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栋】“牟学”前景何在?——兼谈两岸儒学纷争与“儒”在现时代的自我定位

现时代无论是教育体制及其内涵、社会基础及其格局、人格造就及其象征,可以说没有任何因素可以契接于传统的“圣贤政治”。如果“王圣儒学”的理想国不幸言中,也只能是另一个“太平天国”。没有哪一种政治体制是十全十美的,可是民主政治或许是最接近于现实版的“圣贤政治”。

【白彤东】经学还是子学? ——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康有为以及持经学路线的新康有为主义者所自居的正统,并无历史与理论的基础。作为复兴儒学的途径,它有着种种缺陷。如果我们还希望儒家作为普世价值,参与到当代放大了的诸子竞争之中,我们就应该采取一种子学路线,即在包容从不同的儒家经典出发的多元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历代儒者对政治制度的反思和创新,面对当代政治问题,给出让非···

【蒋庆】政治儒学具有“普适性”,不是排斥西方的极端原教旨主义——答美国明克胜教授···

我所提出的“政治儒学”,正是这种体现当代儒家历史使命与时代抱负的新儒学,是对福山“历史终结论”与“五四”“民主拜物教”的儒学批判,亦即是建立在中华文明义理基础上既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质又体现人类普遍政治价值的中国式学问。

【何光顺】孔子“中庸”的“时中”境域 ——兼评当代新儒家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两条路径

当代新儒家存在着心性儒学重良知本体与政治儒学重王道仁政的分歧,但都较少关注孔子“中庸”的“时中”维度。实际上,孔子“中庸”的“时中”思想正是中国先秦儒家本原文化对世界思想史的独特贡献,它所蕴含的从“慎独”到“群治”的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平衡,构成了对于当代西方个人主义和党派政治所存弊端的纠偏。

【涂可国】政治儒学的一个重要向度: 先秦儒家的法治思想

社会儒学要具有旺盛生命力,就应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政治生活领域,融儒家政治哲学或政治儒学所蕴含的德治论和法治论于一身,以进一步开拓社会儒学的政治向度和政治儒学的法治向度。

【崔海东】回到“家”、“乡” ——宋明儒学的政治实践及其启示

儒家政治理想所面临的现实是,虽然国家公权领域素为君权所垄断,自身难有作为,然双轨政治格局及基层自治义理又使儒家在家族、乡党此一中枢领域得以主体出现并大有作为。宋明儒即在此领域成就卓越。当代政治儒学惟诉诸国家公权而忽略家族与乡党二者而成困局,故当以宋明为鉴,转向下行,重新界定“家”、“乡”之现代形式,而后回归中枢、···

【崔海东】从《论语》“明体达用”看蒋庆政治儒学判教之误

蒋庆先生判教认为儒学分为“心性”与“政治”二派,二者由于传承、性质、对象、功能不同,应成对列之局,分治“人心”与“政治”。然而《论语》显示,孔子儒学是明体达用的一如之学,由下学人事,籍工夫返本体,由本体上达天命,从而体证天境,然后再发诸人事,仁民爱物,峻极于天。故而蒋庆先生判教误在:第一,儒学不能分割体用为平行两派;···

【孙铁骑】当代中国政治儒学批判

蒋庆的“政治儒学”是对孔子儒学以“正名”为宗旨的“春秋大义”的异化,最终与“康党”的“新康有为主义”走向合流,标志着“政治儒学”已经走向“堕落”与“终结”。究其原因,在于蒋庆与“康党”不懂孔子的性命之道,舍“内圣”而求“外王”,以儒学为干政的工具。故当代中国的儒学研究应当回归孔子儒学的性命之道,对儒学史进行正本清源,以儒者的修身立···

《中国儒学年度热点(2016)》出版暨序、目录

近年来,儒家在当代中国思潮中异军突起,再次自成一家,与自由派、新左派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影响力越来越大。本书主要汇集2016年度发生在儒学领域的重大思想文化热点,既包括文化评论,也包括学者对谈及媒体采访,集中反映了儒学最新进展情况和现状,见证当代儒家重大事件。

【专访】齐义虎:我为什么谈政治儒学?

若以近年来在网络上的影响力而言,齐义虎堪称“海派新儒学”的当家小生。“政治儒学”一路,是近十几年大陆兴起的一股学术潮流,蒋庆先生是擎大旗者,承袭孔子政治理想,精研春秋公羊学,区别于港台新儒家的“心性儒学”或“生活儒学”。他们从人的社会关系中来理解人性,把人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中的存在,将社会关系的改变看作是完善人生命的···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