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修例运动已经明显偏离了“逃犯条例”的最初聚焦点,演变成一场瘫痪香港管治权并极限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的政治反对运动。这场运动以“无大台”的青年学生为主,以周期性“游击”方式与不断升级的暴力冲击行为刷新了香港社运激进化的纪录。
“文献”一词,在传世典籍中首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儒家邮报
道學之有明學,猶漢學之有古文也。今文專經,古文博物,道學精微,明學宏大。蓋草創多質,繼起多文,先覺多分說,後學多合參,必然之勢也。道學雖繼唐而主文,宋末集成日淺,故弟子不敢放手。
孔孟儒学立足于“世间情”建构价值体系,既不同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也有别于古中东、古印度的信仰主义。它立足于世间来寻找救心救世的力量,它是在理性与价值信仰之间既获得平衡又保持张力的一种独特传统。
自去岁便开始为女儿筹备筓礼,至今年七月末,方如期在云间紫银庐举行。厅堂之內,气氛肃穆,以陈荩仁兄提供的《朱子家礼》为范本,新汉服由张谷元兄设计,傅丽元与杨焕两位老师分别为正宾及宾助,通赞则由女儿师姐琢如姑娘担任。仪程渐次序立、迎宾、加笄、醴女、授字。
社会儒学要具有旺盛生命力,就应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政治生活领域,融儒家政治哲学或政治儒学所蕴含的德治论和法治论于一身,以进一步开拓社会儒学的政治向度和政治儒学的法治向度。
按照历史法学派的观点,一个民族的法律乃是该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法律传统。故法律可以借鉴,但无法移植,不经过中国化的洗礼,照搬照抄的拿来主义或者迷信西方的原教旨主义,都无助于法治在中国的落地生根。
几处〈杜度传〉多本乎沈阳崇谟阁藏本《满文老档》。崇谟阁藏本是乾隆四十三年之重缮本,重缮时因档册原件年久糟旧,字迹漫漶,缮写人员于杜度事迹不熟,抄录时不时误将杜度本事当作老满文字型极为近似且彼时大家耳熟能详的裕亲王多铎。故不光《清史稿》《清史列传》,包括《满文老档》,凡提及杜度处,张冠李戴,所在多多。
元结是中原文化与湖湘文化传播交融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元结从中原文化核心之地来到湖南,将中原文化的仁爱忠信、礼义廉耻等精神内核发扬光大于湖湘大地。
经学为中国民族无上之法典,思想与行为、政治与风习,皆不能出其轨范。”蒙先生认为:“经学即是经学,本为一整体,自有其对象,非史、非哲、非文,集古代文化之大成,为后来文化之先导者也。”在先生看来,“经”不是属于哪一科的问题,经学集古代文化之大成,与一般所说的“国学”,或“中国文化”相近,自有其发展脉络,须仔细辨认。
中国文化的演进中,不像希腊文化那样从重血缘的部落氏族社会升级为轻血缘的城邦公民社会,而是在保留血缘之家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升级。从村落血缘一“姓”,到数姓联合之“氏”,再到多姓联合之“国”,终至一姓为王、统合百姓众族的天下王朝。在这样一个既保留血缘基础,又实现文化不断升级的社会中,“家”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单位,由“家”而···
《尚书》为政书,载录二帝三王圣贤嘉言要道,为历代政府典章制度、朝堂论议之基础。本书内容概分为〈禹贡〉 、经筵、科举三项议题。
我国的书院制度滥觞于唐代,确立和发展于宋代。隋唐以前,福建被视为未开化的蛮荒之地,教育事业落后于全国。但在书院的发展上,却与全国各地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宋代,特别是南宋,由于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的崛起,福建书院的发展迅猛,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以“闽学”的特色而独树一帜。而福州的书院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这是《礼记·月令》里呈现的初秋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