解放后来到北京,1950年夏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调整,清华大学生物系并入北京大学生物系,···
从今天的考古发现来看,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地并非一个,但最早兴盛起来的地方是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人被称为诸夏。早期文明阶段,人们自发形成聚落性质的城市,而从城市向外延伸的范围,叫做“域”,到了文书行政统治领土国家的时代,“域”被周边疆域包围,就产生了“國”(国)。从文字学角度看,域和國是相关联的,从域到···
湖湘士人的精神气质,在历史上被称之为“湖南人之性质”或“湖南人底精神”。湖湘“民性”与“士习”的渗透与融合,导致一大批兼有民性的强悍意志与士气的道义精神的湖湘士人群体崛起。本公众号将从“什么是人的'精神气质'”、"民性:湘人的气质之性"、"士气:湖湘士人的精神气质"、"湖湘士人的二重文化基因及其组合"四个篇章依次推出朱汉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