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是根据本次世界哲学大学的主题“学以成人”,并结合孟子的“反求诸己”的思想来拟定的。我认为,“反求诸己”和“学以成人”之间有紧密的关系。刚才有几位专家也谈到这个问题,发表了深邃的见解,对我启发很大。我现在谈这个题目的角度与诸位专家稍有不同,我想从思想史的角度来切入,回到孟子时代,找寻孟子提出“反求诸己”的原初意义。
哲学因追求真理和启发智慧而魅力无穷,中国儒学关于人性与人的价值的追问与探究,本质就是这样的哲学。世界哲学大会以“学以成人”作为主题,是让世界一起探究“元知识”“元理学”的最佳选择。对这一主题“充满争议”,说明需要更好地思考它。
自西周时期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天地为人与万物的父母,以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这一思想模式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然观,也是儒家学说的人性论、人生观、社会观以及道德修养工夫论等的基础。因为人禀受了“天地之中”或“五行之秀气”,所以人为万物之灵,人之“性善”的思想也滥觞于其中。
我的治学之路始于华东师范大学。从1978年入学到1988年师从冯契先生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我在华东师大度过了10年求学时光后,留校任教至今。回忆当时的学习场景,与冯先生的接触并不频繁,于我影响至深的,还是他的学术著作。